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读后感汇总十篇

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4

读后感汇总十篇。

我会全力以赴制作一份让您满意的“读后感”,在阅读作品结束后,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读后感可以记录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请阅读下方文章以获取更多有关该主题的信息!

读后感 篇1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会在书中举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让学生写小论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教授的这些基本原理简单而又生动,很容易被人理解。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为此书的蓝本。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在作者讲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作者讲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举出了一个“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诉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书中生动鲜明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改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牛奶可乐经济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能量。因此,如果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我们也会从中收益很多哒。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一百多个事例,教会了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体验到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读后感 篇2

最开始的交流,是在一夜接一夜的思想工作中进行的。苦大仇深、非常穷的人,成了最明确的团结对象。这是“压迫最深的人”,是“基本群众”——当然,这是工作队成员事后回忆的措辞。

几十年后,农民刘福德则用了另一种表述:“有些人品质不好,正因为他有这个特点,他能帮着把这个运动掀起来,有那么点积极作用吧。”说这话时,刘德福穿着一身整齐的蓝色劳动布衣服。面对镜头,他脸上不时露出生活馈赠的略带油滑的笑容。

这些吃不上、穿不上,外面有饥荒甚至要饭的人,被乡村们称为“穷头儿”们。一个后来在某市党办工作的工作队员,则选用更直白的语气坦陈:最先靠近工作队、积极参加运动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人多。

“工作队来了,油头滑脑地给你汇报很多工作,把他当成积极分子,这种情况也有。”事隔多年,于洋说起这个来还有些懊恼。对这样的人,他引用了当地流行的称呼:“二流子”。

对象选定以后,宣讲开始了。电影《暴风骤雨》里,这个场面是饶有意味的:周立波对着一群表情略显迷惘的听众宣布:今天在座的,都是受苦的穷哥们,伪满苦害咱们14年,大粮户压迫咱们好多辈子。“如今是咱们穷人的天下了。”

鉴于也是一门需要后天启发的技巧,宣讲会之后又出现了训练班,内容也延续了贴近群众的宗旨。周立波学着用东北话跟大家算账,教大家明白“地主怎么剥削人”。

“农民的觉悟很快就发动起来了。”说到这里,当年的工作队队员有些兴奋。

不过,最能激起阶级仇恨的是诉苦。这是一名昔日农会干部对着摄像机总结的经验。因此,当外号“赵光腚子”的农民赵玉林站出来,要“主动说说心里话”时,局面似乎即将打开。用于洋的话说,敢和地主阶级来斗争,来清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老辈人都还记得赵玉林。在北庙扛大活,“老棉裤都坏了,大伙跟他闹笑话”。他声泪俱下的诉苦也被拍摄进电影《暴风骤雨》里。工作队员的评价是:诉苦诉得不错。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一个接一个的诉苦者,越来越激动的表情和动作。最后这些原本就存在、或是被牵引出的苦难汇成一句话。电影《暴风骤雨》里,一个声音喊道:乡亲们,要报仇的跟我走。

事后看来,当地人面对这种突然到来的风潮,情绪复杂得很。当高凤桐戴着黑框的老花镜回忆时,他记得,工作队员找了他好几次,听他唠嗑。“那就照实说呗,咱也不会编啥,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这个笑容憨厚的白发老头沉吟了会儿,补充道:“咱也不知道后来能枪毙那么多人啊。”

“早知道枪毙这么些人的话,咱也撒点谎,大罪化小罪。”说完这句话,他陷入暂时的沉默。

而电影里,工作队员找到“郭孩子”时,他这样回答:“那就把韩老六抓起来,崩了他。”

读后感 篇3

假期翻开了早已买下的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引力的心灵》一书,早就想静心研读一下,一直没有合适的时间,终于可以静静地坐下来不受任何纷扰的和教育家思想家“面对面”了,真好!

