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范文 > 导航 > 2024平抛运动教案推荐

平抛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19

2024平抛运动教案推荐。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桥梁。推荐一篇与“平抛运动教案”有关的文章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祝你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平抛运动教案 篇1

启蒙运动,是欧洲18世纪的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致力于推翻封建主义的思想军统治,提倡理性思考,反对迷信和愚昧,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的发展。它对欧洲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1.1 经济基础

启蒙运动的背景之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兴起。18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快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崛起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从而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1.2 政治体制

启蒙运动的背景之二是封建专制政治体制的崩溃。18世纪,封建统治的统治权威正受到普遍质疑,国王、贵族、教会的欺压和剥削引发了民众反抗。市民阶层对于权力自由的追求和政治参与的渴望使启蒙思想得以茁壮成长。

1.3 文化传统

启蒙运动的背景之三是文化传统的失效。16世纪开始,人类在现代哲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上大步前进,新的文化意识越来越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状态。不难发现,启蒙运动的主张与文化传统经常出现的相悖之处,这也为启蒙运动的背景定下了基调。

二、启蒙运动的主张

2.1 理性唯一标准

启蒙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理性。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是衡量人类行为、思想和文化的唯一标准。他们把握住了系统性与科学性这两个特点,宣扬思想上独立、自由和合理的理论基础。

2.2 科学至上

启蒙运动奉行先进的科学观念,认为科学是真正的知识之源。追求科学真理是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必经之路。启蒙思想家不断厘清和完善人类知识体系,为后来的知识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

2.3 平等法制

启蒙运动主张以平等法制为基础,推崇民主政治的思想。一方面,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普及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对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和批判,在法制上展开合理的规范工作。

2.4 人文关怀

启蒙思想家不仅重视人的理性和科学,也发掘了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们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个体在情感、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自我解放。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3.1 教育改革

启蒙运动对教育改革的推动是巨大的。启蒙思想家强调普及教育,提倡平等公正原则的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机构,为年轻人提供广泛的教育和知识平台。

3.2 自由主义思想

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普世的民主思想,对后来国家政治、社会制度、宪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人道思想的诞生、人类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启蒙运动的显著正面影响。

3.3 知识传播

启蒙运动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科学理性思想的深入发展。不仅科学理性得以推广,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受到了启蒙精神的影响和启发。启蒙思想理念的传播不仅创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更使得新一代知识分子可以更为广泛的汲取思想财富。

总之,启蒙运动的主张和影响被广泛地认同和吸取。它拓宽了人类知识的领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培养思辨能力强、自主思考和自我超越的人才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启蒙思想家们的理性力量,时至今日仍深深地激励着人们的思想视野和知识领域的拓展。

平抛运动教案 篇2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锻炼团结合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练习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多媒体播放】缓缓流淌的小溪、奔腾湍急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

【教师提问】同学们,无论是小溪、江河还是大海,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在不停的流动,并且都主要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大家知道这种物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水。

【教师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回答】水分子。

【教师总结】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通过视频我们观察到水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运动呢?许多物质像水一样,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关于水分子的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内容,一滴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学生回答】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讲授】如果十亿人不分日夜的数一滴水中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数三万多年才能数完。这说明水分子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回答】质量体积都很小。

【教师总结】不光是水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其他分子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这是分子的一条基本性质。

【教师演示】混合100 mL大豆和100 mL小米,让学生观察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化。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200mL。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颗粒之间存在间隙。

【学生实验】在25mL量筒中混合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观察现象。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讨论】混合后的液体总体积小于20mL,可知分子之间同样存在间隔。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学生回答】温度计的热胀冷缩。

【教师提问】分子相互间存在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会改变吗?

