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九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04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九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

万法归宗都是一样的道理,不变的规律。而圣人就是成功解说人。心学讲人,已近乎于道。世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社会要和谐,则趋利需公平互利,趋利之心本无善恶。事实上程朱理学教人于礼趋利,心学教人凭良心趋利,于礼与凭良心溯本追源当是异曲同工,礼无完礼,亦非人人能知礼,而良知为人之天性,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王阳明说人人都能成圣,因为这些道理人人都会,孩提时会的长大了却不会,我们只是被欲望蒙蔽了良知而已。要想保持良知不被蒙蔽,就得强大你的心,而知行合一就能不断锤炼你的心。孟子说我善养浩然正气,只有一颗强大自信的心才能焕发出这种傲人的浩然正气。心学最重要的教人言行一致,宁为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人最憎恶的是那些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世上之人表里不一,总言身不由己。道理都懂,但利之所在则言不由衷行不由心。是人皆宜被欲望蒙蔽了良知,只有事上炼心,方能固本培元,不改本心。对心学理解就是:人生于社会中,求利要互惠互利,时刻牢记于心,事事遵循,当这已成为你的习惯,你坚不可破的信仰时,这已成为王阳明所说的圣人。该书作者对心学解说中有些过分先入为主,强词夺理之嫌。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

这个月要读的是有关王阳明一生的《知行合一》,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样的任务传记我会读的非常乏味,到时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在17-18年都算比较火热,原因是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先后10多次提到王阳明思想,也推荐了这本度阴山所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肯定了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加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当然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企业家也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着和实践者。 这本书还是比较好阅读的,完整的介绍了王阳明心学渊源,讲述了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衍伸了部分明朝历史背景,最后利用外篇比较系统性的介绍了心学的理论部分,是一本好读、好学、好用的书。 王阳明讲的是心学,心学是儒学和禅宗的结合。王阳明的“心学”也称“阳明学”影响了整个亚洲,其主要思想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事上练”“致良知”,而这些就是强大人内心的终极武器。 总结书中强大内心的方法是跟从自己的内心,我是自己的上帝;要俯首于自己的内心;去私情、去私欲,永远追求光明、追求幸福;在事上磨练,不要操心人生,而要操心良知;不要与外界外物对立,人的天赋有别,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去获取他们,所以最好的办法,最佳的结果是不要去操控指挥财富、名声、地位,是要尽己之力。 每个人生来就是想要追求幸福,虽然王阳明说人生来就是潜在圣人,然而受环境影响、受很多客观、主观因素,我们的内心都会被蒙蔽,我们的良知会有偏差。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另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叫“内省”,就是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各种桎梏对内心的束缚,拂去各种灰尘对良心的蒙蔽,回归“本真”。向外求索叫“事上磨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实践”。 提到阳明心学,提到“事上练”这几个字,第一个能想到的企业家就是日本的稻盛和夫,当然阳明心学对于整个日本的发展也都是影响深远的。 稻盛和夫利用心学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京都陶瓷集团公司和日本第二电话电报公司,不仅如此在稻盛和夫78岁时,接过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利用心学,他使得日航起死回生。他公开宣布自己不拿日航的工资,没有大量裁员而是尽量保住员工的饭碗,在这期间他向员工传导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要追求幸福,要明白日航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幸福,所以必须一起努力。他还倡导用良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每天都要进行总结,因为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件事情上所体现的良知程度都不同,必须随时不断地进行总结,才能不断地有所进步,第二天根据自己的总结,改进后用良知继续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对日航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去掉了盲目扩张和严重的官僚主义,因为这些在心学中都是私欲的表现,不符合天理,自然也就无法取得人心。此外,对于公司盛行的官僚主义,稻盛和夫提拔了一批优秀的员工担任中层管理者,并告诉他们,你们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沟通左右的关键,你们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稻盛和夫正是利用了心学,才使得日航重新回归“航道”。 稻盛和夫和王阳明不是天生的圣人,也不是生来有扭转乾坤的本领,他们永远是在事上练,在事上去寻找良知。你的良知只有你自己知道,没有人能替你致良知。归根到底一句话,只有自己的良知才能拯救自己。反观自身以及自身企业,用心对待自己的内心,对待员工,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跟从自己的内心做事。每天学会内省学会总结,从而不断提升。不仅仅是做企业,其实我们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很好的“事上练”的机会,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圣人,但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对家庭、对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早在初中时代学习历史时,有幸认识了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的理念“知行合一”长久让我难以忘怀,在这里我从两个地方阐述我对本书乃至对王阳明哲学的想法。 首先王阳明先生的哲学虽部分来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却是突破南宋时期朱熹朱圣人的观点:“存天理、去人欲”。朱圣人以一孔之见提出“灭人欲”而王阳明先生则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分离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若一味的强制分离,反而有违万物发展的规律。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王阳明先生在寺庙中与一位高僧的对话: 王阳明问道: “有家吗?” 高僧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 “怎能不想啊!” 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 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 ”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 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 行为知之成。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放假前我参加了共青团云岩区区委组织的团干培训“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文化行活动,培训当天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书籍,回家后我看了看,书中的内容让我印象很深刻,也有很多的感触。所以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任何一个优秀人物的成长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王阳明本是凡尘俗子,但是他的心学却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这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深刻剖析追根求源;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他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他在南赣剿匪的时候,悟出了“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人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情上面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也就是所谓的炼心”。他的了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反思。每天想想自己是否在人际交往中做了不妥当的事情?每天是否做了欺人欺心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就安心并保持这种好状态;如果有不妥当地方,那就马上改正过来。其实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单是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凸显出非凡的攻心术。这就是万事不难,要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做事,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他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了。正如乌云遮住了太阳,你能说太阳消失了吗?这样辩证的观点通俗易懂很容易让众人接受。接着他从良知中引申出是非善恶,并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而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这两种素质,所以都是潜在的圣人。由此他又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这里肯定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倡导“人人平等”也体现出人的“自尊”。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心学,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一些内涵,顿时感觉到恶劣的自然环境或者复杂的外部世界都不足以成为人生前进的阻碍;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的良知做人断事,尘世间原本也是如此简单明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3)

