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合集十四篇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24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合集十四篇。

读书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仿佛都吸收了其中浓缩了的智慧。你知道写作品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私的基因读后感”的资料。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1

文/神经病人eljay

经典大作就是不一样,尽管是几十年前写的关于进化理论的书籍,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出现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建立的解释体系,仍然是强大的。

从我的阅读记录来看,我对关于“本原”问题的好答案有很浓的兴趣,《自私的基因》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实际上,全书对进化的一个根本逻辑可以这样概括: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常来说,不这样的都被淘汰了。

从宇宙形成之初,物质已经存在,此书从这样的条件开始。在某个条件下,例如压力、温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而另外一些,因为不稳定,无法形成或者无法维持某种结构——这时,可以把稳定的结构看作进化了,它们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说,假设原来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种环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为性质稳定而占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彻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进了一步。

根据上面的逻辑去演绎,各种各样的分子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分子,各种分子达到了比例稳定的状态,稳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稳定的状态了。

有些有机物,可以“复制”自己——据我的理解,应该就是碱基之间的连接与分开吧,也可以对应形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这里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质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它们更稳定,而且它们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不同的基因会聚集在一起,有时他们可以连接在一起。如果他们能够稳定地连接在一起,或者形成互惠互利,形成更好的保护,他们的数量就会增加。渐渐地,基因成为基因的集合,然后形成生命。

这种“基因控制行为”的理论基础,解释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的爱、蚁后“奴役”工蚁、鸟一窝该生几个蛋等等。即使在个体层面上的利他行为,抛开“意识”对行为的干扰,也可以理解为基因增加自己数量的手段。这里并不是说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说不同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都符合以“每个基因在尽力使自己变多”为基础的演绎。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2

倾慕已久的神作《自私的基因》近期终于看完了。虽然距离首次发行已有40多年,但依然带给我很多真实的冲击和思考。下面,将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心得记录如下。

一、生命的进化历程

本书叙述了生命起源、进化的大体过程。认为基因在进化中,在自然选择中居于中心地位。但我们可以更深入一步。再总结一下生命进化的过程。我认为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心得。

最早的可复制的,不管我们叫有机质还是无机质,都是单一的物质。比如脂膜,比如核酸,比如钙质,等等。但是,这些最早的可复制的成分,没有范围,也就无法形成独立的单位。我们猜测在深海热泉中富含气泡的岩质成为了最早复制的依附单位。而在这些单位中,几种物质互相促进,并最终形成了可以独立存在的脂膜。形成了多种物质联合复制的独立单位。这是生命进化的第一阶段——从单一物质复制走向多物质联合复制,形成原始的细胞。基因成为复制的核心。自然选择的对象由各种物质转为通过选择细胞而选择基因。

第二步,原始的细胞融合,形成多重复杂的细胞器,形成巨大的真核细胞。基因也不断融合。现在比较肯定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本都是独立的细胞,被吞噬成为现代巨大的真核细胞的一部分。自然选择通过选择各种外部性能而选择基因。基因成为进化的中心。

第三步,当直接吞噬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细胞之间产生了协作,形成了多细胞生物。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了各种组织器官。

第四步,分化的组织中形成神经细胞,控制身体对外界刺激形成协同反应。随着进化的发展,神经系统的预见性、逻辑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强。随着智力的发展,生物体逐渐开始利用身体以外的物质,甚至利用各种工具,产生各种设备。同时部分物种形成社会。

第五步,神经系统产生自我意识。生命从物质的复制,逐步向精神的体验转变。精神思想内容和复制和身体基因的复制并行发生。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或群体选择基因和意识。

第六步,未来,自我意识终将突破身体形态的限制,依附于各种适宜的物质,利用各种可利用的物质,生命不再以种族为区分。而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意识。到了这一步就是仙侠小说中灵魂可以随意转附和夺舍。这时,基因不再是复制和选择的中心,而只是意识利用的工具,可以被随意改造。自然选择通过个体或群体选择意识。意识成为以后进化的中心

第七步,就像细胞会融合一样,意识也可以同个融合来发展成更强大的意识。仙侠小说中也经常会有意识融合的情景。

第八步,就像多细胞生物的形成。最终多个意识也会形成协作,并联网分工。形成多意识元的超级意识文明。此时,整个文明就是一个或几个意识。

二、生命稳定策略

这是我收获很大的思想。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中哪种策略最为有效至关重要。当然首要的原则就像猜拳。没有必胜策略,只有某一情况下的最佳策略。有些策略像是囚徒困境,是必输,但也是必须运用的策略。比如在全是恶人的情况下,采用善良策略的人必然最先被淘汰。但毕竟恰好,人以群分,人类的淘汰还在于人群的竞争。在一个绝大多数都是恶人的环境中,如果善良策略的人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群,则这个人群必然比实施恶策略为主的人群更快的发展壮大。最终大体善良的策略还是会占据主流。这是人性的希望。

总之,在计算机演算中,最终的生命稳定策略是,2/3是首先善良公正,但受到侵犯时,反击,即还击策略。1/3是先侵犯,当受到反击时,转为善良公正,转变为还击策略,这即试探性还击策略。随着情况的变化,还击策略,可以分为一报一还或两报一还等。当然在计算机演练中,最成功的还是一报一还的还击策略。

虽然一报一还的还击策略让善良的人感到欣慰。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还击策略,对人都是首先采用友好态度,但同时大多数人又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是先吃了亏,遇到的人似乎远没有计算机推演上上那么多的善良。我觉得,这是计算机推演简单化的结果。因为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开价,有人认为是公平,有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因此虽然大多数人开始都采用自认为友善公平的方式,但对方往往认为是不公平的。利益对立的双方更是容易产出见解分歧。除了立场之外,认识水平,思维方式,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各个方面都能造成双方认知的差别。因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敌意和对抗,当今社会可能两报一还,才是长远的善良策略。

三、基因的选择

这是我非常悲伤的一部分。以前我总认为进步是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的后代总体必然强于我们。但事实是。这只是以整个人类基因群来说,后一代基因群比前一代进化。而一旦涉及进化,必然是以多数个体遭淘汰为必然历程。事实上,我们后代的基因只是父母的组合,进化的方式就是淘汰落后基因。而有些基因组合,在很多时候,就是用来淘汰的。能给予自己少量的安慰是,当今,是基因与意识并存的时代,意识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可以弥补越来越多的基因缺陷。

四、协作的基因

作者开篇就声明。本书叫自私的基因,实际上只表明了基因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另一方面,就是协作的基因。虽然基因都拼力争取自己的流传,但只有能最好的与其他基因协作,才能被选择流传下去。为了自己的目的,必须与他人协作,这就是自然的真相。

这是一本浩大的书。每个读者有自己的见解。能让人思考,就是一本书最大的成功。以上,就是我的一点随意的心得。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3