【学生回答】高温下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体积变大,低温下分子间隔变小体积缩小,所以观察到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演示实验】将同样体积的空气、水、沙子分别放入在针筒中,按压活塞,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通常来看,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比较为:气体>液体>固体。

【教师演示】取两只相同容积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两只烧杯中的品红均扩散。

【教师提问】两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热水杯中的品红的扩散速度更快。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的,并且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学生回答】长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

【教师提问】解释以下诗句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踏花归去马蹄香。

【学生回答】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小结】请学生归纳总结分子的基本特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氨分子扩散实验”,了解反应的原理和现象,思考如何得出实验结论。

平抛运动教案 篇3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五四运动的相关主题。

一、五四运动的缘起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太原学生抵制日本帝国主义在破旧书店强制售卖日货掀起的反日浪潮。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到民国的转型期,社会上出现了反对专制政治,反对不平等条约以及倡导民主自由的思潮。被居高临下的帝国主义国家欺凌侮辱的中国人民,对这个问题的反应越来越激烈。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应运而生。五四运动的思想火种自此燃起,振奋人心的口号在全国各地响彻。

二、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掀起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引发了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封建文化的束缚,提出了“实用”、“科学”、“民主”、“自由”等新观念,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艺发展,诞生了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巨匠,如鲁迅、蔡元培、胡适等人。

2. 推进了文化的现代化

五四运动推进了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以科学为导向,提倡割断传统,借鉴先进的西方文化,消除民族虚无主义,打破旧有文化传统的束缚,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推动了革命斗争

五四运动加快了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和人民觉悟程度的提高,揭示了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根本出路,为新文化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后来的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

4. 促进了国际主义思潮的发展

五四运动让民众认识到了自己处在的世界大环境中的核心问题所在,使中国逐渐了解到了外部政治问题,并将国际化的视野引入中国。同时,五四运动也造就了许多高峰的国际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为国际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5. 发扬了民族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振奋人心、发扬民族精神的民族革命运动。它凝聚了亿万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了人们对于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和愿望。

三、五四运动的启示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示运动。它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必须坚定地走上现代化道路,追求自主、发展、开放、团结的价值观,摈弃过时的封建文化,追求民主权利和国际主义,为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它推动了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和现代思想的发展,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和人民觉悟程度的提高,启发我们敬爱现代文化、珍爱现代文明、勇担现代之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平抛运动教案 篇4

启蒙运动是欧洲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的一场思想运动,它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人类自由、平等、进步和幸福的实现。启蒙运动的主要特点是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人本主义和客观主义,并且强调理性、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在启蒙运动中,许多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洛克、笛卡尔等人都发表了大量的重要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欧洲的现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启蒙运动起源于欧洲,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已经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人们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开始产生了对于旧有制度和观念的质疑和反思。这些都推动了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最终形成了启蒙运动的基础并在欧洲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思想变革。

二、启蒙运动的主要特点

1.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一大特点,启蒙思想家们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人类可以获得真实的知识和智慧,理性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2. 自由主义

启蒙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专制统治和权威主义,主张个人拥有自由的思想、信仰、言论和行为的权利。

3.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也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推崇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重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4. 客观主义

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客观主义,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有通过客观的研究和实证的方法,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和智慧。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虽然起源于欧洲,但它的影响却是全球性的。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并且将这些理论和观点应用到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教育体制的改革

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教育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自由的重要手段,应当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他们主张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并且将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民主政治的推广

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些观点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对于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约束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并且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和政治制度的改革。

3. 科学技术的进步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客观,这些思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推崇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并且鼓励科学家们进行实验和研究,这些理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4. 文化的多样化

启蒙运动对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人类的尊严和自由,鼓励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这些理念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

总之,启蒙运动的重要性在于它推动了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自由。启蒙运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欧洲,而是全球性的,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平抛运动教案 篇5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爱国民主运动,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催化剂和启蒙者。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阐述,其主题为“五四运动:中国文化自觉的觉醒”。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1915年,中国政府签署了不平等条约《中日密约》。此后,中国被强迫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苦不堪言。其中包括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更是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中国的教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此时,一些具有文化素养和爱国心的青年开始对国家进行深思熟虑。他们开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价值,思考教育体制的改革,搜寻实现民族独立的出路。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此时期的产物。

二、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

1、宣扬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的主要精神是爱国主义。青年们认为,中国的落后和困苦,都源于外国的侵略和剥削。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青年们开始积极传承教育老师的爱国情感,并通过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传递爱国主义精神。

2、争取民主权利

五四运动期间,青年们呼吁民主选举和言论自由。他们试图推翻帝制,成立共和政府,并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五四的口号:“打倒卖国贼,建立民主共和国”,成为青年们的最高信仰。