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在王阳明看来,如果能找到并追随自己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会变得格外清晰、果断、清清楚楚。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

那么,他到底“奇”在**?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

他想成为一个为大的儒家,但他的理想远非现实;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弃道回家。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2、 大起大落,大起大落,不同的人生经历

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蹲在牢房里,王阳明还认真的研究了《周易》,是不是算卦让他时来运转也未可知,总之,很快他结束了牢狱生活,不过,旧的厄运结束标志着新的不幸到来,他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一路还有杀手不依不饶,换做常人,也许早已是哭天抢地,但王阳明却是“虽不毛之地,吾往矣!”。

几年龙场悟道,“心学”横空出世,王阳明名声大振,己经挫折,再次被启用,先是边疆剿匪,后是评定宁王叛乱,最终建立不世功勋,纵观整个明代,文臣受封“伯爵”的共有三人,他位列其一,受封“侯爵”的仅他一人。

三、一介书生,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王阳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是一道纯粹的假命题。

1517年的第一个月,王阳明正式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这一年,王阳明来到江西剿匪,在去的路上,他只带了几个随从,便与一群水盗不期而遇,王阳明指挥若定,让商人们把各自的商船插上官旗,敲锣打鼓,一字排开向前进发,并亲自站在船头向水盗喊话,亮明身份,讲清政策,说来也怪,一向无恶不做的水盗却乖乖就范,依话放行,虽说只是小试牛刀,足见其功力非凡。后来剿灭的土匪个个来头不小,有大名鼎鼎的詹师富;有极会收买人心的谢志山;有足智多谋的蓝天凤;池仲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霸王龙之一,用不同的方法消灭他们,但最终结果却完全相同。

