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九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九篇。

书本在狭小的方寸之间,让我们领略大千世界,放假的时候拜读了作品,心里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感触。真正想要读懂这个作品需要不断的感受书写,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都具有什么特点呢?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了解有关“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的更多相关知识,希望您能够把本网页的网址记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1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2

刘新路闲暇之余,总会拾起《曾国藩家书》,品读中,得以仰望“修、齐、治、平”的心灵世界,得以感悟为人、治学、处事的智慧哲学。而曾国藩的集大成也是对自身经历坚持“自省”的积淀。说到此,便想到朋友一篇文章中所写“人生的每段经历都不会是浪费,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会让你看到许多不同的风景,会增加许多色彩斑斓的记忆”。

此时,便不由回首自己四年有余的成长经历,更是让我感触颇深。从怀揣梦想和宝剑的青年学生,到在岗位上书写青春的纪检人员,我获得了太多的成长和财富。于我而言,何其有幸。

有意志有知识有恒心,教我如何在不同的岗位上成长。成长亦如读书。然,“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正是对有志的感悟,才会在四年经历过村、镇、县、市4个层级8个岗位之间,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笃定,更好地在品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中,踏实地在每个岗位上学***求知、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共处,从而更好地汲取成长所必须的养分。正是对有识的感悟,才能始终在每个岗位每次成长中,始终保持初次接触时的忐忑和兴奋激动,“多方取益”。

尤其是在重开记录成长的音符时,回首那些孜孜以求的点点滴滴和笔记本上每一个知识的痕迹,我觉得最怕的是错过任何一段积淀来激发青春的旋律。弹指一挥四年有余,无论是求知过程中的那份渴望,还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倍加关怀,还是群众的包容支持,也正是对有恒的感悟和坚守,才让青涩的我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快乐之后,慢慢褪却了陌生和受挫之下的无助与失落,让如今的自己越来越“笃实刚毅”,在驾轻就熟之间使得积累的青春旋律欢快跃动。

“君子之道”的谆教,阐述我以追求和责任。“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正是对“君子就是要做一个有信仰且能坚守信仰的人”的理解,才更加清醒自身的追求和责任,这正如水滴与大海的价值定位。

虽然水滴无法决定自己的形状和大小,但它们总是知道,只有注入江海中,水滴才不会干涸,这正是江海赋予水滴存在的空间和意义。这恰如,对待事业的态度,更是对信仰忠诚和坚守的一种折射。虽然我们不能选择这个职位,但我们可以决定对这个职位的态度,这是纪检事业赋予每个纪检人员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青春的我们而言,未来很长的路上,都会时刻胸怀梦想、充满朝气,而组织这个温暖的家又总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和释放朝气的力量。再回望一路走来的四年,获得成长之后的得心应手,这无异于是在准确定位之下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佳展现。正如水滴的价值最终能在汹涌的水中找到更多的存在感,我也始终相信,个人的成长最终能在纪检的发展进步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对于每位纪检干部尤其是正值青春年华的纪检干部而言,青春赋予我们的总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朝气与锐气。也正如此,我们只有置身于孝贤忠诚、敬业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守与担当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知责思为、知任图进、知德守正,才能用经历之后的成长激发出属于我们的青春旋律,才能让我们不忘初心始终以崭新的姿态奋力作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4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也影响深远。家族书信有330多封,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家大多三代不富裕,曾氏家族却一代有一代才华横溢。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外交官、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如曾纪泽、曾广均、曾琼农、曾宝顺、曾宪植等。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识有恒” 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谈到有识,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业贵于精”,他信中反复告诫**们“兼营并鹜,一无所得”,他指出艺多不养身,掘井多而无泉饮,不专之咎也。而他自己就是“穷经比专一经,不可泛鹜”。“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终久心有豁然贯通之侯,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如此高标准要求,曾家英才辈出的奥秘可知一二。

“安分修己”,他信中反复教导“恃才傲人,萎靡不振,潦草轻薄”实乃人生大忌,讲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推崇“笃实刚毅”, 一个有作为的人,无不是高度自律的人。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勤于工作,生活自理,礼貌谦逊,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自己的身份,应该做什么。“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国藩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否则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个人超脱于周身环境太难了,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世很多人身陷囹圄了,却抱怨是周遭的朋友推他走上了这条路,悔之晚矣。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