3、推进文化变革

五四运动期间,青年们开始质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文化观。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而新文化的理念,要以科学、民主、现代为主要精神内核。五四运动在文化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1、启发中国知识分子,提升民族自信心

五四运动的成功,启发了无数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青年们开始广泛探究西方学问,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建立起了新文化运动。此外,五四运动还使中国人民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家园,提升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2、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青年们认为,民族独立要以现代化为前提,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和生产方式等,才能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素质。五四运动后,中国以战略定位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推动民主进程

五四运动挑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火种。公民自由、平等权利和法治社会,成了中国未来民主制度的基本构架。五四运动在政治上的影响,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之,五四运动使中国文化、精神、政治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还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轨迹。五四运动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抛运动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本节利用一课时间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运动系统的组成”和“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录像、视频、图片、模型的演示,关节的解剖,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运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探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②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从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列举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二、说教法

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

三、说学法

观察法,思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

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行为的具体表现。

三、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多媒体课件

提供常见杠杆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2、关节的结构和功能:①多媒体课件提供关节运动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②演示一根木条不能弯曲,两根木条连接后可以弯曲,连接处相当于关节,说明关节就是一种骨连接,是运动杠杆的支点。

3、骼肌的结构和功能:①多媒体课件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的特征。②多媒体课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缩的视频,说明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的特性。③用木棍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附于不同骨的特点。④用玩具汽车和细绳演示,说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并且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出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特点。

四、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课件动画演示伸、屈肘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做伸、屈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变化,最后用自制模型演示运动时骨骼肌(用弹簧代替)的变化。学生制作模型,观察模型运动时皮筋的变化情况。

小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产生运动。

五、看人体骨骼图:多媒体给出人体骨骼图,学生观察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认识与运动有关的重要关节的位置。

六、运动同身体各系统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在体育课上运动时,自己身体的各种生理特征变化。理解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七、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小试身手:面向全体,设计基础性题目,落实所学知识点。

2、挑战自我:设计有梯度题目,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砸金蛋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富有挑战性,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实践探究:

在做引体向上、俯卧撑、跑步、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时,你身体的哪些部位的骨骼肌发生了收缩?试一试,并与同学交流一下。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让学生感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还需要身体其它系统的配合。运动对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重大意义。

五、教学反思

1、视频材料的运用,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

3、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4、学生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5、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一些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对本节内容的应用练习应多点。

平抛运动教案 篇7

作者: 沈宇芳(高中物理 赤峰物理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199 发表日期: 2011-06-30 08:31:59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单位制,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全章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牛顿第一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教学用具: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吗?

学生活动:人推着车子,汗流侠背,推车的人放下车,一边擦汗,一边叹气。思考问题。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总结得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点评: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时能力。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点评: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严谨态度。

教师活动: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理解。

在小车上放一高的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前面固定一物块,当车运动到物块时被挡住,车上的木块前倾。为什么?

再如,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这都是惯性。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举例。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惯性。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对惯性的理解

1、被踢出去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运动受没受向前的力?为什么能够向前运动?

2、船在水中匀速行驶,一人站在船尾向上竖直跳起,它会落入水中吗?为什么?

3、为什么跳远运动员要助跑才能跳的远些?

4、在一向北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中,一小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坐在桌旁的人看到小球向南滚动时,火车做什么运动?

5、一铅球 3千克,静止在地面上,把它水平扔出后,做加速运动,它的惯性如何变化? ☆受力分析

6、一物块滑上了光滑的斜面,受几个力? 附录1

牛顿简介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大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微积分和经典力学的创建。附录2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附录3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用具:

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

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

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附录1

实验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下一节的重要铺垫。该实验的器材选取、方案设定,因第二章使用过,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该器材测加速度。但测力有一定困难,还需平衡摩擦。为此可借助气垫导轨避免这一点。另外,测加速度可在气垫导轨上安放两个光电计时门,通过微机辅助系统记录,小车通过两个计时门的时间间隔,测出两计时门间距离,可由 求加速度a,数据完全可由微机处理,甚至a-F,a-1/m图象由微机处理作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附录2

学生分析

该实验是探索规律的实验,学生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定量关系是未知的,但通过实例,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性关系是可以理解的。怎样定量研究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设计研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评判者,只要学生的设计方案合理,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重要。

