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范文 > 导航 >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汇集十一篇)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4-06-09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汇集十一篇)。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1】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我们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

对于本课程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学习,是帮助我们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对于促进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我们大家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帮助我们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和成才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创造出应有的业绩作好准备。通过学习,明确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这些都是做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必备的条件。

其中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可以分为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三个部分。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在适应转变、健康成长部分,是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在树立理想、把握人生部分,是树立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在提高修养、完善人格部分,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 ——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 ——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认为,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变了一种身份,于是我们开始大量这个偌大的圈子,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我想这个时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让我们引咎发问,引导着我们去认识自己和正处处理周边的事事。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

我觉得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生动而活波的,老师从我们的心理实际出发给我们传经授道,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清新的气息。当我看到很多同学那么积极地举手发问,当我看到我们不同院系的同学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一股强烈的震撼,我意识到自己在学会融合和大胆。还记得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我们试验哪个组在一张报纸上站的人最多。当时我像个指挥官一样布局我们组的计划,最后我们组拿到了第一名。成功的喜悦和老师对我们成绩的肯定是令我难以忘怀的。

此门课程的开设是贴近大学生心理实际的,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塑造和自我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首先,加强对思想道德与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融教学与实践于一炉的,通过选修学习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进行了一次洗礼。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接受了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以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我深知自己的肩负的使命。我们生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继续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做生生不息,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它就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进一步说,它是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特别是那些普遍性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价值观特有的形式,是人们头脑中有关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都是价值观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反映社会存在。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条件相联系的,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追求,价值观就有了自觉与盲目、真实与虚幻、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别。一种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

总之通过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我们不仅陶冶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法律意识,为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懂得了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摆在与国家命运相关戚的高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做一名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建设之才。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2】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心得体会

我一直喜欢听思想道德这门课,因为我在生活中每遇到不顺心或生活学习有压力时,我总是能按着老师教我的思想方法正确的处理事情,上了大学又迈进了一个新的生活层次,要继续学习生活,做社会分配给自己的任务,此时,我们不是只孤身一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进,学校还为我们设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它就像我们生活前进的指明灯,带着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向前去。

到底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让我学到了些什么呢!以有什么感想呢!我在这里总结一下。

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方面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人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的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主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后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导,提高专业水平的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心集体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程,能使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会计基础心得体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共12篇)

法律法规心得体会

新基础教学心得体会

商品学基础心得体会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3】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认识世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大家明确自己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我认为这门课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性质,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形成远大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守、用的意识依法治国,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开学以来,这门课教会了我如何珍惜大学生活,如何开拓新境界,如何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和人生的新阶段。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但在奋斗之前,我要知道如何树立理想信念,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四修班告诉我,作为一个有前途的大学生,要立足于自己的脚,结合实际,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仅仅向往美好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实践和行动。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在学习上,要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生活中要简单、勤奋、节俭,反对奢侈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工作中,一定要努力,不怕困难,努力工作。完成任务。虽然实现理想是一个漫长、艰巨、曲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收获生活的乐趣,也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弱则国家弱。”通过对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的认识,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事关国家命运的高度,努力学习科学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做一个建设者对人类和社会有益的人才。他教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导人生。 ,创造有价值的生活。

大学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懂得荣辱的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四修让我们认识了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认识了社会主义法的精神,提高了我们对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有了全面的把握。 .它增强了我们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和自豪感。

说到收获,我想我更应该感谢老师。让我感动的是老师独特的魅力。沟通不仅仅是讲课。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老师是在言传身教,而不是照本宣科。这个学期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做人,做一个好人。得益于老师的教学模式,我从课前演讲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其他同学的演讲,还有属于我的演讲。当我鼓起勇气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展示我用心准备的东西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可以,原来我只是失去了信心,原来我只是缺乏勇气。总而言之,一个学期的思考和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相信我可以用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透彻地看世界,更理性地规划未来,更审慎地解决各种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依据社会实践报告(共17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依据经验(共12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依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开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国开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线上社会实践报告小论文(d)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4】

新课标实施已经十年了,但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现实的考核存在着许多矛盾,让许多思想品德教师难以适从。特别是本学科推行开卷考试,试题趋向开放性试题后,很多学生在认识中存在不少误区。如:开卷考试不复习;开卷考试不用记忆;翻翻书就可找到;试题容易;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多抄几段就行了;等等。由此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通过这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

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5】

用“心”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首先,用“心”研究“学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把握课程“学习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学生而言,长期应试教育的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亲身体验。 ,很多思想道德法律问题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而随着我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越来越突出.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国家和社会价值观的评价,政治化倾向严重。重复的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逆反心理。