他的许多**,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都是后来的名人,这与伯乐曾先生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也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持盈保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莫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

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 ( 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概者,平量者也。”引申为削平或刮平。)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还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达官贵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郑筱萸、**等社会主义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打开此书,喧闹中求得一份宁静,纷繁中和心灵作出一次对话。感触最深的就是立志守恒,道德修养、为人处事这几方面。作文以梳理学习的感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5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矗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曾国藩在信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告诫弟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对后人也同样会有深刻的教益。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6

小编:欢迎阅读与支持,如果喜欢记得常来!内容简介: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也影响深远。其家书,共有330多封,是... 觉得不错就继续看完以所有内容吧!

欢迎同学们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作文》,此文由()小编精心推荐,欢迎学习交流!

【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初三/1000字)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也影响深远。其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识有恒”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作文大全 )

“业贵于精”,他信中反复告诫弟子们“兼营并鹜,一无所得”,他指出艺多不养身,掘井多而无泉饮,不专之咎也。而他自己就是“穷经比专一经,不可泛鹜”。“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终久心有豁然贯通之侯,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如此高标准要求,曾家英才辈出的奥秘可知一二。

“安分修己”,他信中反复教导“恃才傲人,萎靡不振,潦草轻薄”实乃人生大忌,讲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推崇“笃实刚毅”,一个有作为的人,无不是高度自律的人。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勤于劳动,生活自理,礼让谦恭,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国藩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否则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个人超脱于周身环境太难了,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世很多人身陷囹圄了,却抱怨是周遭的朋友推他走上了这条路,悔之晚矣。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也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持盈保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莫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引申为削平或刮平。)“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还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达官贵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郑筱萸、文强等社会主义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打开此书,喧闹中求得一份宁静,纷繁中和心灵作出一次对话。感触最深的就是立志守恒,道德修养、为人处事这几方面。作文以梳理学习的感受。

【二】: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初三/1000字)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xx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xx)。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三】: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初三/1000字)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xx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xx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xx)。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读后感/1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晚清第一名臣的内心独白

有人说他是“刽子手,叛国贼,汉奸”,却也有人说他是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千秋功过任评说,但无可置疑,这本令xx、蒋介石、梁启超研读一生的国学经典,会让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曾文正对其四弟如是说。我们热爱学习,我们渴望发奋自励,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会因身边的环境受到“干扰”。我们总是抱怨环境怎样怎样,殊不知: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若是志向足够坚定,又怎会因为时间地点不适宜而去放弃呢?xx则是最好的例子,心中有志,且并不是短志,于闹市中读书,怀着鸿鹄之志创建了新中国。虽然最后我们不一定成为圣贤豪杰,但我们也会一步步向目标靠近,成为最棒的自己!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的诚信思想尤为令人记忆深刻。曾国藩并不聪颖,却官至直隶总督,原因很简单,一个“诚”字取胜。他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以之立本,也处处以诚要求自己的下属,湘军之所以上下精诚团结,与诚不无关系。诚更是作为精神支柱,信赖的源泉,所以他的部下对他忠心耿耿,无一人背叛他。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诚信做人,“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子女们将诚信奉为圭臬,而曾氏子孙也英才辈出。诚信,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需要它的存在。而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本,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天之所助顺也,人之所助信也。只有做到人人诚信,才能还我们健康安全的食品,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国家走向文明富强之路!