30亿到40亿年前,一个本来平平无奇的分子意外获得的一种疯狂的能力——复制自己——从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得以疯狂扩散。而在复制过程中意外出错又导致了各种不同的分子的产生,但他们都具有复制的基本能力,如果没有错误的复制,这个世界就不会那么多姿多彩,但是大多数的错误复制又是有害的会被自然选择淘汰的。

之后经过几十亿年的自然选择,这些最早的分子变成了现在世界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基因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扩散下去,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这个自私的目的,结果却发展出了许多利他的行为。而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动物,人类,因为其大脑,从而发展出了另一种复制基因——文化——从而有了对抗自私的基因的新方式。

有趣的知识点:

1、自然选择使行为有利于自己的基因遗传扩散的基因生存下来,从而导致生存下来的基因都是自私的,有目的的,即可以将自身的基因继续传递下去。

2、载体(身体)并不复制其本身,它们只负责传播复制因子,而复制因子不做任何行为,不观察世界,不捕食,也不逃避被捕食,它们只为载体设定最基本的程序让载体来做这件事。

3、稳定的行为策略(ESS)指种群中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行为策略,而该行为策略的好处是其他行为策略所不及的,且任何偏离这个行为策略的其他策略都会受到惩罚。完全利他的善良不是一种ESS,因为其他人会利用他的善良来获利,而完全的善良毫无招架之力,只会很快灭绝,而完全的恶意在完全的善意灭绝后也无法继续生存。

4、为了使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生存繁衍,基因大多数的行为都是自私的利己行为,只有当利他行为更有利于基因生存繁衍时,这个利他行为才会被保留。比如生物的群居是因为群居比单独生活更能让个体生存繁衍下去,共生行为也是;父母抚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成长继续繁衍自己的基因;近亲相互友好互让,是因为我们的基因和近亲的基因有很大的相似,而把这个资源让给需要的近亲而不是自己用,可以让相似的基因获得更多的繁衍,而如果这种谦让行为是不利于谦让基因的扩散的话,这个谦让基因就会很快因为无法繁衍而消失,所以谦让总是保持在让自己基因能够获利的程度。

5、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我们的基因相似程度其实同我们子女与我们的基因程度一样,所以使我们的子女生存繁殖和使我们的兄弟姐妹生存繁殖对我们的基因的好处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对自己的子女更好呢,因为子女比兄弟姐妹更好区分,而且一般子女比兄弟姐妹更需要抚养,对自己子女投资多一些更有利于基因繁衍。而昆虫中甚至有为了抚养姐妹而放弃自身生育的职蚁,因为他们与能生育的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度甚至高于该姐妹与蚁后的相似程度,他们比蚁后更喜欢姐妹能够生存繁衍。

6、动物有计划的进行计划生育(生固定数量的后代或者减少生育后代的个数),是因为生的多不一定更利于基因的繁衍,因为太多的后代可能因为资源不足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率。而少量生育能够保证这些后代更多的活下来去繁衍。

7、父母为了保证自己有更多的存活后代,有时会给不同的后代不同程度的资源投入。比如提早淘汰体弱多病的、矮小的后代,因为天生不强壮的后代会有很大的概率浪费资源;给年龄幼小的后代更多的资源,因为年龄幼小的后代更需要照顾。而同代之间也会为了资源而竞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总是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8、两性的最基本差别在:雄性的性细胞比雌性性细胞要小得多,数量要多得多。这导致雄性在生育后代中一开始投资的很少,一个雄性在一个时间段可以与许多的雌性同时繁衍从而使自己的基因大量扩散,而一个雌性在一段时间内只能繁衍一次自己的基因,如果繁衍失败,雌性的损失远远大于雄性。但同时雌性掌握是否生育的选择权,所以对于狡猾的雄性,雌性一般采取两种策略。一、幸福家庭策略,经过提前的考量确定雄性投入足够的资源后才同意与其繁衍后代。二、大丈夫策略,雌性在养育孩子上不再计较是否得到雄性的帮助,但只挑选优秀的基因进行繁衍,这就会导致只有小部分雄性可以获得繁衍的机会,而大部分的雄性无法得到繁衍机会。

9、生物之间的行为不是独立的,而是交互的,特别是群居在一起的生物,他们的目的开始可能是自私的,但是在大自然中自私行为得到的收益往往不如互利互惠原则,而同时有惩罚设定的互利互惠又能够让完全自私的行为无法获利,所以有惩罚措施的互利互惠往往会被自然选择。就像重复的囚徒困境中,针锋相对策略(一开始表示合作,之后每次复制对方上次的行为,对方上次背叛,自己就背叛回来,对方上次合作,自己就继续合作),能够给囚徒们带来最大的利益。

10、如果寄生生物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方式与宿主不同,它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害了宿主。如果与宿主相同,寄生生物就会做到帮助其宿主繁殖,因为这同样使自己繁衍。随着演化进行,它将不在是一个寄生生物,而将与宿主合作,甚至最终融入宿主组织,完全无法辨认其原为寄生虫。我们实际是所有古代寄生生物合成的群体(我们体内的质粒、线粒体等可能以前都是寄生虫)。

11、文化其实就像另一种复制因子,它能够从一个大脑复制到另一个大脑,能够突变演化,能够与多种文化结合一起促进传播(比如上帝与教堂、婚姻、教规、地狱等文化结合加速传播),文化要生存延续下去,就必须有生存的价值能够适应当时的文化环境被更多的大脑接受。而文化是摆脱了基因演化的另一种全新的演化途径,他可以传播完全无私的文化,是对抗自私的基因的唯一途径。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4

最近看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总的来说:五味杂陈!

道金斯在书中对人性透彻的分析,在前半段我几乎是看不下去了,因为我无法像作者一样不带任何感情的去看待里面的每一个文字,我带着世俗的眼光去看我们千百亿亿年来,祖先残忍的进化,用自利、私心去伤害其他的个体,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后再用欺骗、蛊惑的手段去取得养育者的关注同情和爱。做这些事情的所有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活下来!

不管过程都多么不堪!

作者一直在强调这些全都是基因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经过自然选择而促成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经过教化的人类,我真的无法做到不去评价优劣。何况书中所列出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很多事例那么吻合。将这些理论与事实相结合。我差一点点将人类的本性判了死刑。我带着悲壮的心情继续读下去,几乎绝望。然而道金斯在文章过半的时候,突然笔锋一转。谈到了另一种基因的形成与进化,作者对这种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的“基因”做了一个预言似的阐述:我们的文化正在一个“基因”形成的过程中,就像最初的“基因”在“原始汤”中漂浮的那个阶段,作为一种比最“原始”的基因生命力和传播能力更强的基因。它的发展将会比原始的基因更有穿透力,这些东西已经存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语言、书籍、音乐、道德约束......

而这些东西都是与原始的“基因“不一样的性质,并且是原始基因的更高表现阶段!