三是学校相关部门和部分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上述问题的存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教师只有在用“心”去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才能让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脑海,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用“心”学习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是坚持“贴近三原则”,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想听、爱听;生活和工作,让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

第二,坚持客观辩证法的原则,努力理顺学生的思想。对那些“旧事”、“老道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寻求创新,努力做到“新思想新认识”,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畅通学生心灵,从而受益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语言表达要生动恰当,打动学生。要使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语言,避免面色苍白,循规蹈矩。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学语言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简洁、生动、简洁、全面,这样才能启迪良知,提高意识,增加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再次用“心”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考核实际道德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本课程的考核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知识和行动考核。第一节课,我详细告诉学生考核方法、考核要点和考核要求,强调考核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日常考核、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结合.在考核评价方式上,由以期末单笔试卷为主,改为全程多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现场表演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社会在发展变化,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只要我们有“心”,守“心”,用“心”,牢牢把握学生变化的“心”,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学基础课听得津津有味能够和有趣的学习,并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6】

用“心”教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第一,就学生而言,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和切身体会,对很多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只能停留在浅层认识水平上,而且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不同院系、专业、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日益突出。

第二,就教学内容而言,该门课程以往的教学过多地强调对国家和社会价值的评价,政治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重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校有关部门和部分任课老师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责任心不强,考核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上问题的存在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度,任课老师只有在用“心”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才能使该门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用“心”钻研教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第一,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的思想现实,使学生想听、爱听;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其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

第二,坚持客观辩证的原则,力求理顺学生的心。对那些“老事”、“老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不断求新,争取做到“意新理透”,帮助学生消除不健康的情绪,把学生的心理顺,以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语言表达要生动得体,打动学生的心。要采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切忌苍白无力,照本宣科。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学语言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做到朴实无华、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以达到启发良知、提高觉悟的目的,增加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再次,用“心”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实际道德水准的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应从实际出发,知行考核相结合。第一堂课,我就把考核方式、考核重点、考核要求详细告诉学生,强调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考核评定方式上,变以期末为主的单一卷面考试为贯穿在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多项考核。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社会在发展变化,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变化,只量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紧紧抓住学生变化的“心”,有针对性地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听之有趣,学之有味,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取得良好的效果。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7】

在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我以为它和我们在初中高中时上的思政课差不多,就是将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可是渐渐的我发现,其实不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而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责任,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正是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在课上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生有体会,如北大毕业生当街卖猪肉,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熊,某大学学生开车撞人后回来将被撞者连捅八刀等等。这一个个例子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有不禁让我们疑惑的“如今的大学生怎么了?”社会上也不断出现着一些关于大学生的事情,就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是“我爸是李刚”事件,可见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就好比是一个小社会,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可能在这四年中你会改变很多,可能你还是原来那个你,但是无论你怎么变,你的思想道德观念忽然法律意识不能变得越来也淡薄。如今的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要开拓视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就要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可是现在我们大学生还有多少能这样想呢?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一些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改变。很多人觉得如今的社会就应该多为自己考虑,学习好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我记得前几年的感动中国中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叫徐本禹,他大学一毕业就去山区支教,如果你去问现在的大学生“你们愿意毕业后去山区支教吗?”有多少人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愿意”。说句实话就算是我也会在回答前稍作思考。现如今大学生不仅要有思想道德观念,还有基本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也能保护我们大学生,有不少大学生就是缺少法律意识在找兼职和毕业找工作是被欺骗。所以增强法制观念对我们大学生也极其重要。

虽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只有短短的一学期,我也希望同学们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明白这门课的重要性不要只顾专业课的学习,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8】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有十年,但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实际考核存在诸多矛盾,让很多思德教师难以适应。尤其是本科目实行开卷考试后,题型多为开放式题,很多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如:开卷考试不复习;开卷考试不需要背诵;你可以通过翻书找到它们;问题很简单;开卷题的答案不唯一,多抄几段即可;等等。由此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在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从容应对各方挑战。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研究,我有以下体会和体会。

首先,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想进入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就必须拥有先进的、新的课程——合适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

1.要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课程。例如,与以往的思政课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在风格、结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为横轴,以成长中的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轴,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 教师应以最新的教育理念建构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广泛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以下方式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自学或培训。其次,通过报纸、杂志等方式收集相关教育教学资料,丰富知识。总而言之,教师必须在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建立课程目标。

3.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知识,学习和提高对人、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教书,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和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作“一桶水”,而应该比作“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 ??“装一桶水,享受一生”的思想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教师之间的积极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相通的活动。” .