曾国藩,虽身居高位,却自奉节俭,无异于寒素之家。他留下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家风。于起居,曾国藩每餐只吃一样菜,时人称其为“一品宰相”。于子女,他见到京城子弟挥霍无度,便让夫人、子女一直住在乡下,大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以廉率属,以俭持家,暂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改革开放后,许多人纷纷踏上小康之路,生活开始好起来,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铺张,而忽略了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曾国藩家书》让我明白,人不管身居何位,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没有理由去浪费。于国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多少王朝的兴衰交替都是因为统治者的铺张浪费。xxxx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的现象,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解决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才能让社会的根基更加稳固。

末了,慢慢合上《曾国藩家书》,无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无关其他,只能默默赞叹: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虽然曾本人维护的是封建统治,但他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对提高个人修养是不无益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无益处的。

【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读后感/1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回想起当初决定了解文正公,只因偶然听到他说的“聪明人都是下了笨功夫的”,觉得很有道理。再去看他的家书时,又受到很大触动。

都说文正公是清代理学大儒,但是家书中却并非句句都是大道理,在教导自己的子女和兄弟姐妹,包括写给的信中,记载的是曾文正公苦闷纠结的一生,毫无隐晦,如实记录,而这些苦闷和纠结大多也是我们人生中会遇到的,而书中的文正公的心路历程,给人的不是别的,正式克服苦闷纠结的力量。我在书中感受到最深的是文正公身上的儒学思想,是修身齐家的中华智慧。

先从对文正公修身智慧的感想说起,他确实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者的代表。他曾给自己订“日课册”,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也有许多自省内容,确实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他也向师傅学习“静”功夫,每日静坐不间断,但若要我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文正公每日必读史十页,且必读经典。家书中写道“为读书可以变其气质”,我细细思来,应是指接受书中经典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改变人身上的气质。而更令人感动的是,日日读经典这件事文正公竟坚持至死,人都说简单的事重复做便不简单了,确实如此。文正公写给四位的信中也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恒为主”,我心中极敬佩。这一“恒”字,不也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吗?

忽的想起一件事,那日我到舅父舅母家拜访,却发现舅舅以前极喜爱的《曾国藩家书》《菜根谭》《大学》等承载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都被束之高阁,我感到疑惑,便问舅舅,舅舅却答“工作忙,也不爱看”,看着书桌上垒起的高高的教辅书籍和舅舅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又想起舅舅以前来我家给我讲国学经典当做睡前故事的情景,一瞬间我感到国学之殇。国学经典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这些经典里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不同于现代快餐阅读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温润与柔和。经典不被青年一代接受,经典渐渐被遗忘在步履匆匆的人们的身后,这都是在折射出一个信号: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边缘化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我读《曾国藩家书》,书中写到曾先生劝勉自己兄弟多读经典,才能修身,我觉得确实该是如此,并对曾先生日日必作字,虽有事也不间断读史的做法感到敬佩,这真真是一个以身传承中华文化的榜样。

再说我对文正公家书中的齐家智慧的感想。家书中曾写道“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文正公齐家一直秉持的是“和”字。在文正公得到了一千两白银的时候,寄给父亲的信中建议六百两留给自己家里还债,四百两分给家族亲戚改善生活,在接到两个弟弟的书信中对于分给亲戚四百两银子的不满后,仍坚持分二百两给家族亲戚,后来又写下“和气致祥”教育弟弟。这都体现了文正公齐家时“和”的大局观,我想这也是曾家数代不出一个纨绔子弟的原因之一。虽家风严谨,文正公却也“养活一团春意思”,这又是文正齐家的另一个字“趣”,文正公虽然严格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也没有忘记,让他们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体味生活的乐趣。在家庭教育中,文正公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而我们今天的一些家长,可能更关注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的进步,这就不够文正公高明了。这一“和”一“趣”,体现的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明。

以上都仅是我挖掘《曾国藩家书》的一小部分,我除了感叹文正公厉害之处,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厉害之处,这本书一定值得我在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中反复阅读,我相信届时一定会有更丰富的见解。而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那必须是从现在做起的。

【六】: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读后感/800字)

新时代·新坚守——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最后:关于《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作文》的内容小编就推荐到这里,欢迎同学们持续关注(),感谢支持!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7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或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或为'**贼'、'大汉奸',在此我们不去评判其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也不对其做评判,但其所言、所做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国藩家书》就是其一。

'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时期人们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生诉求,囿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也是这么去做的,他也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

这本《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方面,他的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有很强的说服了和感召力,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这一部家书使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它也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读书之'勤'.'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这是他在勉励弟弟多读书,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导弟弟们做任何事情,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是过眼云烟,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第一位的。他在家书中曾说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不求强记亦养生之道'道出了读书的最高追求。

