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6

西安事变观后感。

立刻开始阅读下面的内容了解更多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的信息,请浏览本文所述的相关链接和资源。在看电影时我们会被精彩的情节所打动,每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之后就会有一些感受和心得。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对作品进行一个总结,写观后感需要对作品进行评价这能够锻炼我们的评价能力。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

最初的喜欢是因他的名字——学良,汉卿,爱国壮士味十足,却又带了一点优雅的精致。

那种喜欢是遥远而空洞的,虽然当年也曾惊叹于历史书上他如少帅这称号一般的气质,但也丝毫没有兴致去进一步了解什么,从这点来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里只是偶尔出于好奇点了PPlive上的《西安事变》,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胡军的剧目,并觉得这个人的长相,稍稍有点辱没了他。然而,那偶尔的一个点击,却一发不可收。以至于那时我便想,必须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男人,纪念这样一种率直的,秀气的,赤诚的,高傲的光华。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觉得用淳朴率性的《诗经》来形容同样的他最为适宜。

东北人,率性俊朗,浑然天成。却拥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肤,当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气,皮肤好得像个瓷娃娃。

电视剧中宋美龄一度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真实度虽不可考,当年宋美龄把少帅介绍进上海上流交际圈,时常相伴却是不假。

谣传更有甚者,据说墨索里尼的女儿对其一见钟情。而赵四风流朱五狂,可是是从侧面印证其威仪之表罢了。

甚至到蒋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隐退多年已然高龄的少帅出现于灵堂,在场的新人旧识仍要赞叹“汉公风度”。

但再胜的外表,也可是是绿叶而已。少帅被嵌入历史册页,主要是两件事——东北易帜、西安事变。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风流旧史,便如同一个重大日子的好天气,叫一切鲜明生动起来。但那日子却无法改变,正如其赤诚率性无法改变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最爱的镜头是第6集,宋子文问他,对当年东北易帜可曾后悔。他说怎样可能。当年土肥原转达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当皇帝。他拥有东北三省的土地,三千万人民,全国最强的兵工产业,还有自我的边业银行,若他当皇帝,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却让土肥原带回去两句话:“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与裕仁是同庚;二、我张学良,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一旁的赵四静默地看着他,眼里却是说不出的崇敬。那时我突然理解了赵四的心境。

我之前是无法理解赵四的。名门闺秀,花容月貌,却不惜与父决裂,与少帅私奔,得到的也可是是个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据说还曾有誓言——汉卿不爱听的她绝对不说,汉卿不喜欢的她绝对不做。之前想不通,当一个女人付出所有的时候,不是已经失却了自我么那时却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怀有同样的崇高,却因种.种而无法到达那般成就,那么应对如此威仪赤诚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牺牲呢,“你的梦想,正是我的梦想”而已。赵四对他,应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张学良,我以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转也”的是两件——国家、兄长。每一件皆可惊天动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张学良偏遇上了两件,并是互相矛盾的两件,也难免会成就一段比小说还精彩的篇章。

虽然台湾和国外也有不少人对西安事变对历史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但不论手段方法,少帅对国家,对抗日之赤诚是毋庸置疑。

据说最初他想当济世良医,坚决不愿从军。张作霖却给他一把刀说,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一把刀却能够杀很多人。

他率军入关与军阀大战时,曾在即将得胜时主动撤军,因为他不愿炸掉黄河大桥。当时他写信给对方首领说,中国造一座大桥不容易,他舍不得炸毁。如若真要分胜负来个你死我活,他提议一对一决斗,免得死伤无辜。——之后国民党高层元老读到那封信也无不佩服其文采胆色。

他崇敬蒋介石,期望他成为专制的领袖,以为如此才可救中国。于是他东北易帜,率东北军入关结束了中原大战,其威其势,莫说其他军阀,蒋介石也是忌惮的。但他一心拥蒋,即便蒋先生在他失去故土之后让他去穷乡僻壤打红军,即便蒋先生在他两个师全灭之后不补充兵源不安抚其将士而是直接撤销了两师番号,即便他让戴笠经常走动时时监视。