我似乎看到了曙光!不管作者是不是出于对读者的安抚,才会将未来描绘额那么美好。但是,他的这样描述带来了憧憬和正能量!

我们在基因的控制下显得无情与自私,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努力。我们在不遗余力的去和这种天性对抗。

战争还在继续,前途充满希望!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5

平时,我也很喜欢看纪录片,有一次在看电视,无意识中听到了一位主讲人,讲到自己读书的经历时,提及到了这么一本书,那就是《自私的基因》,他信誓旦旦地说,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三观。带着我的怀疑和好奇,我总是不相信这些事情。一个不成熟的概念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自私的基因怎么可能自私?这是一个分子世界,一个无意识世界。怎么会有自私的欲望呢?

于是我就到图书馆借回来这本经典大作慢慢地去领悟。

原始牛(古欧洲野牛,已灭绝的经典就是经典。当我读到其中的三分之一时,我心中的一些疑问就会自然地得到解答。《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尽管是几十年前写的关于进化理论的书籍,新的理论和技术不会出现在里面,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建立的解释体系,仍然是强大的。

特别是里面的一句话:“组成几亿年前的恐龙的元素如今也许就在我们的身上”,虽然不是原话,但就是这个意思。高中生物知识不难理解,因为我们身体中的所有元素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但生物学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远远超过自然界。

其外,我对关于“本原”问题的好答案有很浓的兴趣,《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自私”在这本书里,原来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我们大可以这样理解:

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它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基因之间的竞争,就像达尔文《物种起源》里面的观点一个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由于高中的生物学功底还不错,里面的原理,规律,在理解上并没有多大的阻碍。

δjohann webber john webb(男名)基因在几亿年的进化中幸存下来,并不是因为它们知道如何竞争和战斗,自私只是一个比喻。说白了,基因不知道什么是自私或无私。它们只想生存下来,不断地与其他基因争夺原料,即各种氨基酸。

我一边读一边深深地惊叹造物的伟大。在“不朽的螺线圈”这一章里,作者出人意料地提到——我们,不仅仅是人类,包括地球上的千姿百态的物种都是生存机器。这个大胆的论点进一步证明了基因是自私的论点。

从人类到大象再到细菌,体内的分子基本上是同一类型的。我们都是复制基因、dna分子的活机器。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基因詹指导地位。

可见,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类或其他生物活动都是由基因行为控制的。不可思议的是,在我们的眼中,各种生命形式都是由dna创造的,并被用来继续我们的生存和繁殖机器。我们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地球上万物的灵魂,但往往不认为自己在自然的客观规律中有多藐小。像大多数物种一样,我们人类是自私dna的控之者。

这样,自私应该是生活的客观本质,而不是贬义色彩。当我们人类想要自私地控制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在生活的幕后还有更多自私和难以干涉的dna分子控制着所有物种的进化和发展。道金斯在内容的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抛出了这个有趣的观点,赋予了读者一种新的生物思维,并为后面的生物行为的解释做下了极其重要的铺垫。

道金斯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因此也是自利的基本单位。既然自然选择的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实体的差别性生存,那么,基因是自私的观点也就合乎常理了。一个物种要在地球上繁衍和壮大,就不能用我们人类道德上所遵循的“共产主义”来决定事情。

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强、个体优越的人才值得付出更多的代价来留住它们;只有它们才能经受住自然选择的残酷考验;只有它们有足够的生命力来为物种繁衍做出贡献。可以说基因是多么强大,多么伟大。

△abigailn.阿比盖尔(女名)读了这本书心里多多少少会对人性有点恐惧,原来自私就像是动物的本能一样潜在在人类的体内,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想多占点小便宜,也是我们基因支配下意识的表现。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忘记一点,在很多时候,人类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脱颖而出,人类之所以可以与大部分动物区别开来,是因为我们人类有意识;是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璀璨的文明;我们有道德的约束。

所以,在我们了解的生命的本质后,还是要保持意识上的清醒,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人类的传统美德。基因在客观上是自私的,但我们可以在主观上改变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谐发展始终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的解释越来越具体,其内在原理也越来越成熟。基因技术也是一吧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可以造福人类。如果使用不当,将是一种危害自然罪。最后,我们呼吁科学家充分利用基因之谜,为人类解除苦难,造福人类,造福社会,造福自然。

admirableadj.值得赞扬的;令人钦佩的

by accident 偶然;无意中;不小心n.标签;标记

△可移动可调整。可移动的

in place在适当的位置;适当

bargainvi. 讨价还价;讲条件

basevt. 以……为根据班级:姓名;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6

《自私的基因》像是一块砖头在我枕边躺了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我一次都没有翻开过这本书。

最后还是在假期的时候抱着iPad啃完了这本大部头。那一刻我如同刑满释放,从学术的角度讲,这本书的内容在哪个年代可能会在学术界甚至整个社会掀起巨大的波澜,但到如今,其中很多内容变成了常识,写进我的高中和专业课课本中,这就显得这本书有点过时了。

但我想起来我有一门教数学文化的选修课的老师说过,“即使是《几何原本》这样的书,在现在的你们看来可能只能说是一本练习册,但看这种书更重要的是体会那个年代的人筚路蓝缕探索创新的过程和精神。”

于是,当我抛开那些枯燥的科学内容去发现这本书的精和神时,这本书,活了起来。

自私的基因变成了绝对的理性和浪漫,我尝试去代入道金斯和道金斯的年代,我能想象得到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从道金斯笔中流出时会有多少人陷入虚无主义和性恶论中。道金斯会因此受到很多谩骂。

道金斯站在上帝的视角讲出了生物学上的自私和利他主义行为,而我站在四十年的理论积累上盖棺定论。

道金斯是对的,至少现在是对的,最后,来体会下大佬的浪漫。“我将背叛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7

学号:*** 姓名:黄丛威

每个人都熟悉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我们过去认为“竞争”是指物种之间的竞争,“适者”是指合适的物种或个体。

《自私的基因》提出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认为相互竞争的不一定是物种,还可以是个体或者基因;生存,也不一定是指个体或物种的存亡,还可以是基因的延续。本书的基本思想是把基因作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从基因进化的角度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行为。基因和进化论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大体上自洽的体系,可以诠释生命的来龙去脉,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可爱,当然也更清晰地认识到进化的冰冷和无情。

人性本恶

说到自私,对“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误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个体自私”混为一谈。道金斯认为,所有的基因都是自私的,盲目地在基因库中寻求最大化,但只有少数基因决定了有基体本身是自私的。比如,确实有“无私”和“向善”的基因,包括人类的同情心。

这些无私的基因也会自私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它们没有灭绝,是因为它们和”损人利己“的基因在进化的博弈过程里达成了动态平衡。而非亲属关系的合作和互利都可以用博弈论(game theory)中的ess(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来解释,即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道金斯试图回避,但我认为每个读者都会从基因的自私出发,去思考人性的善恶。这是永恒的争论,当然也不会有答案。孟子主张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点和佛教类似,“善恶本性为空”。

