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品11篇)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0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品11篇)。

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想法。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感受,句怡美编辑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篇题为“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的好文,祝你的学习和工作更加顺利!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1

“樱桃杨桃亦香甜,不如小陶乐开怀。学习行知好习惯,陶花朵朵沁心田。”读了《走近陶行知》,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对陶行知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孟禄先生和杜威先生。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通过阅读、理解、思考,我了解到陶行知是一个爱国、爱满天下,求真、有思想的伟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为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凭借着他爱满天下、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怀抱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梦想,毅然踏上了学习、实践的道路,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是个爱国人士,除了将毕生心血致力于教育外,还大力支持革命。在一次与同学的谈话中,陶行知和他们谈起长大后有什么志向时,有人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到外国当教授”。陶行知听了很不快:“为什么你不回中国?”那人说因为中国太穷太乱了。当时,陶行知就怀有胸怀大志:将来学成之后,回国让每个人都受到教育。可见,一颗报效祖国、爱国的心灵从小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年少的他是多希望人们能免受战乱的影响,过上富足的好日子。他要让人们从封建的社会中解脱出来!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在与孩子的接触下,陶行知越来越爱孩子们,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包括对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有人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陶行知却说“孩子是现在祖国的主人,现在做不好主人,将来也做不好”。陶行知对孩子们的爱已经超越了对亲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物质、精神了。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打人了,陶行知竟还给孩子四颗糖。第一颗糖是因为孩子准时来到;第二颗糖是因为他叫孩子住手那孩子就立即住手;第三颗糖是因为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因为打的那个人欺负女孩子;第四颗糖则因为那孩子主动认了错。相信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对孩子和蔼可亲的爱,错了也不责怪他,而是鼓励孩子的正直善良,用亲切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正是如此爱满天下,教导亲切……

陶行知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他的身影高大永驻,精神光照千秋。轻轻地您走了,留给人们的却是那满满的爱,永不磨灭;轻轻地您倒了,树立起来的那份爱国情怀,坚韧不拔……

让我们走近陶行知,学做“小陶子”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2

参加过多次论文比赛的我,从没参加过“行之杯”的比赛,这次偶然在苏州市教育学会的网站中发现有行之辈的比赛,我仔细的阅读了通知,论文选题范围及撰写要求度需要设计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看到此通知,我比较惭愧,因为我只知道陶行知的名字缺不知道他的理论思想,于是我就决定买一本关于陶行知的书。

最近我读了《走进陶行知》的专题一: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后,感觉受益很多。“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幼儿,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幼儿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幼儿,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幼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幼儿的心态来看待幼儿,想想这些幼儿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幼儿,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幼儿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幼儿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幼儿的。对幼儿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幼儿,喜欢幼儿,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幼儿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儿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幼儿,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幼儿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幼儿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幼儿,才有教育,幼儿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幼儿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幼儿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幼儿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幼儿的“心灵鸡汤”。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3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独苗,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送给太太吃,家人还夸我懂事;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但买回来后又不玩了;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个个好吃的,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觉得不好吃,就一直搁在那儿。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4

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时间,每天回到家临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书。一开始,我只是想借它来催催眠,到后来,到了睡觉时间了还在看,是真的看出滋味来了。书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陈旧,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鲜活的好例子,是时髦的教学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

80多年前,陶校长说要“教学做合一”。他说:“在做上学:学的才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详尽。”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阅读教学时我们要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在那时,学校就有“活的生物课”。姚文采老师的生物课,既丰富又有趣。他把挖草药的请来,教学生认识各种中草药;他把种花木的请来,教学生在中各种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学社专家请来,教学生辨认各种生物科别……学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园,这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少一些重复的练习题,多一些亲近生活,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该多好啊!毕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吗?如果,我们学校也有一块地,上面允许我们的学生种种菜,养养鸡啊什么的,一定很受学生欢迎。

在80多年前,陶校长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没有在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呢?有一天自习课,我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看课外书,画画,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突然我发现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杨博他的课桌椅周围有一些白色的纸片,我走过去,大声呵斥:“看看你的课桌周围,你在做什么?弄得这样脏?你这个个不争气的!”过了一会儿,耳边才传来很低的声音:“老师,我在做雪花。” 孩子可能被吓着了,也知道错了吧,赶紧拿扫把来扫干净。现在,回想回想,作为老师的我,除了疾风骤雨,就不能春风化雨了吗?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画画时,当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带回家时,虽然画得不好,但我的父亲母亲却很默契地什么也没说,把我的作品挂在了我的房间,那一年父亲与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满了整间屋子,从地平开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将家中四壁装饰得挺美。我的父亲学历不高,母亲更是几乎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比起读了十多年书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们的宽容,用他们的智慧,既保护了我的童心,又让我自觉改正了错误,阳光而健康地长大。《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长也是用他的宽容,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遇事多一点冷静的分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保护的不仅是一颗天真的童心,有时甚至是在保护着中国的“爱迪生”。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5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责备、批评和抱怨变成激励、赞扬和鼓励,那将是另一种情况。

