你的位置: 句子 > 范文 > 导航 > 物理教案(内容五篇)

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5-05

物理教案(内容五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编辑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物理教案”,祝愿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帮助欢迎访问!

物理教案 篇1

第一节 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物理教案 篇2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 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物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重点难点:

1.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分析推理、讲授讨论。

四、教具:

轻重不同的重锤一个、木桩、沙箱、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能来发电的呢?学习这节课后,我们将会了解这个问题。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的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演示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木桩打进沙箱中,说明重锤对木桩做了功,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我们把重锤由于被学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本节课将学习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1:演示由质量不同的重锤从相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质量越大的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实验2:演示用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得出:重锤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把一个物体举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力能减小。可见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关系。

如图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

WG=gΔh=gh1-gh2

我们可以看出WG等于gh这个量的变化。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1.重力势能

1定义: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

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 都是焦耳()

2.对EP=gh的理解:

1式中h应为物体重心的高度。

2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3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4选取不同的零势面,物体的势能值是不同的,但势能的变化量不会因零势面的不同而不同。

例题1:边长为L,质量为的立方体物体静止放在地面,在其旁边有一高为H的水平桌面,如图2所示。

1若选地面为零势点,立方体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少?

2若选桌椅面为零势点,立方体物体的重力势能为多少?

学生先做,老师再讲。

解析:

1EP=gL/2.

2 EP= -g(H-L/2).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图1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了。重力势能的变化是否在任意情况下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

讨论1:物体从A点下落到B点过程中,如果受阻力作用,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体下落受到阻力,只影响物体动能的变化,不影响重力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A、B两点的高度差有关。

WG=gh1-gh2=EP1-EP2.

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但由于要克服阻力做功,减少的重力势能没有全部转化为动能。

讨论2:若物体从A点下落到B点后,再平移到与B点等高的C点,重力做的功是多少?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如图3所示。

物体由B到C过程中重力不做功,重力势能也不变化,因此物体由A运动到C点过程中,重力的功仍是WG=gh1-gh2=EP1-EP2. 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讨论3:若物体是从A点沿斜面滑到与B点等高的C点,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设AC之间长为S,且与水平方向成θ角。

重力做功WG=Fssinθ=gh1-gh2

由此发现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跟初末位置高度有关,物体减少的重力势能仍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讨论4:物体从B点分别匀速、加速、减速上升到A点,上述关系又是如何呢?

无论物体从B点上升到A点是匀速、加速、减速,重力都做负功,且都等于物体重力与初末位置高度差的乘积。而重力势能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但这三种情况中,由于所受拉力不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合外力的功,动能变化量不相同。

师生共同总结出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的功有关,两者关系如下:

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即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引导学生总结出重力做功的特点:

4.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演示实验3:演示张紧的橡皮筋把纸团射出去,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够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弹性势能。

5.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把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引导学生举些具有弹性势能物体的实例。如张紧的弓、卷紧的发条、位伸或压缩的弹簧、击球时的网球拍等都具有弹性势能。初步了解弹簧所具有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越大,恢复原状时对外做的功就越多,弹簧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不跟弹簧的劲度有关,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相同时,劲度越大的弹簧弹性势能越大。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由相互作用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所以势能又叫位能。今后还将学习其它形式的势能。

例题2:沿着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向上拉同一物体到顶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着坡度小、长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B.沿长度大、粗糙程度大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C.沿长度大、粗糙程度小的斜面上升克服重力做的功多;

D.上述几种情况重力做功同样多。

学生先做,老师再评讲。正确答案为D。

(三)、课堂小结:

1.重力势能: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

2.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位置的高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3.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把物体因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四)、课外作业:

1.复习归纳本节课内容。

2.思考课本练习四第(1)、(3)题。

3.把练习四第(2)、(4)、(5)题做在作业本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范文为大家带来的8篇《高中物理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范文的价值所在。

物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

开路,知道短路及其危害.

3.能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4.会画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电路元件的符号、简单的电路图.其中会画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法建议

新课的引入可以由实验去研究电路的问题,让学生建立起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出无论电路的复杂程度如何,电路至少要由用电器、导线、开关和电源组成.对于用电器和导线,学生比较熟悉,不必作过多的讲述.而对于开关和电源,教师要结合实物作详细的介绍:主要介绍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三种电源;介绍拉线、拨动、闸刀、按钮四种开关.介绍过程不涉及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只需使学生了解电源是电路中的供电装置,开关是电路接通或断开的控制装置即可.结合课本图开路、短路三种状态.

教材先介绍了门铃电路,并提出了用符号来表示实际电路的意义:简单、方便、一目了然.接着介绍了门铃电路图并介绍了电路元件符号.这里仅仅是一般的介绍,并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教师应把握这个分寸.介绍门铃电路图时,不能只对图讲述,应配合演示一个最简单的电铃电路实验,让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对电路图的作用理解更深刻.