西方人应该更倾向与性恶论,比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到的“因自私而利他”的“经济理性”。

我自己认为“人性本恶”,关于这点我不打算加入争论或做任何解释。

生存机器

小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又觉得自己至少掌握着自己的人生,再长大……至少身体是自己的吧。对不起,其实人也不过是基因的载体罢了。“基因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

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我们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够讽刺吧?基因是进化的主人,而人类只是进化的工具和载体,他们只是暂时的,正常寿命为80年。那么努力的活过,最后多半也是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湮没,想起来,心里有时候是会觉得悲凉的。

不过明白这点,很多事情也就豁然开朗了。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因为从基因进化的最优策略来看,后育者的任务是早死,而不是阻碍下一代基因的进化。

早生孩子,多生孩子,然后早点死。

一夫一妻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夫一妻制是一种倒退(这里不讨论道德)。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的进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基因本身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需要以后的学习(人类婴儿期最长的时期),这就需要家庭来承担。即便这样,一夫多妻制仍然人类社会各时期普遍存在。

直到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一夫一妻制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可以说一夫一妻制是普通人的福音。

我在想,当将来社会保证越来越完善后,会不会重新出现另一种形式的一夫多妻?例如,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结婚,而只与最好的(她认为最好的)精子结合,比如通过精子库或直接怀孕,然后由自己或社会抚养。

对男人来说,这种竞争太残酷了,没什么好说的——幸好现在不是。

两性战争

笔者不谈人类社会,只谈生物世界中常见的男性和女性,但我认为很多观点也适用于人类。

雄性对后代投资少,会倾向于处处留情和不挑剔配偶;雌性对后代投资更多,对配偶更加挑剔。女性手中的王牌是拒绝交配,因为她的嫁妆是一个又大又有营养的鸡蛋。交配之前,能够据以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

但一旦她交配,她就失去了她的王牌,她把自己的卵子托付给与她交配的雄性。有两种应对策略,家庭幸福和丈夫策略。大丈夫策略不提,是雌性动物对得不到孩子们的爸爸的帮助已不再计较,而把全部精力用于慎之又慎,精心挑选,培育优质基因。

家庭幸福策略要求女性识别出男性对家庭生活忠诚和依恋的标志,从而使自己受益。要做到这点的方式之一是,长时间地搭架子,忸怩作态。凡是没有耐心,等不及雌性个体最终答应与之交配的雄性个体大概不能成为忠诚的丈夫。

而对于雄性的个体而言,假使它知道今后它要接近的任何其他雌性个体,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拖延,然后才肯交配,那么,对它来说,遗弃该雌性个体的念头也就没有多大**力了。

同样理论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女人要“考验”男人,为什么淫荡的女人占少数,矜持的女人占大多数,以及忠诚的男人占大多数,****占少数。

雌性的最佳策略也许是:享受家庭男(忠诚的雄性)的殷勤,但与大丈夫男(不忠诚但有性吸引力的雄性)生育——不谈人类。

自由意志

人类傲慢地认为自己不同于动物,但基于基因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一个物种比另一个物种高贵是没有客观依据的。作为人类,我们和所有其他动物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基因创造的机器。

任何一个个体,也只不过是寿命不长的基因组合体的临时运载工具。生存的目的和价值只是某些特定基因的延续。据说人类大猩猩基因的相似度在95%以上,香蕉基因的相似度在30%以上

人类很自负地认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我们确实容易有这种错觉。不过受弗洛伊德的影响,我一直觉得人绝大部分时间是受自己“潜意识”支配的,或者只是随大流,只是极少数时间例外。当然,少数独立思考的人可以大大降低影响,但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参见《人类误判心理学:社会认同倾向》

人类的潜意识会不会就是基因的作用呢?如果是,那人类真的只是臭皮囊而已。虽然没什么证据,但我很怀疑两者有很大的关联。

所有动物的本能都是贪婪和自私的,表现为对食物/领地/异性资源的追求和占有。而人们一辈子为名利而奋斗,难道不是为了拥有生活资源和异性恋吗?当然由于文化等因素,很多潜意识的动机被伪装起来连自己也未必知道。

比如即使不能占有更多异性,但仍然会不遗余力用各种方法吸引异性关注。

另类的进化

我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人类文明是建立在本能压抑的基础上的》,认为人类文明和生命本能以及进化是背道而驰的。上面谈到的人类一夫一妻制、计划生育、延长人类寿命等文明产物都是不符合进化论的。

那么长此以往,人类会不会在进化中停滞不前,而被其它物种超越呢?

我觉得很能性是蛮大的,但肯能是n多年后,也不太可能是地球上现存的物种。有几种可能:也许新物种有更多的染色体,能遗传比人类更复杂的进化优势,并且长期在被人类忽视的地方生存发展;也许是外星的生物;也许是人类意外灭亡后给幸存物种充分的时间。

当然我认为最有可能是另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竞争形式,比如人类之于基因,电脑之于人类。比如基因不断的变异、选择和竞争,变异的适应性会越来越强,演化出来的**会越来越奇妙。出现了城堡现(细胞),战舰(多细胞生物),直到最后,基因的军备竞赛会造出基因自己的电脑-------生物智能。

那么人类的进化会不会出现一直更复杂的复合体呢?

谜米机器

当然也许是基因进化的概念过于冰冷无情,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一个"meme"即“文化基因”的概念:一个个想法碎片,正在新一代的web上复制、变异、淘汰。其学生在《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谈到:正如基因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下一代的身体之中,最终决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结构;与此类似,谜米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

人既是基因的机器,也是文化的机器。人脑成为meme的原始汤,同时我们在进化最高级阶段形成的自我意识,在meme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选择的角色,如同自然选择之于原始生命分子。对人类来说,meme比gene的进化更重要,这种想法也许能给人类带来少许安慰吧。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8

《自私的基因》--进化的故事令人绝望

人类从来没有以人类的方式理解世界。自古以来,世界或多或少地被看作是万物有灵论,一个或的有机体。它的生动标志是运动和变化的每一部分都是有目的的。

为什么重物会掉下来?因为它想回到它的自然位置,就像一个漂泊者想回到他的家乡一样。中国古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此外,为什么植物会长大? 它的种子已经包含了这个目的-成长为大树是种子的内部目的。

现代科学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革命性变化是,目的论的解释被完全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数学的定量描述。这一革命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物理科学领域,物体的运动不再有任何目的,因为运动并保持这种(均匀直线)运动是任何物体的常态,除非有别的物体的干扰,这种常态不会被改变。因此,重物下落并非它“自己”愿意如此,而是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地球)的影响造成的。

现代物理科学虽然彻底彻底地抛弃了目的论,但目的论的幽灵在生命科学领域从未消失。生命现象的那种自主性、自组织性、自协调性,一句话,内在性,与无机世界的那种纯粹的外在性,确实有着鲜明的不同。特别是生物世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变,似乎有着内在的预定目的。

似乎宇宙的进化最终会产生它最美丽的花朵——人类。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生命科学领域彻底消除目的论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与以往的进化论不同,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何谓自然选择?