3、牛顿第二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通过实例的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汽车启动、飞机起飞等录像资料。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速度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讨论其可能性。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及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复习回顾:

l、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问题,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讨论其规律. 点评;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的讨论,复习回顾上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的知识。

教师活动: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点评:培养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

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例题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 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例题 2:一个物体,质量是2 kg,受到互成 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两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总结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的常用方法。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研究的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其加速度恒定;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即合外力决定了加速度,而加速度影响着物体的运动情况。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把前几章力和物体的运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纽带就是加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后作答,其他同学补充。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四、实例探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力和运动的关系

3、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4、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sin37°=0.6,cos37°=0.8)附录1

牛顿第二定律——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新标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合新标准要求,认识到,要达到该标准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忽略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课以必修1教材为依据。通过定律的探求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常用方法。所以本节课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应知道定律是如何得出的。

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轻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附录2

学生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4、力学单位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教学重点

知道单位制的作用,即清楚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关系,掌握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教学难点

单位制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启发学生回忆所学过的主要公式,并说出这些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想并写出学过的物理公式。

2教师活动:投影学生写出的公式以及式中涉及的物理量的单位讲解并点评: 提出问题:物理学的关系式确定了哪几个方面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后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物理学的关系式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各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单位的知识――力学单位制。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课本中找出这几个概念:

l、什么是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导出单位?你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

3、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共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对应什么物理量? 学生活动: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言。点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获取信息的能力;阐述自己的看法,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活动:倾听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投影84页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学生活动:倾听老师的点评;观看投影,了解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例题: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kg,在14N的恒力作用下,5s末的速度是多大?5s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总结采用统一的国际单位制给计算带来的方便,使学生体会学习力学单位制的意义。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单位制的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5页“说一说”,并回答文中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

点评:通过这一实例,再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单位制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单位制在力学计算中的作用

一个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0kg,在两个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水平外力作用下,3s末物体的速度是多大?3s内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解析:两个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水平外力的合力大小为50N,方向在这两个力的角平分线上,且与水平面平行,由于水平面光滑,故水平方向上没有滑动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s2=2.5m/s2 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2.5×3m/s=7.5m/s

m=11.25m 点拨:在整个计算过程中所有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制。就不要在运算过程中每一步都将物理量代入进行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过程简化。

5、牛顿第三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

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点评: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

2、如果把左手食指受到的力叫作用力,那么右手掌心受到的力叫什么合适?叫反作用力好吗?

(注意,教师不一定用这个例子,要看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点评:

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2、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一点?

2、与同学一起分析、补充这些事例,并印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给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类,弹力、磁力、摩擦力均是相互的,使学生注意到从多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

1、用力拍手,两手都疼

2、磁铁相吸、相斥

3、碰碰车

4、滑旱冰的人相推,均后退(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

5、用橡皮擦铅笔字,字被擦掉了橡皮也掉了一层皮 „„

点评:

1、在课桌上,事先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合适的器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边讨论边做实验。

2、学生举例,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但对常见的事例要作充分的准备(如:器材、课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补充,认为应该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点评: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从哪些方面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突破点。教师活动: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学生作了下面的实验:在右车上放一条形磁铁,在车上放一质量近似相等的铁块。用手调整两车间的距离,使放手后左车刚好能在右车吸引力作用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鼓励学生并注意纠错:

1、如把右车上铁块受到的力叫作用力,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活动: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得出: 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

教师活动: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1、等大。

2、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比如为了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

假如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取两个弹簧秤,把甲秤的圆环固定,手拿乙秤与甲秤钩住,再用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乙秤的圆环端至某一位置停下,读出两秤的读数。提出问题:

1、读出两秤的读数。把甲乙两秤视作质点,画出各自的受力图。

2、乙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甲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

3、将其中一弹簧秤的读数减小到零,观察另一弹簧秤的读数。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

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

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点评:

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7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你得到了那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

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教师活动:问学生“那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

学生活动:学生应能考虑到是鸡蛋与石头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而导致的。

点评:

1、用传感器系统给学生演示,指导学生去操作,进一步验证结论,提高可信度。

2、不要低估学生,经过讨论、补充,他们能得到较全面的结论,所以应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