陶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孩用砖头砸同学,就拦住他,叫他到校长办公室。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直在那里等着。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吃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不能让冲动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关键。让我们永远有一颗宽容的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们的心。教育适度宽容的儿童是一种教育艺术。

2013年8月11日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6

当我在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而已。但是当我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之后,真是受益匪浅,走近陶行知,进而走进陶行知,让我能够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学生,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7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8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初为人师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的脑-体复合工作。

为了上好那每一堂课,就需花费一倍、两倍、甚至数倍的时间来准备。在课堂上,我用最大的热情去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几课下来,早已是身疲力尽,咽喉肿痛,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又会以十足的劲头再次迈入课堂。

因为在课堂上,我发现了生命的价值;更因为当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想到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时,我惟有真心地去爱、无私地去奉献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我无怨,我无悔。

我国教育的发展确实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应该为教育做出什么贡献?

一、奉献专业的知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一桶水。”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跟一般的专家不一样,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就会紧缺;反之,如果教师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学者的风范,课上举一反三,游刃有余,那么课堂将是学生有效充电的场所。这样的老师能深深地吸引和被学生喜爱。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

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它总是采集知识的花粉,酿成甜美的蜂蜜。

当然,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该有经历有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反思。当一节课讲完后自己考虑一下,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一个教师完善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那些实践中的火花,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今天的成功,怎么做,你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感受?

出现了一个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遇到挫折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很多新鲜的材料和思想,指导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

“实践出真知”,不要小看了这些教学反思,知识经验都是靠点点滴滴积累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奉献“母亲”般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

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

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例如:

学校发了一张“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表”,共有十项,这十项达标就能评上“三好”学生,我班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放学后悄悄地来找我,红着脸低声说:“老师,我很想当一名三好学生。”原来这位同学劳动没达标,想找老师高抬贵手。

我严肃地说:“不行。你在其它方面都达到了标准,而且你做得很好。老师认为你可以热爱劳动。

”从此,他每次劳动都积极肯干,在家里也能主动做家务活。我激动地在热爱劳动这一项为他写上达标两字。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因为他们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的水只有渗透进爱的蜜里,才能成为爱的露珠。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放在学生身上。

尊重学生个性,要充分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关心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这样,就建立了民主、平等、密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热爱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绝不例外。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你仔细观察,你最终会从沙子里得到金子。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告状、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

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

总之,师爱是激励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老师和学生就能真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爱护学生是教师投身教育、办好教育的动力。我希望每个教育者都能给他的学生无私的爱

三、奉献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这无不体现教师要甘于奉献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作榜样,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1 、思想品质修养

对教师的第一要求是思想素质。从思想上来说,教师坚定的政治方向,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热爱,会影响到学生政治上的进取精神,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从工作上来说,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会感染学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顽强、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德”为本以“德”为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地奉献,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2、行为规范修养

“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教师的劳动就是通过自身的各种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一工作特点,教师的言行才受到最广泛的关注,才能产生最具感染力的力量。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

“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良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注视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高尚纯洁,语言更加尽善尽美,真正显示出师表风范。实践证明:

只有当教师自身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的尊重,从而得到最广泛的支持,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3 、能力素质修养

教师是社会身先士卒的典范,具有让世人敬仰的品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工作特殊性上来看,班主任要完成教育任务,不仅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而且要与全社会不同岗位、不同家庭的家长们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学生行为不稳定,新情况层出不穷。

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更为迫切和重要。班主任对班级应实行多要素、多层次的管理,通过声音语言和行为语言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在人文社会中的交流沟通能力等,构成班主任能力素质的具体元素。班主任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评价学生,与学生交流时要时用规范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表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得愉快的享受,在获得他人的帮助和为他人服务的交往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4、语言艺术修养

口头交流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语言的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语言——这是触摸到人性最细微特点的最精致的工具,善于运用语言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语言可用来塑造心灵的美,也可以使人心灵丑陋不堪。

让我们掌握好这把刀具吧!”作为班主任,应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正确、合理、恰当的语言影响与带动学生,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威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含蓄或直接,尽量做到重点。

评价学生时多赞扬少批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手段,用不同的方式来宽容和安抚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活泼可爱的一面,让他们获得学校教育的快乐。

5、心理素质修养

素质教育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存在着心理、个性、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认知和行为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其错误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有的一错再错,屡教不改。