张学良的回忆录里也说,他始终都没有想过要背叛蒋介石。他从南京到西安,三番五次地进谏抗日,不住地苦口婆心地劝说,据当时知情人回忆,到最终张学良是跪着哭着求蒋先生让他去抗日。堂堂少帅,竟为这两件事哭泣下跪,也算惊天地泣鬼神了。可惜电视剧没有那个情节,许是害怕损害胡军的血性形象。

那么照此发展,若其后没有西安事变,反而不像是少帅的作风。而事变之后他单身赴南京请罪,也在情理之中。

他送给蒋介石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便是把他一生矛盾地坚持的两件事,都写尽了。

只是他暮年之时对记者说的那句“我的人生到36岁就结束了”让人不免叹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英雄与美人,便能成就一段风流传奇。何况是受争议的英雄,何况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何况是扑朔迷离的纠缠。

张学良的最爱至今仍是迷,因他说过他最爱并非赵四,而在美国。但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六十岁的大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身就是一个童话般美丽的传奇。

终其一生,或许最打动我的,是他的“情重”。对国,对家,对人,率性而情重。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2

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濒临种族危机的一个转折点,正因当年日寇侵犯我国领土,但我国当时中处于国共内战时期,战火激烈,日军趁着中国内战时期,对我国东北领土进行了强占。就在这段时期,拥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的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十分不满蒋介石所推行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十分不慢,他们就撇开了成见,在中国___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毅然对蒋介石进行了“兵谏”……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知道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保护自己的民族,保护自己的国家的尊严。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

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后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己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但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__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因此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3

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景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研究背信弃义,仅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经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应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进取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经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4

西安事变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和平解决,成为中国由内战转向准备抗战的时局转换的枢纽。而贯穿西安事变的主线之一便非张学良莫属,其间每个举措,无不折射出当时张学良渴求全国一致对外抗日的心路历程。我试图梳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对日、对蒋、对共的一系列举动,以及影响他决策的各种因素,来探索这位可以说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实质。

在1928年前,张学良和蒋介石还处于敌对状态:蒋介石是国民党新军阀的代表,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支持下,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当时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一度扩展到江浙一带。父亲张作霖、儿子张间琪的相继遇害,使张学良对日本深恶痛疾,再加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极欲在东北扩张自己的权益,甚至要把满蒙从中国分离成为像朝鲜一样的附属国。背负着家仇国难的张学良十分清楚,只有联合南京国民政府,举国同心,才有可能击败疯狂而野心勃勃的日军。在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正式宣布易帜,在东北各地降下了五色旗,挂上了象征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张和他的东北军归服于南京国民政府,使中国南北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5

央视八频道的《西安事变》电视剧看完了。剧中尽量真实地重现了曾经影响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事件,也力图能更加细腻的刻画出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张学良。

张学良和杨虎城出于爱国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决然发动了对蒋介石进行武力扣押实施兵谏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帮助下,迫使蒋介石终于停止了内战,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国序幕。

然而张杨两位将军的命运去因此事件的发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转折,张学良事后被蒋介石软禁达55年之久,而杨虎城则被暗杀。剧情最后是张学良置杨虎城等将领的极力劝阻于不顾,执意亲自护送蒋回南京。蒋回府后,私宴张学良,宋氏兄妹作陪,饭中,蒋极为大度的许诺张学良很快就可以回去领兵去收复东北,同时故作轻淡的让张学良写份本次事件扣押领袖的请罪书,张学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顾,不假思索,慨然挥笔。待送走张学良后,蒋立即摸起电话,命令军事审判委员会马上开庭审判张学良。就此,张学良开始了被软禁55年的漫长囚徒生活,所有的领兵收复东北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

其中剧中饶有兴味的是,当对张学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质问蒋介石为何不守信诺时,蒋说的话很有意思:我不是没劝他不要来南京,可他非要来,我有什么办法?又说:南京政府不是我一个人的政府,连我都因管教不严而想引咎辞职,只不过他们不允许而已。言下之意,张学良是活该自投罗网。这幕场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谋的蒋介石的阴险,但更嘲弄性的讽刺了张学良政治上的幼稚和无知。