一切生物,个体也好,物种也好,只要活着都面临生存压力,都处在生存竞争之中,自然选择的意思就是,适应环境者生,不适应环境者灭。由于没有绝对的适应标准,进化就没有方向,也没有终点。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承认所有现存的自然选择都是合理的,否则,它们就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

它还没有被淘汰,说明它比被淘汰的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100多年后,又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个饶有兴味、颇富挑战性的新版本。

他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因为作为选择单元,不仅要求长寿,而且必须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在他的基因中心理论中,生命个体成为由基因支配的生存机器。

基因是如何面对生存竞争的呢?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生动地描述了基因是如何通过游戏不断建立更完善的生存策略的。

游戏的前提是,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谓自私,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因为自己的生存策略是多样的,不只是吃对手。

道金斯非常擅长介绍各种生存策略,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流行的社会生物学讲座。比如,“如果你比对手小,就逃走;如果你比对手大,就进攻”。恃强凌弱,逢善者欺,逢恶者怕。

这是我们人类非常熟悉的生存策略。谁敢打破这一切,谁就一定会打破他的头。再比如谈到说谎在生存策略中的位置时,道金斯告诉我们,一开始说谎者处于有利位置,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它们的数目增加,等到说谎者的数目占了绝大多数,能够迫使说谎者摊牌的个体又变得有利,说谎者数目开始减少,最后,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是,面部表情不动声色。

尽管道金斯一开始就声明,他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但他所生动展现的生命世界的这幅自私和冷酷的景象还是叫人非常绝望。如果我们注定是自私的,我们的非进化道德怎么可能?这是道金斯已经意是道但尚未开始的问题。

我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温伯格在他的《最终三分钟》里结尾的那段著名的感叹,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回顾了整个宇宙的行程之后,对着飞机下面绵延的群山和美丽的感性世界,一种难以抑制的荒谬感油然而生:难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竟然只是某种偶然的涨落的产物?

道金斯讲述了基因的故事后,人类应该感到绝望。进化是偶然和无目的的,基因是冷酷和自私的。它们非常聪明。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它们已经变得精致。

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生存技能,但同时我们也会陷入一种境地: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生存。

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谬的。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

近代科学制造的这种人与世界的**,在今天由于更加精致化、合理化,而显得更难弥合。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9

在第11章中,作者将文化定义为寻找母亲,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复制基因。与生物学中的基因相比,这一创新值得学习。文化遗产和遗传遗产都有可能丧失。为了保护和保存那些好的,我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承认基因的自私到承认人的自私,这是一种是实求是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正如作者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

让我们试着通过教育把慷慨和利他主义灌输给人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让我们懂得我们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

因为至少我们有机会打乱它们的计划,而其他物种从未希望这样做。”

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我们不受基因控制。自私的基因创造自私的人类,但最终自私的人类创造文化遗产。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10

我们从何处来?将要到**去?这两个问题,只要是文明人就会好奇,当然,很多不文明的人也会好奇。

在达尔文之前的人类,都觉得自己是神的子孙,或者是跟神有某种关系,然后达尔文横空出世,拿着一堆动物的骸骨和化石,对狂妄自大的人类说:别做梦了,咱们不过是猴子的亲戚而已,咱们的老祖宗包括地球上一切卑贱的生物,咱们也终将被更高级的生物所代替。

达尔文的这些话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接受的,看看日本人就知道了,让他们承认自己的爷爷辈曾经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都那么难,更何况承认自己是猪狗的后代呢?

不过《自私的基因》的作者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当然作者自己也说,这种新思路甚至在达尔文时期就已经初现端倪了,什么思路呢?也就是说,我们只是由基因制成的保护壳。世界上的生物只是各种形式的保护壳。我们只有一个目的是帮助基因繁殖。

说得更简单一点儿,作者认为,咱们其实就是一辆坦克,而驾驶员就是基因。

不太好接受是吧?没关系。正如作者所说,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当然,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更符合事实。

让我们暂时接受这个观点,看看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首先,这一理论肯定了人类在生物世界中的特殊性。因为人类之前的进化,全是依靠基因的突变,这种方式漫长而无效率,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可以利用杂交等技术使得进化变得有方向性了,而更进一步,人类可以改变基因,创造出任何生物。

这个结论听上去有伦理问题,而且也很可怕呵呵,没关系,后面的结论大多是比较有意思的。

基因的寿命是无限的,但它的载体不必很长。这是对生老病死的一种解释,因为只要有繁殖,基因就可以把自己延续下去,而我们--基因的载体,只要完成了这个任务,那继续活下去也就没啥用了,所以当人完成了抚养未成年人的任务之后,就要面对死亡。

基因不会直接控制我们,而是生产出我们之后听之任之,就像程序员与电子游戏,程序员编出来游戏后就不做什么大的修改了,只要把它放到市场上就好,成功的游戏留在市场上卖钱。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11

在这本书的开头,有人说这本书的前提不是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而是只讨论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人类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道德规范和规范。虽然我不太明白什么叫“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但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告诉我们所谓的“自私”只是行为意义上的,而非主观意义上的。之后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只是由基因制造的生存机器。世界上的生物只是各种形式的生存机器。我们只有一个目的是帮助基因繁殖。我们的存在是自然选择和不断淘汰的产物。我们活着是为了保存和延续基因的存在。我们的饥饿、痛苦、快乐、满足感等……这些感受只是基因“设计”的“程序”,让我们在这些情绪的驱动下不断回避痛苦和追求享乐,以确保基因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对于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就内容而言,这本书只是揭露了了一个露骨的事实,令我对基因有了重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我之前所了解的那个单纯可复制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基因乃是生命传递的最本质的东西,而由基因所控制的躯体则只是一个基因用来庇护自己和繁衍的工具。生物进化的行为本质上是基因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它所控制的生命体也是自私的。生命体的利他主义和社团主义本质上是自私的。

生物生命的核心是基因,生命生存的单位是基因,由基因主导生命,生命不过是基因的寄生者而已,这是作者的观点,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把动物行为拿来与人作为比较,这中比较其实是比较危险,因为它会导向你提出一个问题,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传递基因?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宇宙诞生40多亿年,人类诞生才区区数百万年,近代文明也才几百年而已,再想想人的一生,数十年而已,真的很短暂,把人类的行为放在整个宇宙来看,人的行为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性,想想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

转而一想,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严重。我们不是纯粹的机器,而是理性的动物。我们是有意识的,能够学习和探索,能够发现基因的存在,能够不断地了解自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也许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的意识赋予生命目的和意义。

