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推荐九篇)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1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推荐九篇)。

句怡美小编为你准备的“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类文章希望能够激发你的思想,读一本好书,从中能得到一些感悟。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果您觉得此文章有用请不要忘记收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1】

读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一文,我思想转变了,行动转变了。这让我意识到,这五个方面的培养对教师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需要妥善处理。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想通过这些方面,也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心理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状态。穿着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

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作业不完、不改等等,那么多事情,让人措手不及。

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我来说,真的是个问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然而,即使我强调,提醒,同样的错误

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怎么能微笑着和学生说话呢?基本上我不会生对方的气。有时想起来,学生还年轻,很多事情还不清楚情况,或者慢慢教育,也许严格宽松的教育效果比每次严厉的批评要好得多。

让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让我们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只有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才能安心工作。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2】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我院组织**了反映沂蒙山区人民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片《力量》,观后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沂蒙红嫂”可歌可泣的事迹,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由得陷入深深的思索。那就是:

是什么力量让沂蒙姐妹柔弱的身躯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架起通向新中国胜利的桥梁?答案就在本片中。 片中我们看到了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按照上级指示,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大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只知道时间就是胜利,刺骨的河水没有挡住她们的革命意志,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的担起了重担。还有给战士喂乳汁的明德英,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村的渊子崖抗日自卫战以及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九州大地上。 红嫂是沂蒙精神的充分体现,她们送郎参军、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抚养革命后代,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吃着我们摊的煎饼、怀揣着土制步枪的八路军将士,勇往直前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涌现出的“沂蒙红嫂”她们视革命战士、革命后代为儿女,用自己的乳汁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篇章,孟良崮战役沂蒙支前民工达92万人,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六姐妹”背后是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有着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庞大队伍和巨大贡献,在120万支前参战队伍中,31000名沂蒙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鲜血和生命。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革命先烈和沂蒙人民相互交换宝贵生命和鲜血的幸福国家。虽然我们不需要流头颅和鲜血,但作为梦想中国的建设者,我们是否应该在革命前辈面前扪心自问是否忠于党?是否忠诚于我们的事业?

是否忠诚于我们的工作?让我们一起静静地思索、思索……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3】

刘业先暑期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究读了李镇西主编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洗礼,它能让我回忆起文字所蕴含的教育魅力。那些亲切的话语和兄弟般的热情都激发了我的思考,开阔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读完《教育的力量》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要为我们贺家山培养出人材,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在本书第二编“用心灵赢得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李镇西老师说在他以前上课,往往是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是在教师而非学生.

能不能让学生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

因为对于一篇课文来说,它首先是给学生的,而不是给老师的。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

我觉得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方可教学相长.许多教师喜欢说教育技巧这当然是不错,教育怎么能不讲技巧呢?但是所谓技巧并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只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但一些教育者往往把这艺术仅仅理解成一种纯技巧的东西.

其实,教育的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教育者的首要要求不是技能,而是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教育民主比教育智慧更重要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育不要有功利,不要以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成绩来做为教师教育或帮辅的前提!教育是争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情付出,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玩一思想.

我有个学生,她在整个初中阶段,在同学和教师眼里,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论家庭条件,她是离异的子女,条件是不好的,文化成绩也只一般,初三特别迷茫,也不知何去何从,是读职校还是读高中,是失学,她不知道,就感觉特没前途.但是我发现这同学是有潜力,人比较聪慧,并有一定艺术才能,根据我对艺术教育的规律了解,为她指明方向,三年后,今年暑假,她给我发了条短信,短信是这样写的老师你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没有您,我真的不知道现在成什么样子了,到大学我也要好好学.我学的是新**专业,我会带着我的通知书去见你,另外,我会给你带酒喝!

看到这些,我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是白手起家的!我认为这也应该是教育的力量!