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个长约3cm刚充过磁的小磁针和一张15cm×15cm的白纸,在纸上如图所示,画出一组邻圆直径相差0.5cm的同心圆,将圆12等分。另取一枚大头针垂直插入一根火柴杆的尾部。实验时,将磁针置于圆心处,待磁针稳定后,用手指捏住火柴杆并使大头针与磁针成一条直线。缓慢沿直线向磁针移动大头针,使磁针的一极对大头针产生吸引力。在保持磁针与大头针之间虽不接触却具有明显吸引力的条件下,用手沿圆移动火柴杆至大头针的针身重合在同心圆的非南北方向的任意一条平分线上,移动中保持磁针对大头针的吸引,观察现象。

1、仔细观察,看大头针与小磁针稳定后的方位关系怎样?

2、变换圆的另一条平分线重复上述实验,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仪器两人一组,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更应该发动学生课前预习后自制一些简易仪器,外形粗劣无所谓,只要能达目的即可。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

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3、用牛顿第三定律揭示许多生活现象。比如:喷气式飞机、船前进的原理。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尽管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点评:

1、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者的性质。

2、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局域网将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点评: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

四、实例探究

☆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的认识

1、挂在竖直悬绳上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反作用力各作用在什么物体上?在这四个力中,哪两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哪两对力是平衡力?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被一根拉长的轻弹簧水平向右牵引着,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试分别说出两个力的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以及反作用力的性质和方向。☆对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3、一个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支持物上,试证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在证明过程中说出你的依据。

☆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4、分析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对拔河,甲胜乙败,则甲对乙的作用力大于乙队甲的作用力。” 附录一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本节还适当安排了证明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大有好处。附录二

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证明过程不严格,语言叙述也不规范,这也是高考证明题得分不高的原因,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推理能力。

平抛运动教案 篇8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四本语文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娃娃的照片;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

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

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语文读本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看看它是谁啊?请出这位同学。请大家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请同学上来站在相应的位置。

先出示一张正面和一张背面。当第三个同学上台找到位置后问下面的同学:他找的位置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出示第4张照片问:这一张也是侧面,和第三张的拍摄角度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2)小明他们也在给小动物拍照呢,我们去看看!书:67页,例1。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小恐龙拍照,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在照片下写上小摄影师的名字。这一张照片拍的是小恐龙的哪个面?是谁拍摄的?

(3)给小动物拍完照片,他们又被门外的小卡车给吸引住了。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卡车,这辆卡车在他们三个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与下面对应的图片连一连。书70页,完成第一题。投影订正后收起书。

3.巩固练习

(1)根据照片把具体物体摆到正确的方向:

小动物太可爱了,老师也忍不住给小动物玩具拍了几张照片,每个小组白色信封里都有四张照片,它是汪老师分别从1,2,3,4号位拍摄的,请小组长按照照片背面的序号发给相应的组员。然后请大家根据手上的图片,摆出这个娃娃的正确位置,要保证这个娃娃摆好后,每位同学观察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汇报: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小动物的脸面对着几号位(小动物的正面对着几号位)?

(2)换角度观察:你想从其他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娃娃吗?那我们来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小组长将这四张照片合起来洗一洗,正面朝上随意的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请大家根据组长发的照片找到正确的位置坐下来。三点要注意:1. 娃娃不能移动; 2. 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数字提示;3. 找好了手放膝盖坐好。看看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好。

订正:每个同学是不是找对观察角度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说明你们找对了。翻过来看看吧。四个人全找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3)转娃娃换座位:小娃娃朝一个方向坐累了,请小组长帮帮忙,帮娃娃换个方向,让他们面向××,现在小娃娃转方向了,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观察一下娃娃,你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请根据照片找到相应的座位。

说说你的座位怎么变化了?