1. 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上被视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继续让位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与学相得益彰,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营造师生“对话”的局面,让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觉的自觉、探索求知的欲望、创新的热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 师资合作

新课程要开设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包含的知识范围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不可能覆盖整个世界,而且几乎是很难独自完成课程的教学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人走向合作,从只关注本学科到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与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堂指导。在教学生如何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

第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个内涵:知识体系的建设者、学习的引导者活动和学习的老师。过程的动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人生的引导者。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在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观察讨论时,老师不是闲着,而是积极观察,积极倾听,真实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思考,及时了解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思考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精神鼓励,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积极性更高。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孤立和排斥的学生、过错的学生。既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也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活动的成果,教师应该欣喜若狂,惊叹:“科学的发现永远属于那些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老师不应该羞于问:“你是怎么想出这么新颖的想法的?”面对学生一时的失败,教师应积极引导:“换个角度想,也许会是黑暗和光明。”同时,还要处理与学生意见相左的学生,欣赏每个学生在学习内容中对知识的质疑和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充满活力。

3、新课标彻底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层次认知目标体系。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个过程而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每个学科的独特优势,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是否记住了一个结论,是否准确。关于学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使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等都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的言行,决定了他的性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师根据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塑造自己,实现“超我”。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9】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学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使我认识到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明白了大学与中学的显著差别。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础,既然明白了这些,那么,我就一定会在大学这个融知识、创新、社交等等于一体的天空中翱翔。

它不仅教会了我以上这些,还让我懂得了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就让我站在新的起点上起跑,在现实的基础上勇敢的飞跃,把自己训练成才,肩负起国家的历史新使命吧。

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的法律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永远不要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目的地不择手段。

学完了这门课程,我更明白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及全国人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用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社会主义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繁荣复兴。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10】

公益宣传心得体会

姓名:学号:班级:

通过这次公益宣传活动,我收获了很多东西,自己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它还交给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同理心”,即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时处处想着别人。

另一方面,它使我更加了解了社会,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作为公益宣传小组的组长,从策划到后期制作,都一直负责到底。这个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从策划说起: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所以我们组先进行了策划,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我们都规划得一清二楚。所以,我们后面的事情就不急不慢,有条有理,按部就班了。从这一点上,我们得到的经验是:凡事应该做好准备,有备无患。

对于集体讨论:

我们在集体讨论时,就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同学说要去泉城广场宣传,因为那儿人多一些,而且地方大,活动易开展。有的同学说要去英雄山,那儿离学校比较近,出行方便,泉城广场远,坐车需要很长时间。最后,我建议去泉城广场,并劝说那些想去英雄山的同学,一起分析其中的利弊,经过大家的认真考虑,最终把活动地点定

位泉城广场。不过,大家最后都很高兴,因为大家即完成了任务,还欣赏了美丽的泉城广场的壮观的喷泉。从这一方面,我觉得,这次讨论是成功的。

对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加强合作精神:

一个团队,要想高效完成任务,各个组员必须充满积极性,而且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所以,在进行活动时,我就让大家尽量在一起行动,相互关照,并且告诉他们要相互帮助,相互理解,有事一起办。只有这样,我们的宣传才能高效完成。

对于社会的理解:

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我们出去之后要学会见什么人能说什么话。我们也学会了这一点。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应该是对别人的尊敬,对别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能接受你。要不然,硬是塞给别人一个传单,别人会很反感的,而且有可能会把传单扔掉。