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显示出急躁的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殊不知,采用“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不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会恶化师生关系,影响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当教师发脾气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克制情绪,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与方法,或多想些发怒的害处,借鉴前人的教训,使怒气烟消云散。

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操之过急,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入了解,透过事件的表面看到背后的原因,给学生多一份宽容,可以采取冷处理方法即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或让他自己反思检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的价值取向,形成宽容的教学氛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流平台。

这不仅能让学生快乐、真诚,更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四、奉献青春和时间。

“一年之计莫如数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教育者要为教育付出毕生的精力,故教师只有甘于奉献青春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坚持长期耐心细致的艰苦工作,我国的教育才能更辉煌。

新时代的人民教育者如果能秉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我国的教育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迈上一个新的领域。

2012。5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9

对于陶公,当教师的没有谁会不知道。正如《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这本书序中所述“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但是,在当今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不明陶公其说者,的确大有人在。这其中就包括我。虽然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只是一些片言只语的记忆。对于他的教育思想的深刻认识及高尚品格的崇敬则是在这个暑假阅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才产生的。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这本书,旨在引导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熟悉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人格精神激励我们教师,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教师,用陶行知的研究成果服务我们教师,促使我们教师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读完此书,收获颇丰,不仅让我详细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10

江苏省陶研会第七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摘要:陶行知这个名字几乎每个搞教育的人都知道。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斗士、爱国主义者,中国救民会和中国民主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可是,大多数教师只知其名,不知其人,不明其说。虽然我们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我们对他的教育思想却不是很了解。

通过阅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我不仅更加熟悉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还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用陶行知的研究成果服务教学,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

关键字:教育、教学、生活、理论、实践

正文:近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感慨颇多。

对照自己三年的教学生涯,真是觉得非常惭愧。正如书中序论所说:“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该有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打开这本书,很多的语句让我觉得震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些都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耐人寻味。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和启发:1、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对孩子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校园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中;2、“教学做合一”;3、不仅教知识,更要教学做人。

一、“生活教育”的思想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走进生活,贴近生活。陶行知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他是我国教育理论的先驱者。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更是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甚至还有专家认为,“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虽然这句话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认同,但是,足以看出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不以生活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由这些死人构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也正与素质教育下新课程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不谋而合。其次,生活教育理论也有力的抨击了当代教育的片面性,偏重于“生学准备”的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使学生远离了生活。

陶先生总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把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人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教育和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教育应该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不仅活跃了书本知识,而且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吸收了社会生活中的综合知识,从而获得了思想精神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建设、国家发展、科技成果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课后指导学生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艺术节目等多种活动,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周密的安排。

二、“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教学做都是为了一件事,而且要把这件事做得又好又省(有任务、有目标)。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我们就要怎么学,做事怎么学我们就要怎么教。学生叠被子我们就要教学生掌握叠被子的方法,学生要在叠被子时用到什么工具我们就要教学生使用什么工具,学生在叠被子时如何思考我们就要如何正确示范思考。

总之,教育**于生活,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老师示范做**,学生知道老师即是做又是学,同时也是教。学生做**,**做得越来越好了,学生即是做也是学,同时也是教。

老师教学生如何学得更好,学生学习如何做得更好。就是做什么事就学什么方法,学什么方法就要教什么方法。所以教学做合一的关键是在“做”,教学做合一也是做学教合一,我们要想获得全人类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学会教学做合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他主张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教学生做人。

他要求教师第一要有真知灼见,不要有偏见;第二要敢说真话,不说假话。现在,为了应付上级的各种评估、评议和检查,我们的老师必须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和书籍,在桌面上做文章。一些学校为了所谓的荣誉,不让“差生”参加公开课,不让参加跳绳、踢毽子的检查,而让别班的学生顶替、撒谎,举不胜举啊!

教育做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别的东西,当一个人通过教育尽管只是渊博,但是连一个最基本的人的品质都缺乏,那么他的整个教育都是失败的;我们每天去学习很多的知识,但只有我们学会了做人,才能真正的掌握其他知识,才能使知识对社会有所用.这句话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个真正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做其他一切的基础。

“真”是教育的内涵、“真”是学校的根本、“真”是社会的期盼。“真”比一切都重要。:“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小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明礼诚信,以真教人,不敷衍塞职,不弄虚作假。以诚信取人,以真诚育人。老师是学生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师德的求“真”是教育对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传的是真道,不是伪道;授的是正业,不是歪业;解的是真惑,不是假惑。

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始终贯彻一个“真”字,要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大爱大德,先知先觉,他的话,山高水长,春风化雨,细细品味,我是震撼,是崇敬,他倾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陶行知,不能不学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周德藩等编;;《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