后来碰上宁王起兵叛乱,面对蓄谋已久的叛乱,兵力悬殊,难度可想而知,但王阳明就敢拿他的鸡蛋去碰石头,而且是鸡蛋完好无损,石头却灰飞烟灭。王阳明用临时拉起的一小股人马硬是打败了宁王经营多年的虎狼之师,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4、 逆境中,不要改变初衷,专心教书

因为上书言事,遭到宦官刘瑾忌恨,下狱未死,被贬龙场,换做他人不是悲天悯人便是牢骚满腹,或是上吊自杀都有可能,可王阳明就是王阳明,硬是咽下了这口气,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打脱牙,和血吞”,甚至要比曾国藩的心胸宽广多了。他不仅去了,而且能很快适应环境,想方设法改变环境,专心讲授“心学”,教化一方子民。面对悲惨的环境,语言的障碍,不幸的遭遇,还有**的追杀,他依然可以面对色彩和心灵,这真是太神奇了。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有几点粗略的体会要和大家分享:

1、也许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王阳明的“心学”多少有些偏激,可保持内心平静,内心强大,仍然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处世之道。有数据研究显示,超过70%的癌症患者不是死于癌细胞,而是死于恐惧。

2。保持好奇心,培养兴趣,做更多的研究和尝试,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优势,相信金子总会发光;这是百合花,它将永远迎来他的春天。康熙年间有个叫姚启圣的人,十年间,做官从巡抚一直降到七里河马场的厂长,但收复台湾还非他莫属,后来终于有得到重用。

3、说到做到真英雄,光说不练假把式,困难大、原因多都不是失败的根源,而且这种习惯一旦形成,还会不断的持续下去,最终会成为失败者的座右铭。真英雄如魏书生,不论带怎样的班、怎样的学生,都能管好教好。

4、远离政治,多做实事,历史上得宠专权、纸醉金迷的人大有人在,可唯有实心用事,干出业绩的人才能万世流芳,青史留名。例如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负重,写成史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经历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四处碰壁,几经崩溃,可只要坚持到底,不改初衷,肯定会有长风破浪,柳暗花明之时。曾国藩初办团练很不得意,几次想自杀了事,后来终于成为“中兴名臣”。

最后,由于我的知识和理解有限,我读得很粗略,说得很肤浅。希望你能原谅我!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4)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导读:本文是关于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蔡远飞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结合今年我们设计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回款较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学习中获取的好理念、思考中发现的好想法、工作中积累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的好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成效。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积累、多干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内省、提炼创新,不断形成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办法、新思路,真正在学用相长中实现知行并进。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终,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5)

时隔两个月,才来写王阳明的书评

因为我想看看,当我主动学习+深度查找学习+经常做笔记,经过两个月的遗忘,是否能回忆当初多少的收获

全书讲了王阳明的个人发展史

王阳明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他也很努力,只要一学习就很专注在他学习的科目,虽然他很博学,但是并不妨碍他的专注,这一点与现在的很多世界名人很相同。

心学对我最大的提示,就是在你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去做它,去练习它,不然,你就是不知道,一知半解(为不知)

知行合一,知,知道+不知道,行,实践,练习,两样融合在一起,才是完美的解答,缺一不可…

而扩展到现在,很多市面上的教育,培训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注重教育,教,知识,知道,缺少,事上练,实践运用,练习的机会,这就是造成很多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那如何知呢??问别人,查资料,等等

那如何行呢??行,练习,实践

就是这么简单么?肯定不是,如果能有王阳明一样的教练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那不妨,在现实中找这样的教练,他们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专家可以是一个行业的佼佼者,也可以是专业人员