总之,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锻炼我自己。也希望这样的活动会更多更好。

2011-4-29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篇11】

依法治税及其观念基础——税收法律意识之重构李刚一、依法治税理论的历史回顾(一)第一阶段依法治税理论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国务院于1988年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以法治税”的口号开始。次年(1989年)5月,由北京大学分校法律系和经济法研究所主办的“全国首届‘以法治税’研讨班”在京举行[1],可谓是掀起了学习和贯彻“以法治税”的第一个高潮。这一阶段中,以法治税主要是针对治理整顿税收秩序而提出来的;虽然也有学者使用“依法治税”的表述,但并非是在对“以”和“依”作出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来使用的,往往是将二者混同使用,反映的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所体现的“人治”观念和法律工具主义优位的特点。但其中亦不乏有益的尝试和真知灼见。有学者就指出“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2];有学者还指出:“‘以法治税’……也就是说要在税收工作中贯彻法治原则”[3]。这是对依法治税和依法治国或法治之间关系的较早论述。又有学者将“以法治税”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4];或是将“税收法治(或制)”作为基本原则,并以“有法可依等十六字方针”对其进行了诠释[5]。还有的学者富有卓见地强调税务人员税法意识的培养尤重于纳税人或广大民众,税务人员应当“将目前严重存在的权力意识和自我优越感转化为义务意识,自我中心意识转化为人民公仆和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6]该学者在当时能够提出这一间接地体现了以权利义务观念来纠正税务人员意识观念偏差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二)第二阶段随着“依法治国”的方略先后被第八届全国人大(1996年3月)和党的十五大(1997年9月)认可和确定,特别是在1998年3月,新一届国务院成立伊始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对依法治税的理论探讨进入了全新的第二阶段。有学者对依法治税的概念和内涵予以了界定:“所谓依法治税,就是在税权集中、税法统一的前提下,单位和公民要依法纳税,政府(税务机关)要依法征税,社会各方面要协同配合和监督依法纳税和征税,从而使我国的税收工作、税收秩序沿着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前进”[7],“依法治税其全部含义就是税收法制建设”[8]。需要指出的是,从“以法治税”和“依法治税”无区别地混同使用到正式确定真正含义上的依法治税,这一字之差,其意义如同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从“法制”到“法治”的一字变化的意义一样深刻、重大,反映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律工具主义到法律价值理性的根本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在税收和税法领域中的深入体现。依法治税理论探讨的第二次高潮是在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中兴起的。有学者对依法治国与依法治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依法治国是依法治税的前提和条件,……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参与,投入和结果”;并提出有关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把依法治税推向深入”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9]。又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依法治税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拓展税收的作为空间,消除税收‘缺位’;抓好税制的完善,减少税收流失”[10]。上述研究是税法基本理论与依法治国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要求的体现。还有的学者从税法基本原则的层面对税收法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法治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还是现代法治主义的发端和源泉之一,对法治主义的确立‘起到了先导的和核心的作用’[11]”。[12]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学者对“依法治税”进行了批评。他们从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公共需要论和交换学说出发,分析了长期支配我国“依法治税”思想的理论根源——国家分配论的不足和传统的“法治”、实则仍是“人治”的观念对“依法治税”思想的必然负面影响;主张用社会契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即公民权利义务对等的思想来加以弥补。当然,这些学者并非否认依法治税;只是在他们看来,以国家分配论为理论根源、受传统“法治”观念影响的此“依法治税”不同于以权利义务对等观念为思想基础且在现代法治观念指导下的彼依法治税[13]。这一深入的理论研究,触及了依法治税理论的思想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为依法治税理论作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二、依法治税的概念和内涵笔者认为,所谓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这一概念包含着以下丰富的内涵:1.明确了依法治税与依法治国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并作为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在与其他包括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诸方面在内的法治子系统工程相互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开展并深入进行。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律事务部专家小组所指出的,“法治是一个超越税收的概念。……依法治税取决于整个法律制度的发展,但税收这一领域足以显示法治的优越性和要求。”[14]2.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即税收法制建设。税收法制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在内的统一体,其内容亦极其广泛和丰富。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法制”非“法治”一样,“税收法制”也不同于“税收法治”。3.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根本目标包含基本目标,但不限于此,还包括良好的税收法制建设等。4.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置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其实早在1989年,就有学者提出“税收工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向人民(包括企业)征税,一方面是人民向国家纳税。要把法治原则贯彻到这两方面,就是国家要依法征税,人民要依法纳税。只强调一方面是不全面的。……近代的法学家、税法学家研究税法时就特别注重政府依法征税一方面,至少是同时注重两方面。”[15]所以,我们过去片面强调“人民依法纳税”是有偏误的,从依法治国的实质即依法治权和依法治吏来看,依法治税首先也应当是指“征税主体必须依法征税”。5.表明了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状态。当然不管是手段和目的,或是过程和状态,本身都是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中的,都是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都表明了法治理念在部门法中的深入贯彻和体现。三、依法治税的观念基础——税收法律意识之重构(一)法治的观念基础在依法治税中的体现“支撑法律的精神、理念、原则与价值才是法治化的筋骨和精髓。……历史和现实已向世人昭示:法治化要求法律观念与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科学全面的法律观念是法治化的基石”。[16]尽管我们在形式上已经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但历史上“人治”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以及建国后“法律虚无主义”的一度猖獗和“法律工具主义”的长期盛行,使得“法治”从口号到行动之历程举步维艰;且尚有以“法治”之名而仍行“人治”之事者在,“人以法治”或“法依人治”等等不一而足。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

【法律基础心得体会(汇集十一篇)】相关推荐
防汛心得体会(范本十一篇)

当我们因某件事而豁然开朗时,自由地书写一篇心得体会是不错的选择。 写心得体会是一项有益的写作能力提升训练,小编在“防汛心得体会”问题上做了深入研究并补充了相关资料,我们会不断更新相关文章以帮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

安全生产体会心得体会十一篇

多写心得体会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自律成为更加坚定的人,你知道从哪些方面下笔写心得体会吗?下面句怡美为您带来了“安全生产体会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光临我们的网站我们希望您能喜欢这里的内容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