2.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篇11

江苏省陶研会第七届“行知杯”参评**封面

**编号:(评委填写)

4、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

a: 这意味着大米不甜,但大米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过程中发生变化,变甜。

a: ①大家不要随地乱扔果皮,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好周围环境。② 努力做环保的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

摘要:陶行知这个名字几乎为每一位教育家所熟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斗士、爱国主义者,中国救民会和中国民主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可是,大多数教师只知其名,不知其人,不明其说。虽然我们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但我们对他的教育思想却不是很了解。

通过阅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我不仅更加熟悉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还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用陶行知的研究成果服务教学,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

预计未来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将减少三分之一。关键字:教育、教学、生活、理论、实践

3、我们在水中发现了什么微生物呢?(p18)正文:

3、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当米粉遇上碘时,颜色变蓝。这种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大米和淀粉的新物质。近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走近陶行知:

教师读本》,感慨颇多。对照自己三年的教学生涯,真是觉得非常惭愧。正如书中序论所说: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该有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打开这本书,很多的语句让我觉得震撼。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生活即教育”“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些都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耐人寻味。

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和启发:1、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对孩子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校园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中;2、“教学做合一”;3、不仅教知识,更要教学做人。

5个。在咀嚼米饭的过程中,米饭有甜味。上面说什么?

一、“生活教育”的思想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联系学生的生命体验,走进生活,贴近生活。陶行知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他是我国教育理论的先驱者。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更是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甚至还有专家认为,“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虽然这句话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认同,但是,足以看出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5个。月球在环隙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而发生的。它实际上是人们从太阳照射的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一部分。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不以生活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由这些死人构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也正与素质教育下新课程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不谋而合。其次,生活教育理论也有力的抨击了当代教育的片面性,偏重于“生学准备”的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使学生远离了生活。

2、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陶先生总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把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人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教育和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教育要走出课堂和书本,关注社会生活。

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不仅活跃了书本知识,而且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吸收了社会生活中的综合知识,从而获得了思想精神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建设、国家发展、科技成果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学生不仅开阔眼界,书中的知识生动活泼,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学习。课后指导学生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艺术节目等多种活动,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周密的安排。

二、“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教学做都是为了一件事,而且要把这件事做得又好又省(有任务、有目标)。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我们就要怎么学,做事怎么学我们就要怎么教。学生叠被子我们就要教学生掌握叠被子的方法,学生要在叠被子时用到什么工具我们就要教学生使用什么工具,学生在叠被子时如何思考我们就要如何正确示范思考。

简言之,教育依赖生活,生活教育是教与学的结合。老师示范做**,学生知道老师即是做又是学,同时也是教。学生做**,**做得越来越好了,学生即是做也是学,同时也是教。

老师教学生如何学得更好,学生学习如何做得更好。就是做什么事就学什么方法,学什么方法就要教什么方法。所以教学做合一的关键是在“做”,教学做合一也是做学教合一,我们要想获得全人类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学会教学做合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他主张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教学生做人。

他要求教师第一要有真知灼见,不要有偏见;第二要敢说真话,不说假话。现在,为了应付上级的各种评估、评议和检查,我们的老师必须填写各种各样的**和书籍,在桌面上做文章。一些学校为了所谓的荣誉,不让“差生”参加公开课,不让参加跳绳、踢毽子的检查,而让别班的学生顶替、撒谎,举不胜举啊!

教育做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别的东西,当一个人通过教育尽管只是渊博,但是连一个最基本的人的品质都缺乏,那么他的整个教育都是失败的;我们每天去学***的知识,但只有我们学会了做人,才能真正的掌握其他知识,才能使知识对社会有所用.这句话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个真正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做其他一切的基础。

“真”是教育的内涵、“真”是学校的根本、“真”是社会的期盼。“真”比一切都重要。:“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小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明礼诚信,以真教人,不敷衍塞职,不弄虚作假。以诚信取人,以真诚育人。老师是学生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师德的求“真”是教育对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传的是真道,不是伪道;授的是正业,不是歪业;解的是真惑,不是假惑。

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始终贯彻一个“真”字,要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大爱大德,先知先觉,他的话,山高水长,春风化雨,细细品味,我是震撼,是崇敬,他倾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陶行知,不能不学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周德藩等编;;《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

2.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品11篇)】相关推荐
火烧赤壁读后感11篇

阅读能够激发灵感,就像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一样,读完一部作品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非常自然的。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思考和领悟的延伸和升华的表达。如果您想更全面地了解"火烧赤壁读后感",栏目小编特别推荐这篇文章给您,请记得收藏此链接以便下次阅读!...

流水读后感(集锦11篇)

你了解如何撰写读后感的技巧吗?当我们阅读一个让自己有很多感触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下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新认知。我推荐一篇网络文章,它从不同的角度对“流水读后感”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