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的更重要的东西是文化传统和观念,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拟子”。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可以留下两种东西——模仿和基因。根据有性生殖的模式,我们的后代事际上只能继承我们一半的基因组。经过几代人的传播,我们与后代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能与任何陌生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几乎相同。

但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文化有贡献,例如你有个好想法,写出一首旋律、发明一只火花塞,写出一首小诗,这些贡献可能会在你所有的基因都消失于浩大的基因库之后,还能存留很久。

那么,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本能呢?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归结为生殖。所有的生物行为都是为了更好的繁殖。换个角度,人类很幸运,从这样无休止的繁衍活动中走了出来,我们进化出了更加高级的东西,比如情感,自我意识等等,因此我们得以在这场无休止的繁衍循环中玩出点新花样,而这些使人在繁衍之余还可以干点其他事情,人类不再是以繁衍为终极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行为和本能是相对抵触的。我们甚至可以利用工具来对抗这种生物本能,比如人类对真理的追求,直到放弃生命与生殖无关。生殖行为已经进化了这些行为,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为是独立于生殖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生殖来理解这些行为。

据说有些人在看完这本书后发出了道德世界轰然崩塌这样的声音,我们应该看到在人类经过长期进化之后,早已拥有了与生物本能做斗争的能力,如果把道德体系的崩溃归结于本质的自私,是不是就等于否定了人进化出来的高等智慧?况且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的正是由于我们完善的道德体系的束缚,

用书中的话说:“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并且被文化陶冶成为拟子的基因,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抵制复制基因的自私企图。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被基因操控的,我们还有自己的灵魂和心灵,而不是单纯的生殖繁衍,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12

大约是年龄的原因,现在的我对所有的小说丧失了兴趣,只肯去阅读一些我感兴趣并能记住的书藉。

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在40多年前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我很感兴趣的科普读物,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荐过。当下,我与全中国的人们一样都因疫情而宅在家中,对于有趣的书,当然值得再次翻阅。

时间回到40亿年前的地球,科学家们将那时的海洋称之为“原始汤”,在原始汤中极偶然的产生了大的有机分子,某个时刻,一个非凡的有机分子偶然形成,它能够复制自己,这之后漫长的时间里,生命产生。

几十亿年后,它们早已不是海洋之中游曳的分子了,它们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在山林中奔跑,它们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它们是你,它们是我,它们是我们。

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

此时坐在电脑前的你,或是正在你旁边呼呼大睡的猫,我们的身体里,总有着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它们都来自于40亿年前的原始汤。

基因是不朽的。

它们一代一代的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并用自己的方式操纵着这些个体:它们将在这些个体衰老死亡前抛弃个体容器,实现转移。以这样的方式,它们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得以永存。

个体是不稳定的,它们不停地出现与消失,生命渺小如微尘,但是基因却像钻石一样长存。

我们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短的几年几十年,长不过百年。我们会发现,从大概率上来讲,体弱多病的总是老年人,而年轻人总是显得身强体壮。那是因为,基因这个鬼东西,它需要人们在年轻强壮时生育繁衍,一旦实现后代延续,基因已经得到了传承,那么,之前的那个躯体容器,老、破、残、死,都不再影响基因的生存,再也与它无关,将会得到它无情的抛弃。

所以基因就是自私的。

有的基因能生存100万年以上,而有的基因甚至第一代都熬不过,原因在于长寿的基因都掌握着看家本领,即它们善于制造供它们生存的容器,它们让容器一代代的进化适应环境。地球上生物大灭绝共发生了五次,最近的一次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随之而消逝的,是它们的基因。

按照理查德道金斯的定义,运气不论好坏并无规律可循,一个一贯败阵的基因不能怪自己运气不好,因为它本来就是个“坏的”基因。这一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致的。

虽然地球上物种灭绝了一次又一次,但始终还是有生存下来的物种,原始人“阿尔迪”的第一块骨骼化石于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出土,他生活在距今440万年以前。亦即,我们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繁衍了440万年。

我们尽管已经完成了基因的繁衍功能,但就每个个体来说,还是想要尽量地生存得更加长久,不甘于只是承载基因的容器。理查德道金斯发现,成功基因的一个普遍特性就是,它们通常把它们的生存容器的死亡时间拖至个体生育之后。

因此,他提出了两个有趣的观点,第一,人类可以延长生育时间,即可以拖到40岁以后再繁衍后代,这样才能让基因对你手下留情;第二,我们可以想办法去“愚弄”基因,让它以为它所寄居的个体比实际的要年轻。即,你在一个老年个体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个体的特点,不论这些特点看来是多么表面化,那个老年个体应该生存得越久。

这是一种“拟态“。

其实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下去,物种的拟态比比皆是。比如枯叶蛱蝶,会拟态一片枯叶来逃避昆虫天敌的猎杀,使它生存期更长久;兰花螳螂不仅可以拟态成白色,还可以随着兰花的生长而变色,更是迷惑天敌猎杀猎物的高手。

中年人或老年人拟态年轻人,就可以迷惑基因,让它以为你还很年轻,于是,它会给你更长的岁月。

如果说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启示,那就是更加坚定的保有我的赤子之心,保有身上的少年气。

既然生物学上已经给出了支持年轻化的理由,那么在心灵上也就更加释然了。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轻人一样任性妄为敢爱敢恨,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轻人一样勇敢热血异想天开,因为你的基因啊,它就以为你是一个年轻人啊!

人到中年的周华健弹着吉它微笑着唱出《少年》:

“昂首走了好久好远,在世界的尽头撒野,却想念最初的少年……我唱着每一首歌,留住的快乐。有些路用力走着,有些伤用生命愈合,我还能微笑着活着

……岁月总是跑在灵魂的前面,好在还有一点信念陪我们完成每一天。别忘记心中的少年,狂奔的勇敢的最初的少年“。

别忘记心中的少年。他像钻石一样永存。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13

《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著卢允中张岱云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一。基因的自私通常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然

我们也将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它们的自私

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

他主义。上面一句话中,“特殊”和“有限”是两

个重要的词儿。

书中讨论的第一点是:我不提倡基于进化论的道德。我只是谈论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人类应该如何行动来达到道德标准。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为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慷慨无私的社会,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中获益。让我们试着通过教育把慷慨和利他主义灌输给人们的思想!