还原座位,小组长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巩固拓展

(1)根据照片猜物体(体会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一些物体拍了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猜猜是什么物体(出示从一个角度拍摄的柠檬照片,有的学生猜橙子)看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角度观察还不好确定,换个角度再来一张。

(杯子)(冰箱、洗衣机)(书包)(笔盒)(河马、大象)……适时问:这个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同学们真聪明,说到大象,汪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摸大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1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其实把这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大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2.关于单细胞生物体教学设计

3.有关落花生教学设计

4.有关背影教学设计

5.有关写位置教学设计

6.有关写《猫》教学设计

7.有关《找春天》的教学设计

8.有关桥的教学设计

9.有关语文的教学设计

10.有关《窃读记》的教学设计

平抛运动教案 篇9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一盒香皂,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 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 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对照课本第124页图16.1-3讲述实验过程。

①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②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 1 mm深。

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4: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 现象与温度有 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教师分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平抛运动教案 篇10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实践为现代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和理性,主张通过科学、文化和教育的手段来改善社会状况和提高人类素质。本文将从哲学、教育、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启蒙运动的主题。

一、哲学

启蒙运动的哲学思想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主,又强调了人文主义和个性主义。就理性主义而言,它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手段,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获得真理。康德等人的思想则强调人文主义和个性主义,他们认为人应该以自己的个性和感性来反思和认识世界。启蒙运动的哲学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个性观察和实验验证来推动人类认识和发展进程。

二、教育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进步的关键。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获取,更是理性思维和自由思想的培养。教育不应该仅仅为了获得教育文凭或工作技能,而是应该通过提高思想、人品和文化素质来推动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如卢梭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满足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思考。在启蒙运动时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政治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反对专制和封建主义,号召建立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保障的社会政治制度。如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有民主和人权制度的政治社会。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是直接呼吁人们向封建社会挑战,建立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阐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等社会政治学问题,并深刻提出了政治伦理学问题的思考和探想。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影响了欧洲的整个社会进程和世界政治局势,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事业的发展。

四、文化

启蒙运动的文化思想旨在振奋人心、开拓人的视野和提高人类文化素质。文化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表达的方式。文化应该无止境地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广的视野,而不是坚持传统、固守成见的成规限制。文化的多元性和个性化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价值意义和信仰背景,文化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道德进化的基础。启蒙运动的文化思想反复强调,文化不应该是教条和专制的标志,而是思想解放、人权保障和社会进步的理念源泉。

总之,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它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和理性。启蒙运动鼓励人们理性思考,寻求真理,发展个性,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欧洲,它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平抛运动教案 篇11

教学设想: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四课。

其教学目标主要为:

△过程与方法

对问题能够提出自身的假设,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身的假设。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自身动手做一个摆。

2、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为达到以上目标,我认为让同学充沛行使探究的权利非常重要。为此,在进行整个说课稿时,我注意掌握了以下两个原则:

一、降低难度,引导同学主动探究

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许多,一般教材都把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这三项作为研究对象。虽然降低为只有三个变化因素,但对四年级的小同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想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必需控制好另外两个因素。于是我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同学发现摆的快慢实际与摆角大小无关,从而减少了一个因素。剩下的两个因素,同学只要控制好其中一个条件,这样制定计划、收集数据的难度就大大的降低了,从而增强了同学探究的信心,为同学充沛参与探究发明了积极的条件。

二、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同学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在研究完摆的影响因素之后,我想增加一个环节,让同学设计一个10秒钟摆动5次的摆。其目的不只仅是让同学对前面所得结论灵活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它打破同学的思维定势,让同学意识到实践出真知。在引导时,我计划刚开始把摆线缩短一半,让同学猜想摆动次数,同学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摆动次数增加一倍。但实验过后,发现这样的想法错了。于是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同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让同学设计一个摆动次数减半的摆。这样的设计动身点是与一般的教学思路不同的。相信通过实验,一定可引导同学进一步认识到摆的快慢和摆线的长短存在关系。同时,在实验中可让同学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严谨的探究态度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激发同学探究的欲望。

1、欣赏摆钟图片(课件出示),让同学在观察中发现摆。

2、教师出示摆(用线和装胶卷的盒子做成,线用铁夹子夹在铁架台上),引导同学了解摆的构成。

①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做了一个摆,看一看,它主要有几个局部组成?