而练习,也不紧紧只是单纯的体力重复

这里,可以与最近很火的书籍,刻意练习相联系起来

练习是有目标,有目的,有反馈,有调整,有改进的,而不是机械的重复

其实最好奇的还是心学的军事钱,但是好像全文并没有详细的说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6)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7)

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王阳明志向高远,对于仕途上的发展并不太感兴趣,朱厚照上台后,34岁的王阳明因为一次上书事件,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也正是因为这次遭遇的历练,才造就了心学的产生。

35岁至58岁,是他实践心学的阶段,是他的学术升华阶段,是见山还是山的阶段。在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地区,王阳明用他坚忍不拔的气魄,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还有精深渊博的学识,在当地一步步站稳脚跟,他用心学来教化当地民众,逐渐声名远扬,38岁时,由于刘瑾倒台,王阳明得以回归京城。王阳明的人生巅峰在6年后到来,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经王琼的推荐,他赴江西、福建剿匪,王阳明大展才华,从未在战场上实践过的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军事上的天赋,化解人心、虚实结合、各个击破,他用最小的成本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被土匪占领过区域的百姓自此视王阳明为神明。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在没有皇帝旨意的情况下,在没有后备力量支撑的情况下,用35天时间将朱宸濠活捉,这又是一项军事上的奇迹,按照王阳明自己的说法,做这件事,是知行合一,是良知告诉他,即使没有命令,也必须要做这件事,不然生灵涂炭,遭殃的是江西的老百姓。1521年,朱厚熜即位,对王阳明有过一段时间的赏识,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次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1526年,54岁的他辞官,开始在家乡讲学。1528年,身体极度衰弱的王阳明被再次授予重任,赴广西剿匪,虽然他所到之处,仍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神话延续,不过,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差,按照现代医学,他应该换上了肺癌,最终,1529年1月9日,他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关于心学,书中也用了大篇幅做解读,甚至用了很多浅显的比喻,比如说,用太阳和乌云的关系比喻良知和物欲的关系,用冶炼黄金纯度来比喻修行的过程等等,又与佛家道家和朱子的理学作了些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领会不同,从而对心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有几个关键词。

一是格物致知。朱子理学也讲格物致知,但王阳明说,格物致知不用向外求,内心就有良知,文中已吃烤鸭为例,解释了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不同,若理学家来格烤鸭,那会研究鸭子怎么做,什么样的鸭子最适合靠,放什么调料最合适,哪块肉最好吃等等,理学家最后可能也会成为美食家,成为饲养专家,成为顶级厨师,高度再拔高点,就是要吃好的烤鸭不容易,要很多步骤,要花很多心思,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而心学家不同,吃烤鸭,吃完了就完了,自由而洒脱。

二是知行合一。我们心里就有良知,比如看见一个小孩从高楼坠下,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去接住,而高楼掉下一个冰箱,我们第一个念头是赶紧跑,强盗也有良知,因为你叫他强盗他不高兴,这就是良知。心学讲知行合一,更加强调的是行动,有了良知不够,要去实践它,就像王阳明自己所做的事,他觉得对的事,即使没有旨意,他也会去做,做善事,做良心的事。

三是存天理去人欲,理学家也提存天理去人欲,对人性产生了很多的禁锢,心学也讲存天理去人欲,是从修行上来讲的,对人欲的解释也人性化,清晰化,人要吃饭,要结婚,要生孩子,这些是本能的欲求,是不能去掉的,在基本的欲求之外,还要贪恋的,那是物欲,是私欲,就要克制,怎么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的做法,一是善护念,有好的念头留住,坏的念头摒弃,二是知行合一,要行动,并拿这一点和佛教做了对比。

四是致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他心学成熟的标志,是心学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内心最深处(或是佛家说的本体)都有成为圣人的基因,只是被现实的很多物欲蒙蔽了,就像乌云遮盖了太阳,太阳的光芒还是存在,乌云飘走了,阳光还会普照大地,但物欲太多了,乌云就可能很深很厚,很难重现天日。要崇尚心学,实践心学,要做的就是致良知。