说到蒙台梭利人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了,因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已经席卷了我国城乡的教育领域,早在读师范的时候就已经听老师讲到了蒙台梭利,只是那时对她没有做深度的研究,蒙氏教育好像也没有这么热门,时隔十几年后,我已经是从教十几年的“老”教师了,也已经身为人母,在与孩子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以后,再重新走近蒙台梭利,不得不被她超前的教育眼光和细腻的教育情怀所感动。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她是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发现孩子》《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守册》《童年的秘密》《有吸引力的心灵》等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和培训机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遍及110个国家,特别是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为什么蒙台梭利让人如此热捧?她究竟有何高人之处,打开那散发着墨香的书本,我走了进去,乍看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细细品读,发现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的确对我们这些做家长和老师的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有吸引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博士的封笔之作,是集她思想和方法大成之作。在本书中,我们处处能见到她那至今仍显得超前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如,教育并非“老师做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汲取经验而得来的;教育不应该再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他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等等。

整本书从如何培养孩子能力和习惯说起,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孩子的心灵世界,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的分析和做法,不知不觉中把我带进了儿童的心灵世界,我的呼吸仿佛已经和孩子同步了,每一个观点都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就从《纪律性和老师》这一章来说说吧!很多教师总是为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大伤脑筋,看来纪律性不但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国教育工作者一个共同的话题,蒙台梭利没有交给我们怎么去培养学生纪律的养成,而是举例从了解孩子心理开始曲线完成纪律性的养成。作者提到:我们永远都应该记住,内心深处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先天具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儿童能够注意力集中于对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时,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纪律性。老师的工作就是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向完美之路,教授他们方法、帮助他们排除障碍等,因为老师也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书中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是帮他们找到感兴趣的东西和内心需求,帮他们建立对自己工作和学习的足够信心,这时再让他们去完成这些东西时就不必在为如何控制他们的自由散漫而费心了。

这篇文章给我今后的工作和培养孩子的纪律性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更远”!

读后感 篇4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里,我最熟悉的是张爱玲,看她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而萧红也只是大概知道一点,还是在看关于其它文学知识时所涉及到的一点,并没有特别地关注过她,她的作品我也只看了《呼兰河传》,还是别人推荐的,说句实话,我看了一遍并没有完全看懂,然后就没有再看过了,也许我心里觉得我对萧红并不了解,所以才没看懂《呼兰河传》。现在我手里有了《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这本关于萧红的传记书籍,看完后我觉得自己现在再去重读一遍《呼兰河传》,也许就能够读懂那本书了。《呼兰河传》我会去再读一遍的,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萧红这个女人,对,我说的是从女人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萧红。

《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从在呼兰小镇出生到死于香港的整个人生过程。全书共分八大章,分别述说了萧红在呼兰生活的童年历程,在哈尔滨、北平等地的求学过程,在与家庭决裂过程中与人生中的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得到了鲁迅的帮助和指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生的渴望和不甘的心情,全都浓缩在了《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这本书里。

看完《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整本书,说句不好听的,我心里只涌上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真的叹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女人自己首先不自尊、自强、自立,只想依靠别人,甚至依赖男人而生活,这样又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呢?她有坦率的个性是不错,但经过那么多的人生挫折还不懂人情世故,只依着自己的性子任性而为,总希望别人来帮助她,这样的人说好听的是个率真的人,说不好听的是个不成熟、不懂事的人,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别人没有这个义务必须帮助你,所以要被人看得起、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尊敬甚至爱,就必须做个自强、自信、自立的人,作为女人则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读后感 篇5

中秋、国庆八天长假,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读书则是其中之一。在烦杂的社区工作之余,利用假期,静心读书,获益匪浅。我所读的《正能量》就是其一。

正能量是赋予在人身上的神奇力量,它并不神秘,且可以由自己掌控。使用正能量并获得成功的人不计其数,比如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乔布斯等等。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凡人,我们在观察这个世界的同时,却常常忘记了自己的能量。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被正能量支配着。

而顺应自然规律,才是最爱惜生命的做法。每一个人都具有能量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耗能过程,如果不人为地加以调控,人的能量场就只会减弱而不会增强。所以,我们要被正能量支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代表光明与向上和一切美好的力量。你的存在会让人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意思的事情。

态度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充满信心、希望与信念,这样的人就像是一个正能量磁场,可以补充或改造四周较弱的负能量磁场。就好比是划着的火柴才能点燃蜡烛,同样只有充满正能量的人才会把自己的好情绪传染给别人,激发对方的快乐。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能量,它是我们身上无形的精神符号,它不需要说话,也不需要特地说明,却掌管着你与人交往的第一扇大门。也就是说,你拥有怎样的能量,就有怎样的命运。当你感觉很好时,你生命磁场的力量会创造出一面盾牌,没有任何负面能量可以穿透。所以,我们要了解自身的能量,并且学会引导这股能量。