第二点:教化或教育对基因的影响。

第三点:不要描述人类或其他动物的行为细节。

在这本书中,自私或利他指的是行为,而不是主观意识或心理动机。

一种利他行为,在我们看来,可能增加了利他主义者死亡的可能性,和增加了受益者生存的可能性,但实质来讲,不论利他主义者的心理动机如何,即不管他是否真心利他还是假意利他,这种利他行为的实质都是生存可能性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我们所预期的相反。也就是说,利他主义者生存的可能性增加了,而受益者生存的可能性却减少了。

2.我们当中许多人在看到对那些哪怕是人类最可怕的罪犯执行死刑时,也觉得惨不忍睹,但我们却兴高采烈地鼓励射杀那些相当温顺的动物而无动于衷。

我们保护一个没有人类感情的新生儿比保护一只成年黑猩猩要多得多,因为胎儿和我们同属一个物种,立即给予相应的特殊权利。

作者的这两段话都是在为基因的自私性所做的论证,特别是同一物种基因的保存与延续上。但从另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子。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是不同于动物的高级物种,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可以任意践踏和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生命权,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应该为“我”所用,殊不知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和人类拥有平等的权利,一条鱼或者一棵树它也应该平等的享有阳光、雨露、土壤和它自身生长的寿命,而不应该因为人类需要满足食欲和修建房屋,而被捕杀和砍伐。

但是这也仅仅只是理论层面的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身体力行的做到素食主义,即使回到原始社会也还是会涉及到捕杀、渔猎、砍伐……,这应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但我们也不应该以此为借口,滥用这一优势,我们不必虐杀猫咪,我们不必吃鱼翅、吃猴脑……所以,为了更好的保障其他生物的权利,我们人类应该学会节制,节制自己的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时候就应该适可而止了。我们现在是傲慢的掠夺者,迟早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越来越少,也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人类也是在自取灭亡,而一条基本的途径就是计划生育,限制人口的持续增长,我知道计划生育也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就会造**口老龄化,从而造成国家养老负担加重,所以现在国家推迟了退休年龄,而且又放宽了生育政策: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就可以要二胎。这个政策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看来有助于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放眼世界来看,我国增加的人口不只是我国增加了,也增加了人类数量的总数,使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变小,所以一个国家的生育政策是否应该仅仅是本国制定还是应该征求其他国家的同意?

当然,也许我的想法太片面了。当出现问题时,必须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是我所期望的。

三。在第二章中,作者认为我们人类只是一台基因保存基器,是基因创造出来的在竞争中生存的身心集合。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只是通过人类作为媒介的操纵,将基因与外界联系起来。

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过于简单化了人的形成和进化,抹杀了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选择性。我认为基因不过是维持人类生命存在和肉体构成的重要而且基本的物质,而真正操纵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应该是大脑这种有意识的有机体,它具有选择、判断、感知、记忆、想象等功能。外界环境的刺激给大脑造成印象,并作用于心灵,从而使人产生某种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经过不断的积累,从而形成经验,人天生就具有避苦求乐这种倾向,所以人们对于带给自己快乐的东西就去追逐,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直到该物质的缺乏或者竞争太过激烈,人们才尝试对其他物种的追求。

四。在《基因机器》一章中,作者提到基因必须完成诸如预测未来的任务。北极熊的基因可以安全地预测它们未出生的生存机器将有一个寒冷的环境。

我觉得这太荒谬了,他把基因比作一个计算机程序员,也就是把相应的程序编写到计算机之内,而这个计算机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肉体,基因当然不可能穷尽所有人类生存可能遇到的所有状况,只能把一些基本的生存规则编写到人体内。他举了一个北极熊有厚厚的绒毛的例子,认为基因预测到他们可能生存的环境,但是我们都知道,北极熊之所以有厚厚的绒毛,是因为环境决定的,北极地带,环境极其恶劣,气温寒冷,终年冰雪,并伴有大风,所以为了御寒,为了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至于冻僵、冻死,他们才长成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个样子,如果有一天北极不再寒冷,而是像赤道一样炎热,我想到时候的北极熊应该就只是有极少汗毛的熊了吧。所以决定一个物种长相的是生存环境,而不是它的基因。

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基因具有预测作用)讲来,人类的基因与动物和植物的基因并无异处,那么为什么当下看来,人类在许多方面是优于动植物的?甚至把部分动植物的生存逼向了绝地?

5.有些人相信,动物的联络信号原来是为了促进相互的利益而发展的,只是后来为坏分子所利用。这种想法毕竟是过于天真。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从一开始,所有动物的接触行为都有一定的欺诈成分,因为所有动物在相互交流时至少都会涉及一些利益冲突。

6.不对称现象似乎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就是我们

刚才提到的情况:个人的大小或作战装备可能不同;第二类是个人可能因胜利果实的数量而不同。比如说,衰老的雄性动物,由于其余生不会很长,如果受伤,它的损失较之来日方长的、精力充沛的年轻雄性动物可能要少。

这里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提出的第二个不对称现象的例子,这也是我之前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但我想探讨的是法律方面的类似情况。我知道,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别的,人的诞生就意味着他应该享受和其他人同样的权利,可是现实生活中,人往往是不平等的,姑且不论人的自然差异,而只从社会人谈起,人有地位、权利、贫富的差异,人也就有价值的差异,一个人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固然与他的能力大小和所处的环境有关,但假设这一切都是平等的,那么人的价值大小就只有他的寿命的长短有关了,一个人的寿命越长他为国家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越大,反之越小。

然后一个40岁的杀人犯,他杀死一个80岁的老人和他杀死一个20岁的年轻人,最后所获得的刑罚是一样的——死刑,这公平吗?当然从自然权利层面,这个杀人犯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判处死刑的,因为他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可是从社会权利层面来讲,衡量一个人是看一个人的价值大小还是别的什么呢?

6。基因可能有助于复制存在于其他个体中的自身。如果是这样,这种情况看起来倒象是个体的利他主义,但这样的利他主义是出于基因的自私性,他本身需要衡量和计算他的基因与它所需要帮助的其他个体之内的基因的亲子关系,如果他的牺牲可以换来其他复制基因的生存或者长寿,那么它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但我认为往往很多见义勇为或者助人为乐的事情,其当事人往往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他不会是处于救助者对他的可能回报才采取行动的,甚至他都不会考虑事件本身将会对他造成的损害或者牺牲。因此,如果一个人去救一个溺水的人,最后溺水的人被救了,而救人的人被淹死了,我们能说溺水的人的生存比救人的人的生存更有意义吗?所以显然我在这一点上并不赞同道金斯的说法。

我认为人们之间或者动物之间的互利,一方面是处于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天生就具有的同情心,当然,在此,我们不便把这种同情心的性质进行归类,说它到底是出于一种虚荣心还是善良的天性?