五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心学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也是对自己心学的一个总结,说到四句偈就让我想起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慢慢领会吧,还有王阳明弥留之际,说的八个字,也让人很感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又想起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提的四个字:“悲欣交集”。让人感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8)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分享

至今为止,关于王阳明的传记我已经拜读了不下三种,从一开始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对王的精彩描述和推崇备至,又在网上读了一本传记,名字都没记住,但叙事也觉得颇不过瘾。后又买了一本《一生俯首唯阳明》的书读完,印象仍不甚了了。而偶然在公司发现度阴山的这个版本,一读之下,就觉得与众不同,所以以此开篇。

一、 本书写了什么?

一。阳明心学的曲折历程及其内外条件

有内部环境的长期大量准备和铺垫:王阳明的彷徨痛苦,新婚之夜失踪谈道,与朋友格竹子格到头痛欲裂,在道教、佛教和程朱理学之间摇摆不定,在读书科举与经略四方之间左右为难四处碰壁。

外部环境有一个逆推力:刘瑾、权阉、派刺客在锦衣卫皇家监狱将其杀害、降职至贵州龙场,以及龙场原始森林的非人居住环境。

2、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既然我们都有圣人的因素,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力控制别人。

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能控制自己,我是我的主人!

三。阳明心学做事的无敌力量是无敌的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镇压赣南土匪,平定宁王,镇压广西叛乱。这是我最喜欢读的情节,攻城略地,刀光剑影,斗智斗勇,计诈百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尤其是别人纠集几十万兵力,耗费国库钱粮无数,几年数次都达不到的目标,阳明先生常常以己少量乌合之众,胜敌十万雄师,用时间之短,耗钱粮之少,代价之低,杀戮之轻,战果之大,真的令时人羡慕妒忌恨,以至于功高震主,生不能入**,死反被削爵位。

然而这恰恰是阳明先生自己最不愿意谈及的话题,在他自己,韬略再好,战功也好,奖罚也罢,是最不擅长的,最不推崇的,最不在意的。他最关心的是精神学习的普及,对**人的学习,对人民的苦难,对地方的稳定。他戎马倥偬,指挥决断,常常是在心学课堂上穿插进行的:

他讲课时聚精会神,神态从容,仿佛外面根本就没有他亲自指挥的战役一样。每当前线传来消息,他都会歉意地对共产党人微笑,然后起身到外面去看军事情报报告,低声发号施令。当伍文定彻底摧毁朱宸濠主力的军情报告送来时,他和往常一样向学生们抱歉地笑了笑,然后走到外面,看了看报告,思索了一下,神色如常地回到学生们中间。

有人问他,宁王可是败了?他点了点头,回答:“败了,但死伤太重。

”说完,又平静地继续讲他的心学。

仅此胸有成竹举重若轻气定神闲,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气势,岂是那个披着潇洒从容实则采取鸵鸟钻沙策略完全靠超好运气的颟顸宰相谢安之辈所能比的?

4、 心学对我们的用处

它是强大内心的终极**。首先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圣人。

人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世界的主人,而不是他们的奴隶。我们一生都不要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自己那颗拥有良知的心,就可以了。

人生的第二条真理是,人们应该鄙视权威,追求自由,提倡独立人格。在和他最得意的**徐爱谈话时,王阳明举例子说:“孔子有两个高徒,子夏和曾子,前者笃信圣人经典,后者读完圣人经典后,反躬自省。

假设圣人说的全是对的,那子夏只是个复读机,而曾子则是榨汁机。人们像鸭子一样灌输的正确知识远不如他们从内心学到的知识真实。所以王阳明说,“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对的,那就是真理。

所以,所有的真理都在我心里,我们只需要向自己的心低头,因为世上唯一的权威只在我心里。

做一个独立的人,最根本的不是做自己内心的奴隶。所以,当良心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时,它必须勇敢地战斗。如果不争,就是伤天害理。