小社区、大社会,我们工作的场所——社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如果我们每个社工能够潜心于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不仅为政府下移职能、规范行为、政策到位提供保障,也能够为加快和谐社区建设进程,破解和谐社区建设难题,进而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尽管,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不好做,工作琐碎、辛苦,得不到一些居民的理解。而有的居民还会觉得社区服务不及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要解决双方之间的认识差异,关键是作为社工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俯下身子,以自身的正能量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自己在大家心里的位置才会越来越重要。这就是“有为换有位”的道理,也是我十年社工生涯的切身体会。与此同时,社区工作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社工尤其需要增强人脉能量。而能增强人脉能量的品质是:信赖和感情、礼貌、信用、了解、真诚、仁慈、助人等等。在社区工作中,人际能量需要爱心的浇灌,需要精心的梳理,需要细心的呵护,需要耐心的打理。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是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诗人艾青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每一个渺小的人,都是宇宙中的微尘。但我们这每一粒微尘,与生俱来都有自身的能量场,只不过强弱不同,内容各异。所以,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能量所在的过程,而成功,就是充分挖掘自身能量的结果。

诚如《正能量》书中所述:生命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财富的多少、名声的大小,还在于心灵的愉悦程度。做自己喜欢或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心灵会非常平和舒畅,因为那是心灵之所系、能量之所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必须让自己静下来,以寻求内心的正能量。让我们以这样的心境积极地投身于社区工作,并且将为民服务的平凡事做到细致、精致、极致,在社区工作生命旅途中感受别样的风景和人生!

读后感 篇6

书名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就存储成本来说,同样大小,同样容量的圆柱形容器要比方形容器更浪费空间,不过可乐一般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放在冰柜里。冰柜的成本比货架可贵多了,耗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牛奶是方形容器节约冰柜的成本,有效的减小了空间,提升了牛奶的收益。

第一部分:

解释一个基本原理―成本效益原则,这是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小孩都知道的行动后的收益不低于成本,才会去做。这时候我们再引出一个获取成本信息的原则,事实上绝大部分场景下,用户是不会知道商家真正的成本是多少,比如我买手机的时候,是不知道手机的具体成本,甚至商家自己都不知道,这时候商家就会利用信息不确定来做决策。是不是那种饥饿营销的手机推广,999元购买手机就如此,我们买家是不知道这手机是不是真的值999元,我们只会被他打上的“便宜价格”迷惑。

最能提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手段的肯定就是广告,为啥黄金时期的广告费用能高达上千万,从最直接的成本收益上来说,商家是能收回成本才会去接广告单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都会有小字提示,以实际结果为准,这就表示广告的效果会与实际效果有出入。

这里我们轻松下,看几个作者举的例子。女士穿高跟鞋会有很多不方便,但另一方面会迫使女士抬头挺胸,屁股后翘,吸引异性的目光,这时候让女性美的成本高于了不舒适的成本,就能让女性愿意选择穿高跟鞋。冰球比赛选手,不带头盔打比赛能更有效的听到临场指挥,但是受伤的几率也上升了,这时候受伤的成本大于了临场发挥的成本,所以大家一致约定都带头盔比赛。还有就是目前很多高科技能实现人们科幻的需求,比如无人驾驶,无线充电,但都由于民用成本大于用户购买意愿,所以厂家没有将技术带来商用。

第二部分:

供求关系原理―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当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商品就量产,价格就下降,这里还会影响到劳动市场。

这里再用例子来说明:例子都是美国的,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消费的主体,如果用户喝水一定降低了对酒的需求,而用户吃花生米则会加大对酒的消费,所以即使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花生米有了对酒的促销,所以他是免费的。还有著名歌手的专辑往往在网上商城卖的都很便宜,但是没有名气的乐队的专辑往往都会高于这些歌手,那也是因为著名歌手的专辑好卖,导致最后存货很多,但是对于不出名的歌手,商家只能按标准来卖。

再看些小的例子:女模特收入比男模特高,因为女人买衣服是男人的2倍。上个世纪CEO的平均薪水是普通人的42倍,现在却成了500倍,是因为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更大,对顶级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餐厅服务选择小费,降低菜的成本是让服务员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这些都是供需关系在搞鬼。

总结:

本书实际上就讲了2个原则:成本和供需,我自己觉得对我们中国人好像已经耳濡目染了,确实他本身就是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入门读物,里面的例子还是会跟你一些启发。

读后感 篇7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熊培云把写作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一点一点地努力。“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理性又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他写作的宁静、豁达、乐观宽容和朴素。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的言说,在做思维的训练和思维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而顽强的人生态度。他特别关注生活。他相信生活能使人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什么时候升起,但你可以决定你什么时候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宽容精神、乐观态度和人文关怀,是我们需要吸收的时代和生活中难得的养分。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后感 篇8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个疑问,牛奶含钙的,可乐碳酸饮料,牛奶和可乐一起喝是不对的。为什么要取一个矛盾的题目呢?