二是为官之'廉'.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可为权倾朝野,为朝廷所依附,手握重权,但实时嘱咐家人要厉行节俭,曾国藩在给子侄的书信中讲到'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望子侄辈戒骄、奢、佚',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他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勤劳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自勉告戒道: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他廉政为民之心。

三是做人之'谦'.在教导子侄时,'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温廉谦恭让,做一常人尚不能全为,但曾国藩做到了极致,看看现在的'我爸是李刚',足以让一些人汗颜。

'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 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这是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语重心长的叮嘱令人感念、期盼与警醒之情溢于言表。

待人谦虚、修德立业和戒骄求进的品德跃然纸上。

四是做事之实。'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他做到了勤奋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一杯茶水喝半天,然后再来两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这种工作作风既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我们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求真务实,默默奉献。

诚如开头所言,我们把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去看待,身处那个时代,就不可避免的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现在很多人把曾国藩作为官场楷模,学习他的官场绝学,我觉得都学偏了,着相,他无往而不利的真正的第一要义是自身的修为,本身的修身养德,德行至而无不成之事,我们应积极学习他有益的一面。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先人早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指导,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也应该勤奋的学习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该每天躺在先人留下的精华上面睡觉而不知,整日的崇洋媚外,整日的自嘲国人的无知,其实是他自己真正的无知而已。

学习一些传统知识,读一些历史书,辨别是非,懂得做人。

太原铁路局党校程利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8

有志有识有恒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董俊宏

读《曾国藩家书》像缓缓铺开一幅淡淡幽香的水墨画,色彩虽不丰富,但是韵味十足,使人在字里行间品味出曾公对长辈、妻儿、兄弟,浓浓的挂念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是曾公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由眼入脑再入心,涤荡心灵,沁人心脾!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话、短信、微信、网络等等各种方便人们沟通的交流方式将人们的距离拉近,足不出户就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视频通话。电子通讯技术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丝情谊。读着《曾国藩家书》,我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笺,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与自己对话。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透过每一个字,仿佛看到是书信的另一头,亲友伏案挥墨,时而开心一笑,时而眉头紧皱。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看到曾公是朝堂之上威风凛凛的重臣,而且看到了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在一封封家书中,曾公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之情,字里行间体现着中华民族最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私认为,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情感,阅读他的家书是一种极好的方式。在曾公写给祖父的家书中经常提到,在京做官,俸禄往往不够,平时的生活需要东拼西凑勉强过日,但是他仍然慷慨解囊帮助比他更加困难的家人和朋友。我不禁发出感叹,我们现代的生活比当时富足的多,但是人们对生活都充满迷茫,缺少了他们的那份知足常乐,大家各自追逐着自己的目标,有时亲情友情被抛在脑后。现在亲情和友情大都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之上,倘若天平稍有倾斜,感情的联系便不再牢不可破,甚至变得寡淡如水。对于这个问题我时常在思考,维系情感的砝码是金钱吗?明显不是,曾公在当时如此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接济自己的亲友,仍然不忘给他们写信,说明金钱并不能真正破坏情感的纽带。后来我看了曾公的家书才恍然大悟,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在曾公的家书中,成百上千次地提到他弟弟们的学习状况,可以说明曾公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原来曾公在家书中对亲友流露出的浓厚情感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积淀。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的传授重任在于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身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那么教师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既有传授知识又有塑造灵魂的双重性。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做人和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又要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教师想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就先要提高自身道德与文化素质,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言:“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曾公的一生有功有过,后人对其评价毁誉参半,这些我们暂且不提,仅仅通过他的家书,来汲取对我们现代生活有用的养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后用曾公的一句来结束此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9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九篇】相关推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十二篇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的重要信息。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写读后感时,需要注意表达出来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读过这本好书的经历。写下读后感不仅是记录读书体验,还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傅雷家书》读后感(集合5篇)

一起看看傅雷家书读后感吧,真是字字珠玑。 《傅雷家书读后感500》(一)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