通过学习《教育的力量》让我更能体会到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魂,建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另外,一个体会是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双眼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面对后进生,老师能做些什么?我想起那首诗: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他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谢尔希尔费斯坦《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兮兮地擦亮星星的人,可是当我去擦亮我教室里的这颗小星星时,我发现我的生命,也因此绽放了光芒。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4】

读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有感

会宁县党岘初级中学席晶

认真读完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心里的确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良好的教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肖川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

“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这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产生、需要努力、必须汇聚的强大力量。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教授从他的教育随笔系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中精选百余篇编著而成的。虽然已经阅读过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两书,但捧读这本《教育的力量》随笔集时,我仍然产生了许多冲动与想法:我要把一些思想传播给老师们,我要把一些观点推荐给老师们,我也要把自己的一些随笔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我在肖川的文字里读到了他对教育的挚爱,对学校教育的希望,对教师的期许,对课堂的理解,对人文的敬仰,对民族精神培育的渴盼……而他对“打造有魅力的学校”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给予我这个校长很多启发。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这是肖川问的第一个问题。他列举了十个方面:

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质量、同伴关系、课外活动、课业负担、学校的办学条件、校规校纪、学校的社会声望、对学生的评价、学校风气。与其说是为了吸引学生,不如说是为了吸引家长。在这十个方面,有客观条件,但主观意愿较多。

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给这十个方面排个队的话,或许首先会考虑“社会声望、学校风气、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课业负担等”;但如果真正给孩子们作个选择的话,他们则会更注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评价等”。因此,作为校长,经营一所好学校要考虑很多方面。然而,在我八年多的校长生涯中,来自家长和学生的重要信息是:

“我喜欢老师,所以我喜欢去学校。”老师,成为他们喜欢学校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校长,我必须非常认真和坚定地相信一个信念:

教师第一。我希望我们学校所有的老师都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呢?

在我们做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博学、友好、公平、有趣的老师很受学生欢迎。也许这是一位新老师,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他爱孩子,懂得细心呵护,也能够虚心好学,于是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也许这是一位老教师,但他并不死板或保守。他不仅能凭经验掌握,而且能不断发展创新。因此,孩子们会喜欢他的;也许这是一位中年教师,要承受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他积极乐观、爱生如子,能承担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于是,孩子们会亲近他……因为爱老师,所以爱学校,也会爱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

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迁移。我希望孩子的这种积极情感之源——教师都能懂得并领悟自己在良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学习,改进自己,在学生的充分认可与欣赏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职业的幸福与满足感。

“教育者与领导者”是肖川的一篇关于“如何做个好领导”的思考与见解,读后我特别有感触。他对于“教育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与联系阐述得清楚到位。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亦然。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他的许多论述给我启发。他说,“人们钦佩的领导者是这样的人:正直诚实,具有远见卓识,富有感召力并能胜任本职工作。

一个好的领导者,就像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是一个有权势的人。”他说,“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他也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几乎必然要去克服人们固有的惰性或冷漠,以及他们的玩世不恭、不信任或抵制。

不过,这都是你领导力的一部分。你不被这些消极因素拖垮,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困难局面,是你区别于别人的一个宝贵品质。”是啊,每一个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不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领导者完全的素质与能力才就任的,而是在岗位上不断磨炼与成长起来的。

就这一点而言,肖川以上的几条观点的确能够给人积极的暗示与启迪。谁能保证:一定能够“压倒一切”?

但“不被一切压倒”的信念与坚韧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谁能保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积极的,支持并理解团队中的所有工作?

但“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并努力影响与改变一些消极的存在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强有力的人”不是指盛气凌人、专横跋扈、咄咄逼人的人,而是对人充满体恤、谦和平易、从善如流的人。“强有力的人”就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追求坚毅的人。

肖川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会成为我一个努力的目标。

还有一篇特别吸引我的文章是“校长的职责与境界”。他说,校长究竟靠什么在师生群体中形成和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概括地说:

智慧与真情,眼界与境界。对于这个观点我深表赞同。在我看来,校长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够唤醒每一位教职员工心灵深处巨大的潜能,唤起他们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带给他们更丰富、更真实和更强烈的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自由充分地发展,并将这所有个体的能量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动学校不断进步的力量。

”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校长的领导智慧与个性魅力。我深知还远远没有达到。很多时候,有些老师只满足于完成一天的工作,因为工作量确实比较重,工作也比较累。