一打开书就解决了我的疑问。这本书同样也是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向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碳酸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效益。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原因吧。

文中大多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生活中是这样子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对生活多了一点好奇心。

但由于是“外文中翻”,且书中案例皆是外国的例子,有些案例具有典型的国家地域特征,不容易代入。同时这本书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当我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忘记开头他讲过的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类的书的缺点吧,它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它在于向大众推广经济学的奥秘。

以前看过一段话“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经济学高深莫测,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俯瞰人世。为此虽然我一直想学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总是被它高深莫测的大门所阻挡住,并没有付之于行动。但看过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无不是经济学。

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对应起来,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纵观全书,如果让我想选出一个词两个字来形容概括它的话,那我想就是成本。成本,可以指机会成本可以指时间成本。就像是火车票,学生票虽然便宜,但是必须得去人工窗口取票并且上车后还要检查学生证。而消耗的时间成本抵消了和普通票的差价。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是算计啊。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买家没有卖家精”。

我的另一个重要感受是要有问题与生活现实结合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有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虽然很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去感受,可以去经历,可以与我们的所学相联系。我们的专业,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让你我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读后感 篇9

主要内容:

1.人有没有灵魂

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你觉得有吗?想想先……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个是二元论,一个是物理主义。二元论,顾名思义,有两个,就是灵魂和肉体都存在。物理主义,顾名思义,只有肉体,没有灵魂。怎么进行证明呢?基本原则:“证有不证无”。

证有不证无,顾名思义,只能证明存在的东西,不能证明不存在的东西。比如你说存不存在外星人,只要发现一个外星人,就证明他存在,要证明他不存在,那就要走遍宇宙所有的星球去证明,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能不能证明灵魂存在呢

方法:最佳解释推论。对于某种现象,有几种理论都能解释,其中有一个最佳解释,是最合理的,那我们就相信这个解释。如果和灵魂相关的现象,能够使用灵魂是存在的这个观点进行最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就相信灵魂是存在的。和灵魂相关的现象包括日常活动、情绪体验和自由意志,但是灵魂存在并不是最佳解释,所以我们判断,灵魂是不存在的',除非出现新的证据。

2.什么是死亡

我是谁?这个人生哲学问题搞清楚,你就搞清楚死亡是什么了。

我是谁呢?根源是我为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两种观点:肉体论、人格论。

肉体论,顾名思义,你的肉体让你独一无二。

人格论,顾名思义,你的人格,就是你的思想、情感、记忆、目标等等,让你与众不同。

这两种观点,哲学界还在争论,不论哪种,死亡都意味着终结,就是一切不存在的状态。

3.理解死亡

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有一个“死亡剥夺理论”,就是说,死亡不止剥夺你的生命,还会剥夺你生命中的快乐和成就。

这里有一个重点,快乐和成就,这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且是终极意义。这个时候先停顿下,想下自己,是不是在追求快乐和成就。

这里有个问题,追求快乐和追求成就,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玩游戏,我会很快乐,不玩游戏去学习,我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不过也可能会失败,百家笔记网m.是不是这个道理?按照这个逻辑,生命的终极奥义就是,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全力以赴、竭尽全力,都可以在过程中获得快乐。

换个角度,人生不止快乐和成就,也有悲伤和失败,所以,死亡终结的不止快乐和成就,也有悲伤和失败。

一个人如果悲伤和失败大于快乐和成就,那他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是可以理解的。

4.面对死亡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我们终将死亡。

其次,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完全是个奇迹。宇宙中有无数的粒子,其中有一部粒子刚好在地球上,其中又有一部分粒子刚好聚合到了一起,构成了我们,聚合在一起的这几十年里,我们有了独一无二的思想,我们能够相爱、品尝美食、欣赏风景、进行创造,这一切完全是上天的恩赐。面对这个奇迹,我们唯有心怀感激。

最后,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就是欣然接受,努力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也就是快乐和成就。