7号。利他收养策略不是一种进化稳定的策略。这种策略并不稳定,因为它比不上那种自私的策略。

这种自私的策略是比其他鸟多下蛋,然后拒绝孵化它们。但是这种自私的策略本身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使用的利他策略是不稳定的,所以它最终会消失。对海龟来说,唯一具有进化意义的稳定策略就是识别自己的卵,只孵化自己的卵,是识就是如此。

8个。在自然界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动物是群居的。人类就是其中的典型。

动物之所以想生活在一起,一定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而付出的代价却更少。鬣狗成群猎食时能够捕捉到比它们单独活动时大得多的野兽,尽管捉到野兽后要分食。这也就是说群居固然会产生矛盾和摩擦,这也正是法律、规则和正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p280

9.一只正常动物的躯体之所以受到操纵就是为了要生育后代以及抚养拥有同样基因的其他个体,以保证其基因得以生存下去。据此说来,a的子女的基因与a的兄弟姐妹的基因是同样的,如果单纯从保证其相同基因的生存来讲,那为什么a对待自己子女和对待自己兄弟姐妹的态度和方式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虽然中国有古话叫:长兄如父。但能真正做到如父的恐怕也只是少数。

p290

10.不同物种成员之间的互利关系叫做共生现象。不同物种的成员往往能相互提供许多帮助,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各自不同的"技能"为合作关系作出贡献。

我想作者的这一点大概指的是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是主宰者,只有少数的环境保护者、动物爱护者和生态伦理学家才把动物视为与人类平等的存在物,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是共生的。而其他大多数人都把动物当做任宰杀或者玩赏或者发财的工具,根本谈不上共生。

p306

11.如果各方从联系关系中获得的东西比付出的东西多,这种互利的联系关系是能够进化的。不管我们说的是同一群鬣狗中的个体,或者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如蚂蚁和蚜虫,或者是蜜蜂和花朵,这一原则都普遍适用。

事实上,要把确实是双向的互利关系和纯粹是单方面的利用区别开来可能是困难的。p308

12.基因没有预见能力。对于相互帮助行为,或"相互利他行为"中,做好事与报答之间相隔一段时间这种现

象,自私基因的理论能够解释吗?p309即延迟的相

互利他行为在其个体能够相互识别并记忆的物种中

是可以进化的。我们至少已经具备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顾我们的长期自私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自私利益。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

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必要时,我们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输到我

们脑子里的自私觅母。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作者的这种推测非常大胆,他认为人类的力量可以强大到足够去对抗基因的自私性,但我觉得只要基因的生存目的不变,那么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自私性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但是偶然的无私利他还是会存在的。

13.文化的传播与基因的遗传不同:寿命、生殖力、精确的复制力。

文化易受突变以及相互混合的影响。基因一旦为其生存机器提供了能够进行快速模仿活动的头脑,觅母就会自动地接管过来。因此现在我们很难说是人影响文化呢还是文化影响呢?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 篇14

选择读《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起初是被书名所吸引,然而真正读到它,才恍然大悟,相信大多数人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都和我存在同样的误解,那就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个体自私”混为一谈。

我们都很熟悉的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认为“物竞”指的是物种之间的竞争,“适者”指的是适合的物种或个体。

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认为竞争不一定是物种,而是个体或基因;生存不一定是个体或物种的生存,而是基因的延续。本书最基本的观念就是把基因视为自然选择的基础单位,以基因进化的视角,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行为现象。

“自私”在这本书里只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方便说明而已。基因的“自私”性质,是指他有自发增加自己数量的趋势,就和物体在高处总有下落的趋势、高温物体自发向低温物体传热的性质一样,是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

基因和进化论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大体上自洽的体系,可以诠释生命的来龙去脉,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给“为什么各种生物会像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证据充分的答案,当然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进化的冰冷和无情。

用“自私的基因”理解人生

小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又觉得自己至少掌握着自己的人生,再长大……至少身体是自己的吧,而读了这本书,原来人也不过是基因的载体罢了。“基因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我们的身心;保存它们是我们存在的最终原因。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我们是它们的生存机器。”人类作为基因进化的工具和载体,正常使用寿命也就80年。那么努力的活过,最后多半也是个体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想起来,心里不免有些许悲凉。

不过明白这点,很多事情也就豁然开朗了。比如“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因为从基因进化的最优策略来看,完成繁殖后人的使命后,就是早点死亡,以免妨碍下一代基因的进化。

在汶川大**发生后,一些新闻报道中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母亲,她们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不顾自身安危,用自己的身体护卫住她们的孩子。那时,我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我觉得这些母亲真的很了不起,我感到母爱的光荣。直到自己做了母亲,当在产房里医生把他抱到我身边,说 “跟妈妈亲亲”的时候,看到这个来自我身体的鲜活生命,我的眼泪顿时决堤,好像顿时明白了什么是母性,从此这个小生命便牢牢拴住我的心。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老公看着独自玩耍中的孩子,突然问我:“你会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么?

”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老公会这么问,我想他心里也一定早有了和我一样的答案。

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是人类本能的反映。这种现象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即使在个体层面上的利他行为,也是符合以“每个基因在尽力使自己变多”为基础的演绎,也可以理解为基因增加自己数量的手段。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快,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为了工作,不得不请老人照看孩子,“隔代教育”问题在现代社会普片存在,而两代人教育理念的不同,也是导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爷爷奶奶会特别宠溺自己的孙子,也就是“隔代亲”现象。为什么奶奶爷爷那么疼孙子?

读完这本书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孙子体内的基因是他们基因延续的希望和未来,所以应该在孙子身上多投资,以便得到基因的不断进化。明白了这些,也就没有必要计较“隔代教育”的弊端。

所以,就像我们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由自私的基因控制的。其实不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在我们的人类生活中,还有另一种非基因复制,即我们的文化。人类比其它生物优越,因为我们拥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文化基因。

在整个文化进化过程中,核心复制者是什么?在道金斯看来,所谓的基因是一条可以完全复制自身的遗传信息。 它可以长或短。同样在文化中,也有这样一种文化基因,我们称之为模因。

比方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头四个音节“噔噔噔噔”,这四个音符我们总是在百年以来各种各样的场合,电台、广播、电视、电影,听到它不断地响起,它流行开来,它大量地繁殖,它复制自己,而且它相当的稳固长寿。它就跟基因一样,它是一段文化基因,是一段meme。

这种文化基因(meme)弥漫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它跟我们大脑的关系就像基因跟我们身体的关系一样,它借着我们的大脑来散布。当我们听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念,这个文化基因(meme),就种到我们的脑海里,不仅如此,它还会繁殖,因为我们还会告诉别的人,它就复制自己,并传播出去。

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说,他不想宣扬道德观念,也不想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自私。所谓自私,是指有机体上的基因,是有机体本性的表现,它与道德无关,与善无关,与恶无关,不能说是好是坏。对我们来说,我们的行为不完全受制于基因,也受制于道德。

人是有文化基因(meme)的动物,我们可以摆脱基因加注在我们身上的限制,这种想法也许能给人类带来少许安慰吧。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合集十四篇】相关推荐
静读后感十四篇

我整理了以下信息:“静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不禁内心有所触动。我们对于这些感觉的记录,就叫做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建议你保存下来!...

钟声读后感精选十四篇

经过精心搜索编辑为您找到了一些关于“钟声读后感”的资料,这将使你更加成功。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大多数人可以将这些细细品味作品后的感悟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