教学设计方案

1.复习提问:

(1)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入新课

实验:在磁性黑板上连接如前面的图4-6所示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最简单的电路都至少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进行新课

(1)电路的组成

①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是电路中的供电装置.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物理教案 篇5

物理相互作用教案设计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受力分析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受力分析的步骤,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并能正确的规范的画出受力分析图。

【自主学习】

一、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 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 的力.

2.产生条件:两物体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其 中FN是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 ,无单位.

说明:⑴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⑵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N,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例1.如图所示,用跟水平方向成α角的推力F推重量为G的木块沿天花板向右运动,木块和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所受

的摩擦力大小.

解:由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可得FN=Fsinα-G,

因此有:f =μ(Fsinα-G)

4.静摩擦力大小

⑴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f=μ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m=μFN

⑵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一种 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 0<Ff≤Fm

例2.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木块,A、B间最大静摩擦力Fm=5N,水平面光滑.拉力F至少多大,A、B才会相对滑动?

解:A、B间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A、B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处于一个临界状态,既可以认为发生了相对滑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其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5N,也可以认为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因此A、B的加速度仍然相等。分别以A和整体为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拉力大小至少为F=10N

(研究物理问题经常会遇到临界状态.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可以认为同时具有两个状态下的所有性质)

5.摩擦力方向

⑴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 的方向相反.

⑵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况下摩擦力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作为动力),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和物体速度方向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例3.小车向右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质量为m的物体恰好沿车后壁匀速下滑.求物体下滑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和弹力的大小,并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速度方向的关系.

解:竖直方向:f=mg;水平方向:N=ma

物体受的滑动摩擦力始终和小车的后壁平行,方向竖直向上,而物体的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水平分速度逐渐增大),所以摩擦力方向和运动方向间的夹角可能取90°和180°间的任意值.

由例2和例3的分析可知:无明显形变的弹力和静摩擦力都是被动力.就是说: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无法由公式直接计算得出,而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决定的.

6.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对物体来说,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7.发生范围:

①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但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但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

8.规律方法总结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①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原来的静止是有运动趋势的静止.且假设接触面光滑后物体发生的相对运动方向即为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②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应用力学规律判断.

如图所示物块A和B在外力F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向右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若A的质量为m,则很容易确定A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为ma,方向水平向右.

③在分析静摩擦力方向时,应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

如图所示,在力F作用下,A、B两物体皆静止,试分析A所受的静摩擦力.

(2)摩擦力大小计算

①分清摩擦力的种类: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由Ff=μFN公式计算.最关键的是对相互挤压力FN的分析,它跟研究物体在垂直于接触面方向的力密切相关,也跟研究物体在该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有关.特别是后者,最容易被人所忽视.注意FN变,则Ff也变的动态关系.

③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是物体将发生相对运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只在这一状态下才表现出来.它的数值跟正压力成正比,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即静摩擦力是一种被动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 0<Ff≤Fm

二、物体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按顺序找力

必须是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在解同一个问题时,分析了合力就不能再分析分力;分析了分力就不能再分析合力,千万不可重复.

【典型例题】

例1.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A、B、C的受力示意图(已知物体A、B、C均静止).

例2、A、B、C三物块质量分别为M、m和m0,作如图所示的联结。绳子不可伸长,且绳子和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作匀速运动,则可以断定(A )

(A)物块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B)物块A与B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C)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同,合力为m0g

(D)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反,合力为m0g

例3、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的( ABCD )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大小可能等于零(D)大小可能等于F

例4、如图19-8所示,C 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1和B、C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2有可能是(BD )。

(A)μ1=0,μ2=0(B)μ1=0,μ2≠0

(C)μ1≠0,μ2=0(D)μ1≠0,μ2≠0

【针对训练】

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前进(设驱动轮在后),则(D)

A.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

B.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前

C.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而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

D.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而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

2.分析物体A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物体A静止于斜面,如图甲所示.

②物体A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仍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乙所示.

③物体A放在车上,当车在刹车过程中,如图丙所示.

④物体A在水平转台上,随转台一起匀速转动,如图丁所示.

3.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方向施加外力F1=10 N,F2= 2 N,木块处于静止状态.若撤去外力F1,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2 N,方向 水平向右 .

4.如图所示,三个物体叠放着,当作用在B物体上的水平力F=2N时,

三个物体均静止,则物体A与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0 N,B与C之间

的摩擦力大小为 2 N,C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2 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

静止不动,则摩擦力的大小为 mg+Fcosα .6.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质量均为m的4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则第2块砖对第3块砖的摩擦力大小为(A)A.0 B.mgC. D.2mg7.如图所示,粗糙的长木板上放一质量为m的物块,当木板绕其一端由水平位置缓慢转动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试分析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先增大后减小) 8.把一重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如图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f随t的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哪一个?(B)

【物理教案(内容五篇)】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华九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只有高质量的教案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精选的有关“初中物理力教案”的内容供您参考,想要掌握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化学教案(内容六篇)

】掌握硫及其氧化物的性质,so2的检验方法。认识so2作为污染物的危害。】so2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方法。(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硅sio2。物理性质。与酸反应。与naoh溶液。与cao反应。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实验4-7,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学设计)。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2.还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