作者给出的意见,既要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又要适当做一些容易得到快乐的小事,如果你成功了,你的人生会更有意义,如果你失败了,还是能够从一些小事中感受到快乐。

读后感 篇10

对书籍,我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读自己喜欢的书刊,心便获得了一种无边的宁静与满足,甚至看到“读书”二字,心中就会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冲动,异样的兴奋,温情竟也会在心头悄然弥散开来。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看有关读书的文章。培根、林语堂、梁实秋、毕淑敏等古今中外众多名家关于读书的文章一向是我的最爱,因为在那一篇篇隽永深刻、意蕴深邃的文字里,学者专家们会热心地争相给你传授读书治学的经验,引领你轻松登临读书的曼妙境界,在你面前洞开一扇扇智慧之门。“一个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室、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定是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一句话,道出了真读书的要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无须前往拜谒,大师林语堂便直接告知你该如何有选择地读书,也许这就解决了你许久以来萦绕心头的困惑。而每期《中国教师报》“阅读”版中那一篇篇关于读书、新书推荐的文章,则成了每周我心中最温馨的期待。每每,我总是先将其他版的文章看完,然后才将“阅读”版拿过来,轻轻地摊开,小心地抹平,慢慢咀嚼,细细品悟,尽情体味。

喜欢阅读,大约是因为书中总能找到令人惊喜的发现:思想、智慧和凝炼;总能产生令人难以释怀的体验:激情、酣畅和快乐。那些充满灵性的美文佳作、连珠妙语总能给你以余香满口之感,让你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到:“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概言人之才情均须臻于一种渴望,一种孜求,方可达成境界。诚哉此言!视在家中待客忙碌为畏途的我更是将梁实秋先生《请客》中的一句话奉为圭臬,顶礼膜拜:“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寥寥数语,精辟之至,虽具时代局限,却是见常人之所见,言常人之所未言,真真乃至理名言!应该说,“书中自有‘言’如玉”!

读到一篇好文章,读至最精彩处,我总是喜欢先闭闭目,定定神,静穆几分钟,理理思绪,然后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将一颗最专注虔敬的心沉浸其中,任其濡化,专心致志地享受这份特别的精神滋养。若是夜阑人静,独自一人,端坐一室,浸润于书香之中,再有香茗一杯为伴,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世上最幸福的人舍我其谁!有书为伴,人生何憾!生而为人,夫复何求?

爱读书也有烦恼的时候。有时得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就渴望能手不释卷,一气呵成。如若不能,则做什么事都觉恍恍惚惚,神不守舍,以至于寝食难安,坐卧不宁。一旦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便一头扎进去,读得昏天黑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往往夜幕初降,不经意间却已是晨曦渐现,天色微明。其实,这种沉迷,多半只是为了“且听下回分解”那份难以抵挡的诱惑。此种行为,先生称之为“暴食暴饮”、颠倒“黑”“白”,这是文雅的表达。有时,他则干脆直接下结论:“发作!”而我,则自然反驳得有理有据,振振有词: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话虽说得堂堂皇皇,其实,我在心底里倒是从不敢奢望成为什么“真正的人”,毕竟所读皆闲书,且读过的书少得可怜,以至于时常担心有人冷不丁问及“××书读过没?”这类话。只是,心中的恋书情节却有增无减,因为读书使我敞亮了视界,开阔了心胸,积淀了情感,提升了内涵,丰满了自信,充实了人生!我爱读书,虽说未达“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之至高境界,但阅读于我,却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追寻心中渴望的那份投契和融合、惬意和满足,体味沉醉其中、忘乎所以的那一份虔诚和幸福。我常想,如若没有书,这世界,这人生,该会是怎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枯燥和乏味!

【读后感汇总十篇】相关推荐
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汇总十篇)

当我刚拿到《我来自孤独星球》这本书便爱不释手,可以说伍美珍姐姐的作品真是幽默夸张,校园味十足啊!故事中的主角“班花”江冰蟾因为成绩好,又有点清高,遭遇了班里以凌扬波为首的几个女生的故意与排斥,为此她内心非常困惑。她母亲的突然事故使她看到了社会复杂而冷酷的一面。小表妹方乐天,活泼开朗,喜欢交朋友。...

苍狼读后感(收藏十篇)

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领军人物,读过作品后,我心中感慨万千。 阅读是一种有益于开阔视野的行为。小编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大家准备了今天的“苍狼读后感”,将本文保存可供日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