因为我有良知可以分辨是非,天堂就在我心里。违背良知的指引,做一只乌龟和鸵鸟,良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天堂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对不公正的容忍,本质上等同于杀人放火,对自然是有害的。

王阳明告诉我们,人人平等,他是自己的上帝。他应该是一个有良知的独立勇敢的人。

第三,阳明心学可以祛除心中的窃贼——七情(喜、怒、悲、惧爱、恶欲),六欲(色、音、香、触法),五毒(怨、怒、烦、贪、怒、痴、慢欲)。王阳明说,这些只是浮云,不是太阳。如果他们在浮云上是真的,那他们不仅愚蠢,而且伤人。其实,内贼的根源是别人对我们的身份、地位、名利、面子等外在事物的挑战,外在的东西在阳明心学中是最不值得提及的,内在的良知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每个人在良心面前都是一个政党,在一切外在事物面前我们都是旁观者。我们必须在良心的指引下,为自己应得的东西而奋斗,从而摆脱对任何情感的控制和奴役,成为情感的主人、心灵的主人,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5、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通俗而言就是,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比如孝敬父母,王阳明认为,只要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端正好态度(正念头),良知就会指引你去如何孝敬父母,这些孝敬父母的行为是不必向外学习的,没有固定的程式,没有统一的规范,也不必在乎外界**和别人唾沫怎么评价你。

王阳明说,我们的心是与生俱来的万能知物,因为它有良知,良知是法宝,能辨别是非,能知善恶。能辨是非你就拥有智慧,能知善恶你就拥有了道德,有这两件神器在身,天下还有什么事不能解决的?因此,先用心,后**。

注意我们的良心。当我们做某事时,良心会自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心外没有理由。我们只需要用心去努力。这就是心理学的伟大之处。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时刻用心去创造良知,减少外界的干扰和烦恼,从而提高人际关系中的幸福指数。

万物一体,万物即我心,我心即万物。没有了我的心,万物就不存在;相反,没有万物,我心无用武之地。我和万物,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心外无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阳明心学诠释“心外无物”最漂亮的乐章。世界都是我心灵投射的影子而已。心外无事。

你意识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不动心,就无任何事。只要在内心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每个人不必向外寻求,就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二、 我的思考

1、 学*****的是回忆的过程吗?

希腊的教育家柏拉图认为:“灵魂生来是不朽的,并且会多次降生他,它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行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这一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断地研究。

”他也由此得出“学***忆”的结论。清心课第十一天,山长传授了一辈子抵别人十辈子学***的秘诀,就是提取前世记忆,把前世积累的经验、技巧、智慧等重新搜索出来**下来。

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灵魂和轮回学说的基础上。我们如果相信柏拉图和清一山长都是比我们有高超智慧和大慈大悲的人,那就相信他们都能够在入定情况下接受到灵魂指令,提取宇宙信息,而且一定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否则无法解释他们会拥有比常人多上几十倍的知识储存量和种种超强的能力,不是能用“天才出于勤奋”这样自欺欺人的口号解释清楚的。

我觉得度阴山教授是个唯物论者,不相信轮回存在的人,从这本书中看不出一点相信的痕迹,甚至还有点不屑。比如王阳明在镇江府金山寺遇到自己前世肉身是个和尚的事件,其他书上都是绘声绘色详细描述,度阴山却一笔带过,划为宿命论范畴。

因此在他的笔下,王阳明龙场悟道的节骨点上,他是这样说的:为了淡化残酷的生存环境,他凭记忆诵读理学经典,把自己从现实世界中拔出来沉到思想世界中。有生以来,王阳明第一次有意识地陷进回忆中。

他突然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发现的事实。王阳明在听天由命时,每天都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度阴山应该是把握和再现王阳明心学诞生历程最好的人,但如果加上柏拉图或清一山长的“学***忆”理论,我觉得能解释的更合理一些。