大班容量是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点的责任在于我。一方面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还缺乏客观的办学条件。

而真正的“力量”一定需要自发地、主动地积聚与爆发的。作为校长,我不能不负责任地“强迫”老师超负荷工作,那是泯灭人性的。只有积极引导以期有所影响,提供支持以期有所觉醒,树立榜样以期有所启迪,创造条件以期有所成就。

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是我的想法。因此,加大学校“分享文化”建设,尽可能多地给每个教师以平台、舞台与机会,激发向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用正确的**引导人、用积极的氛围熏陶人、用分享的文化凝聚人,让每一个实小的教职工能够确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积极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建造幸福的精神家园。为此,当不懈努力,更有作为。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5】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一位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学院院长迈克尔富兰所著,书中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该书从实践、管理角度研究教育的变革,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新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有成效的教育变革意味着培养出那些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周围机构的有成效的个人”

一、理解变革过程

“变革”是一个艰辛过程,需要勇气与毅力,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复杂系统的变化不会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惊喜。只有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

不能过多期望会有最终的成功,成长和发展的奥秘就是学习怎样与变革的力量作斗争——在消弱它的消极力量的同时,把积极力量转变为对我们有利。世界的未来是学习的未来。

教育改革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极其复杂的。即使有好的计划,也可能有坏的结果。不能保证成功。各种内外因素(甚至是小的因素)都会对教育改革的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一如既往的勇气,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改革可能不尽如人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没有改革,就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教材需要改,教法更需要改。虽然一时难以适应,却无法回头。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新课程改革,它与老课程有所不同,是因为它强调了新的技能、新的行为和新的认知。但是,作为教育管理者,你不能强迫教师去改变,这需要解释、适应和更多的时间。

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富兰的教育哲学中,教师个体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首要地位,教师个体的教学目标是改革的主题。“制度本身不会改变,人改变制度”。

变革能力的构成需要四种核心能力作为生成的基础:个人视野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和合作能力。每项都有它制度上的对应部分:

共同观点的形成、组织结构、探索标准和实际操作,注重组织结构和知识的发展,注重协同工作的培养。我们需要同时兼顾个人和机构的发展,使它们在特定环境中协调工作。

二、确立变革行为

鉴于变革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深深理解,笔者总结了新的动态变革范式的几点基本启示:

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能、创造性思维和参与度。

强迫远远不够。对重要事项的描述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就越窄。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抵制变革,而是强加太多的变革项目,或者以表面的形式实施所谓的改革项目。

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化是非线性的,充满不确定性,有时违背常识。)实施一系列困难的多种革新项目,不能背负太多包袱,不以成败能英雄。

有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效的生活本身一样,是一段旅程,只要我们走向我们的目的地。

正视问题、面对问题。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回避问题是变革的敌人。提出问题,增加困惑,找出困难的根源并付诸行动。

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对愿景的信赖导致依赖和遵循的做法长期存在。

共同愿景只有通过组织成员和领导者的动态互动才能形成。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共同愿景不可能是强制性的,但真正被团队所有成员所追求。它反映了个人的愿景。

成就是暂时的,最有力的共同愿景是那些包含进一步扩展的学习基础的愿景。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同等的力量。个人主义也有好的一面。不同的观点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任何系统为适应其外界的环境,其内部控制必须体现多样性。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教师的孤独感一直被认为是限制他们吸收新思想、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因素,是允许教师保守主义、抵制教学创新现象的因素。然而,一种被推向极端的协作变成了“小团体思想”。

合作可能做正确的事,也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合作过于紧密,危险的信号和学习机会可能会被忽略。

建立广泛的环境相联系十分必要。(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及家长共同努力。

为了取得成功,机构必须深入其所处的环境。既然变化如此复杂,不应指望学校独自承担责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关系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三、投身变革浪潮

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改变太重要了,不能留给专家去做。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熟练程度是最终的保证。)学校变革不能由校长一人主宰,需要每一位教师将他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师生的每一次接触与交往中。