②讲解:摆是由两局部组成的。

上面这局部叫做摆线,下面这局部叫做摆锤。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同学学会怎样做摆:铁夹子可以控制摆线的长短,打开胶卷盒同学发现里面放的是玻璃球,玻璃球的个数是可以自身调整的,也就是玻璃球可以控制摆锤的轻重。

示范:自然松手,像这样来回一次叫摆动一次。

在示范时,要让同学明确两点:摆线要拉直;手不能加力。(否则对研究摆的快慢就会发生许多干扰因素。)

(评:课堂一开始,教者就抓住同学好奇的心理,引导同学在图片欣赏中初步感知,然后以实物进一步激发同学探究的欲望。)

二、研究摆,探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1、玩摆,引入研究问题,同时排除摆角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玩之前先让同学猜想lO秒钟内摆动多少次?(教师计时,同学数。)

①做一个摆角较大的摆

这时同学猜想的根据则是钟摆的启示,对于同学的猜想,不存在谁对谁错,而是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②做一个摆角较小的摆

让同学再次猜想这次10秒钟内摆动多少次呢?

同学的猜想可能有:

小于8次:角度小,摆动的力量就小,所以摆动次数少。

大于8次:摆动的距离短了,速度也就快了。

还是8次:直觉(不要小看直觉,有时科学发现就是从直觉开始的)。

对于这三种可能性,猜第一种可能性的人可能最多。

猜想之后教师演示,同学数数。当他们发现结果还是8次,并不和自身的想象相符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惊奇,而更多的则是考虑。这时教者提出“对于这种现象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

同学会发现:摆动次数和摆角的大小没有关系。

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摆的速度和摆角大小没有关系?摆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谁决定摆的快慢?

引入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摆的快慢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评:在探究中,教者抓住同学好玩的特点,在玩中巧妙地把教材提出的任务转化成了同学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同时,排除了“摆角”对摆的快慢的影响,降低了同学探究的难度。)

2、对问题进行假设

同学猜测:摆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同学的猜想可能有: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至于摆角的大小一开始的对比实验就把这个因素排除掉了。)

3、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呢?同学小组讨论,讨论时,让同学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出示课件):

实验中改变什么?哪些坚持不变?该怎样改变?要做多少次才干说明问题?

(对于两个变化因素的研究,教师可以宏观调控,让每个组选择一个进行研究,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又合理地共享了资源。)

4、同学分组实验

⑴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①合理分工,1人做摆,1人计时,1人记录,其他同学数数。

②边实验,边做好记录。

③实验后一起分析收集的数据,交流发现。

⑵同学实验

(在同学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小组成员是否都有事可做;每次研究是否都只有一个变量;记录是否真实;发现是否与所收集的数据相吻合。)

5、汇报交流: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进行反思:和你们刚才的想法一样吗?

综合两个因素的研究,有什么发现?

同学发现:

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

摆的快慢只和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6、小结

(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而“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探究中同学自身作出假设,自身制定研究的计划,在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设计摆,深化研究。

1.猜想:假如把摆线缩短一半,10秒钟会摆动多少次?

同学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摆线越短,摆动越快,很快知道这时的摆动应该比10次多,但究竟具体到多少次,同学可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认为摆线缩短一半,摆的次数会增加一倍。

2.教师提出“说了不算数了算”。演示:摆线缩短一半的'摆lO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同学数过之后,惊奇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16次,而只有11次、12次。

3.设计摆:做一个10秒钟内摆动4次的摆。

(1)预测:你打算用多长的摆线?

这时同学的预测就有了一定的根据。

根据一:摆线缩短一半,摆动11-12次,要想摆动4次,摆线应比原来的两倍还要长。

根据二:刚开始研究摆线长短是否影响摆动快慢的小组可以从自身研究得出的数据中获得启发,他们的数据中摆动的次数有可能和4次相接近的。

(2)记录:给你一张表格,你会记下什么?

让同学记下摆线的长度以和摆动的次数,使他们意识到前一个数据对后面的设计有启发。

(3)同学做摆,要求同研究摆时一样。

在同学设计的同时,老师要做的是:

观察同学的操作是否规范,由于此时的摆线很长,教师要提醒同学注意,摆假如碰到其他物体,这次数的次数就不算了,应该从头来做。

提醒同学考虑:刚才做的与要求相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假如快了,该怎么调整;假如慢了,又该怎样调整。

由于同学喜欢见好就收,教师要提醒同学一次偶然的胜利并不能算是胜利,要经过多次验证。

(4)交流:哪些小组完成任务了,用了多少次?