你可以这样想一想:王阳明前世是一位得道高僧,因此当他这一世屡屡外求饱受打击之时,终于通过打坐(或静坐)开始进入定静状态,回忆了这一世的种种遭遇,更打开宇宙链接,提取了前世记忆,回忆(或浏览)了前一世乃至前n世的种种修炼感悟和心得,从而“顿悟心学”。他的心学很明显源自佛道两家,因为他的前一世是僧,他的这一世还有一个老道总是神秘出现----新婚之夜茫然若失,不知不觉走进南昌铁柱宫,遇到一九十六岁老道,畅谈一夜。

二十年后按老道神奇预言果然再度相遇。度阴山无法解释,不去解释,只是描述这一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随口说“也许是命运使然”,其实老道很有可能是其前世至交,那所谓的“茫然若失”、“不知不觉”,其实都是潜意识的控制,或者叫灵魂记忆的指令。

作者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为什么是王阳明?为什么是他创建了心学?

为什么他能创建心学?可是他一一猜测后又一一否定。最后他自嘲地说:

我们与其费力不讨好地寻找他创建心学的能量,不如用心来学***让获得这种能量。这应该是王阳明的心愿,也应该是我们的终身追求。这三个问题其实用上述推理解释是迎刃而解。

2、破山中贼真的很容易吗?

破山中贼对别人来说难如上青天,对王阳明来说真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对一个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经验的人来说,怎么会这样容易?历史上不乏纸上谈兵的“名”将,前有赵括,后有马谡,而且他们还不是真的纸上谈兵,他们在执掌帅印之前,都是有过带兵打仗经验的,只不过是没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而已。

可他们都身败名裂,还连累无数冤魂,数十万个家庭失去儿子、丈夫、父亲。历史上更多的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久经考验出来的名将,就拿明朝来说,徐达常遇春蓝玉哪个不是?像王阳明这样的还真是少之又少,似乎南宋虞允文,明朝于谦开过先例,临时拼凑一群乌合之众,以少胜多,大败强敌。

但他俩都是抱着必死之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论用兵之鬼神莫测,指挥之倜傥气度,则又远不如王阳明。可见破山中贼是极其不易的。

那王老师千真万确地做到了“破山中贼易”,可不是如范文正公镇守西夏时只是宣传工作做得好(据柏杨《中国人史纲》揭露),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用他那位大贵人兵部尚书王琼的话说,王阳明在心上用功存天理灭人欲,锻造出了强大的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肯定是做事的人。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内心强大的人心如明镜,功名利禄来了就照,去了不留。

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贫民窟出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茶水工贾马尔,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他,参加了印度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直播节目,一路顺利答对问题,直到赢得1000万卢比的大奖。很多知识渊博的教授都是“中道崩殂”,铩羽而归,他为什么能做到?“拉提卡,我不知道他们把她带到**去了。

我来这个节目,是因为我想她会看到我。”贾马尔平静地说。原来他不是为了大奖而来,只为了青梅竹马的姑娘能多看自己一眼。

他真的是心如明镜,单纯澄澈。所以他没有失去已经到手的巨额奖金的恐惧,也没有得到更多奖金的贪念,几近无欲无求,不是他在苦苦思***,而是答案在命中注定寻找他,可谓无意之中符合阳明心学的精髓。而其他人呢,都是为钱为名而来,有多少贪婪就有多少恐惧,咋能会赢?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9)

本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作文题目: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作者:suntar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九篇】相关推荐
王阳明励志名言

1.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2.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阳明3.政治上可以犯罪但绝不...

《边城》读后感九篇

阅读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意义的活动,当我们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整理我们的观点和情感。您是否在寻找与这本作品相关的适当读后感呢?编辑花费了很多时间搜集整理了有关“《边城》读后感”的资料,提供一些建议是我的责任,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