大家都是变革机构中的一员,责任与义务同等重要。

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也是一种变革。这是我们的运气。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大胆尝试,努力取得突破。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我们用创造性思维去做,就不必后悔,也不必犹豫。

我想从现在开始,首先从以下方面采取行动。

1.敢于梦想、敢于想象你的未来

未来不可预计,要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以免束缚学生的发展。

2.设立特定的目标并规定期限

为学生设定目标,在行为过程中约束学生,通过激励鼓励学生更快成长。

3.加强动手能力

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借助各种手段进行强化,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印象,提高效果。

4.重视复习和回忆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你得保证经常性复习。当你学完后就及时复习要点。每天想一次,一周后回忆一次,一个月后再整理。这将对你大有裨益 。

5.好为人师

总结学习内容的精华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知道的知识教给别人。实际上通过传授知识不仅能加深印象,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

6.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方法

“安静坐着,面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只能制造出失败的学生。面对学生,更要注重科学,情感与价值感。营造合适的气氛,在每个班级里要“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教育改革应在这方面进行突破。

改革不需要经验,但需要积累。 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为之不懈努力。改革有阻力,有失败,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是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明确了改革教学的方向,下定了改革的决心,我将与我们课题小组为此努力,力争在教改方面开创出一遍新天地。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6】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教育的力量》是肖川老师的一本随笔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老师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其中一篇还讲到"微笑是一种力量"。肖川老师说"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精灵,它产生于刹那之间,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它不会因为你富甲一方而需要他,也不会因为你一贫如洗而不能拥有它。它如夏花灿烂,如春风温暖,它是清冽的甘泉,是心灵的阳光。它,就是微笑。确实,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受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

有那么一件事曾深深地触动过我的心灵。有一天,我刚进教室,看到一个生病请假的孩子来上学,当时随口问他:今天来上学了?可是我发觉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却看着我,并笑着说:许老师,你笑了。尽管,我对她笑笑后继续上课,但是,此后我一直都在想着这句话,也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一个女孩,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她自己和老师好像都不对她抱有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孩子的成绩慢慢好了,还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走的时候,她走到自己的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老师,谢谢你的两次微笑。老师当时莫名其妙,什么两次微笑?女孩说,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你对我笑了两次,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对自己有了信心。这个老师仔细回忆了一下,想起来了,那天确实笑了两次,一次是看到自己的女朋友从教室门口走过,于是,笑了,还有一次是看到校长站在办公室门口,为了给校长好的印象,对女孩笑了,可是就是这两次微笑,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信心。想起那个故事,再想想我的学生那节课的表现,我真正地感悟到了微笑的力量。这也是因此在期末的总结上,说起下个学期的改进目标时,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希望让学生看到的是老师开心和微笑的面容。我想,尽管以前对学生因为期待而产生的急躁是因为对学生的关心,可是,以一种快乐的心情上每一节课应该更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和学习的乐趣,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希望看到一个面带愁容、怒容的老师。正如肖川老师说的,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当您离开教室的时候,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人们常说:读好书,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以说,读完肖川《教育的力量》,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一直缠绕心中挥之不去的雾霾已然无影无踪。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迭起。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

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

”(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在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任何重大的变化和损害都可能随时发生。

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什么?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

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

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

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

因此,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所有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而教育应该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努力解决预期目标与现实变化的矛盾时,要牢记以下八点基本启示:

启示1:你不能强迫自己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化越复杂,你就越不能强迫它去做)

在制定政策、制定标准和监督其执行方面,胁迫是重要的。但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迫自己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能、创造性思维和参与。

你描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就越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迫可以改变某些东西,但不能影响它的重要性。

启示二:改变是一个旅程,不是蓝图(改变是非线性的,充满不确定性,有时违背常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效的教育改革就像有效的生活本身。这真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出发,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做出任何重大改变的努力中,没有问题是很少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只有深入问题,我们才能想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问题是更深刻的变革和更高的满意度的途径。

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愿景和盲目规划)

远见来自行动而不是行动,而且总是暂时的。之所以形成愿景,是因为个人的愿景与共同的愿景溶合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