检验:是不是在10秒钟内摆动4次?让同学把设计的摆带上演示台来演示。

其他小组同学负责监督,监督的内容有:

摆线的长度是否和他们记录的相符。

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手上是否加力,放摆的同学是否和计时的同学同步进行)。

最后是不是正好4次,不多也不少。

最后对于胜利的小组给予褒扬,对于在讲台上没有胜利的小组进行鼓励,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为什么在下面做胜利了,在台上演示就没有胜利,可能在哪些地方出了过失?鼓励他们课后继续尝试。

(评: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探究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之上不时应用,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直至发现的新的知识或使探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四、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同学是探究的主体”,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在探究中,同学自身作出假设,自身制定研究的计划,在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而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宏观调控,协助他们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同学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学自主探究的权利得到了充沛的行使。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探究,强调合作

本节课的前半局部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依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思路,让同学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达交流,让同学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同学主动提供自身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抓住同学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来组织教学

小同学的心理有四大特点: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教师进行换位考虑,从同学角度动身,利用“四好”组织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同学的好玩、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对摆角的大小不影响摆的快慢感到很惊奇,进而发生问题。接着教者抓住同学“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同学自身动手去研究。当然,在同学动、玩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教师抓住同学好胜的心理,让同学在有限的时问内设计一个摆,小组与小组之间便会展开一种无形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会激励他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三、重视科学态度的教育

本节课里同学有多次猜想与预测,每次猜想之后教师都让同学明确“说了不算做了算”、“猜了不算数了算”,使同学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对于同学设计胜利的摆,让他们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负责监督,4次多一点不算胜利,缺乏4次也不算胜利,让他们从小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至于“偶然的胜利并不能算是胜利”,让他们多次验证,知道“真理是经得住多次验证的”。

总之,在科学课上,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沛行使探究的权利,在教师予以一定指导下自主探究,才有可能让同学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飞越高。

平抛运动教案 篇12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江苏高邮市赞化学校 盛荣湖【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媒体】

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学生2~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学方法】

协作式自主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演示实验:用力推一个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前进,当停止用力时,木块就停了下来。

多媒体动画模拟、局部放大:展示木块与水平桌面之间是凹凸不平的,木块受到推力的作用向前运动,同时木块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撤销推力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木块慢慢地停止下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如何运动?

二、开展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得出如下几种观点: ①物体将运动得越来越快; ②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③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按照不同的观点,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设计出各自的探究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了保证学生探究方案的顺利实施,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准备足够的器材。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资源库中链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学会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科学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优秀案例”等内容,启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也可以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粘贴等方式补充到学习资源库里,其他学生都可以在线浏览,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某小组学生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科学探究实验,让一辆小车(或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来,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以相同的速度运动,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将实验现象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距离就越长。接触面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小”或“最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或“最长”)毛巾

面布

木板

如果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为0,它将怎样运动呢? 学生进行推理,得出结论。不同小组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样,例如:

①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为0时,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不会停下来;

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为0时,小车将运动得越来越快; ③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为0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为0时,小车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对话、人机交互和网络交互等多元化的信息交互方式,进行信息搜寻、反馈、矫正、补充、完善,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要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新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保持学习动力的持续性和进取性。

对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不动手做实验,而是直接利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源,动画模拟实验,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三、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动画模拟伽利略理想实验,如图3所示。

视频播放物理学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发现的过程。三百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的。后来,又经笛卡儿的补充,牛顿的进一步研究整理,使整个理论更加全面和完整。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理想状态下的结论,也是物理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说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不能直接用实验证明,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这恰是科学家丰富的想像力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伟大之处。他们抓住了更本质的内容,且在分析其他现象时,都经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这一结论是科学的,正确的。

四、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情境1:宇航员在宇宙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场面。情境2:下雨天,雨滴从伞边滴落下来,若将伞旋转起来,雨滴的运动情况。

通过设计贴近生活、有利于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尝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应用,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巩固,并为知识的创新打下基础。

【2024平抛运动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2024幼儿计算教案推荐10篇

在这篇文章中句怡美小编收集了大量关于“幼儿计算教案”的相关资讯。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完整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莫大的收获!...

机械运动的教案汇总

以下是编辑精选的与“机械运动的教案”有关的内容,供您参考。优秀的文章让我们共同品味。每位教师为了上好课需要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但教案课件的编写并非随意而为。教师在上课时应以教案课件为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