共同愿景不可能是强制性的,但真正被团队所有成员所追求。它反映了个人的愿景。因此,在新的变革范式中,机构将不得不改变其对愿景和规划的惯常假设。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须有同样的力量(孤独和小群体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办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最新的想法往往来自多样性和处于群体边缘的人。正确看待个人及其愿景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就没有制度的学习。

孤独感不好,群体控制力较差,而尊重的则相反: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不管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有相互的压力、支持和不断的协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如果个人和团体不能控制这种反理论,他们将被变革的阻力所击败。

启示7:与更广阔的环境联系是很重要的(最好的组织从外部和内部学习)

教师要把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为了取得成功,机构必须深入其所处的环境。既然变化如此复杂,不应指望学校独自承担责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关系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8】

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印象最深的还有那句“阅读教学的起点时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先生说,在他上一解课的时候,他经常先提出一两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

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当然,因为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首先要学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我十分赞同该观点。

我一直认为,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方可教学相长。许多老师喜欢说“教育技巧”,这当然不错的。教育怎么能够不讲技巧呢?

但是,所谓“技巧”并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不过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但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把这门艺术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技能。

其实,教育艺术是灵魂的艺术。教育者首先需要的不是技能,而是对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比教育机智更重要的是应该是教育民主。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机智”。是的,教育需要方法,需要技巧,需要智慧……一句话,教育需要机智,但教育决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育智会枝树,必须扎根于教育民主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唯有我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于是,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将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第一,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教育,关爱每一个学生,爱和培养每一个有母亲般心情的学生。伸出温暖的手,给予真诚的爱,支持他们一步步成长。

第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队伍。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他们每天都在做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我国的未来。

教师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兢敬业业,作出非凡辉煌的成绩,而且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行动,作出自我牺牲的英雄壮举。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教育,就没有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是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非凡的成就,离不开他的高尚道德。

没有爱,没有教育,充满爱,教育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真爱献给每一个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篇9】

力量源于创造

——读《教育的奇迹》有感

陈珊珊兰衍局名师工作室

1作者简介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台湾《本上心理学研究》顾问。

着有《朱永新教育文集》 (十卷)、《新教育之思》、《写在新教育的边上》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00佘篇。曾主持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奖。

2内容简介

该书为读者提供了18种成功的教育模式,从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到中国女神周婷婷。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标签孩子,都成长自己眼中最好的自己。教育最美的两个词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感谢这本书,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为中心,从家长、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

3精彩分享

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

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

作为父母,他从未被视为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非凡的天赋,不断地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

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样,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都是农民,孩子都是庄稼。你对孩子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4读后感想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也可能做得更好。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

教育需要奇迹吗?教育需要怎样的奇迹?儿童情绪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等等。

在我现在的学校里有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他非常固执。他看似讲道理看似又毫无道理。他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控制不住自己。

他常说:当时我真的很生气,没办法控制我的脾气。情绪障碍,这样的例子现在很常见。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友好的语言,热情的微笑和适当的宽容。儿童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宽容和鼓励。孩子们的进步会很快,会有更多的宽容和鼓励。和**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

因此,他们不可能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长期专注于某件事情。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

不同能力和个性的孩子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各有不同,因材施教。对于乡下的孩子,发展特长更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说得简单,可实际操作比较难。在与孩子的交流中。

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必须避免使用一些不好的语言和态度。没有坏孩子,只有不能教的家长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到绝对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学习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为我们每个孩子创造一个独特的教育奇迹。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推荐九篇)】相关推荐
屈原读后感九篇

一本好书,是一个时代的映射,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作者写的作品这本书当中的很多情节让人深思。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充分回味作品中的剧情以及记录自己新的感悟,新的想法,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下面句怡美小编给大家分享“如何写好读后感”,请将此页收藏方便您日后查看!...

《边城》读后感九篇

阅读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意义的活动,当我们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整理我们的观点和情感。您是否在寻找与这本作品相关的适当读后感呢?编辑花费了很多时间搜集整理了有关“《边城》读后感”的资料,提供一些建议是我的责任,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