的确,抛开了正义和自己的实力去妄谈忠义,以书生意气和侠客精神想感动蒋介石,无疑于以肉饲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悲剧,其又怪谁?在剧中,就张学良最终的命运而言,真有虎头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叹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来劝说张学良的一句话:政治是无情的。倒是可以警醒人们悲剧之所在。

当然,评论只是对于电视剧中,至于历史原貌究底如何,张将军为什么会最后选取那样的结局,就不得而知了。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6

在张学良坚持要送蒋介石回南京时,周恩来对张学良说过两句话: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二是:

“政治是无情的”这两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传奇的年轻将军,为了所谓的情义而断送了后半生的前途,不过,这使我想起了断臂维纳斯,后人怎么也不知道如何将她的残肢接上才完美。《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他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应该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么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么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定地位呢?

可以说这是一次很明智的决策。

张学良是个有争议人物,但对于“西安事变”这件事我还是挺佩服的。他本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是一味听从蒋介石的指令。虽然他最终把蒋介石送回南京,但他基本上是被软禁了一辈子。

但他一直坚持凭良心做事。纵观张学良的一生,是非功过不一而足。但是却是他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他是一个勇汉,也是一个莽夫;却也是个难得的在乱世中还能保持真性情的人。

往事已成云烟,是非功过转头便成了空。西安事变改变了历史,使中国繁荣起来。西安事变是颇具历史意义的。

和平解决导致国共二次合作,中国实现了从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变。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自己对中国近代的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没有当时国共两党采取的措施,也许我们的舒适生活会长期推迟。重温历史,我们才能更好的向美好生活迸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伟大复兴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发展自己,是中国越来越富强。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7

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情怀从未平息过。爱国学生、抗战将领以及无数奋勇抗争的战士,为祖国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护之歌。中国的历史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磨砺出厚重,并永远纪念着为抗战付出的人们。4月27日,红色电影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沐浴风雨的年代,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变》。它带着老电影独有的风格,激昂地诉说着那段历史。没有华丽的色彩装扮,也没有精致的画面效果,整部影片变换着蓝白棕的主色调,却与那段历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变是我们都熟知的事件。影片中的演员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护祖国的歌。西安事变之前,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战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当时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军政首脑,实力强大,而...力量弱小。所以,“逼蒋抗日”迫在眉睫。然后蒋介石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强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战的梦想越来越远。出于伟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周总理的钦佩,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并软禁了蒋介石。整个过程充满波折和风险,但张、杨两位将领无怨无悔。

影片很长,所以在时间允许范围内并没有放完。但学过历史的我们都明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内战大体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这次事件对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国内战争走向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我个人对张、杨两位将领很是钦佩。他们在民族最紧急的时刻认清了现状,冲破党派的阻碍,不顾个人安危地发动了事变。他们在那一刻必须从未想过结局,不成功,变成仁,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中国抗战的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英雄,我们在今日重温这段历史,仍充满了无限活力和感动。祖国今日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我的双手和鲜血换来的,今日的我们理应牢记那段历史,珍惜此刻的安定,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努力。

感激这次的红色电影,我重温了历史,思考了现状。我会努力发展自身,守护祖国的此刻和未来。中国人,我们一齐努力。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8

跨过了一个春节,才把《西安事变》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谈不上是鸿篇巨制,但却真实再现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

我之所以喜欢看,一是因为演员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赏的还是郑玉演,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人物了,很多细节都拿捏到位;二是剧本写得真实,甚至一些对白都是按照史料来得;三是剧中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张学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帮头子杜月笙之间的关系,另外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各方的间谍活动也有所涉及,事变之前西安城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也在剧中充分表现出来。剧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数人并不了解,但却对事变的成功或失败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个过程中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事变前一天早上戴笠给蒋孝先发的电报,以及钱大均无意中向张学良透露了蒋的离陕时间等。

美中不足的是,剧中对张杨两位将军在事变之后的情况说得过于简单,包括张学良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审判的过程,都没有涉及,杨虎城的狱中生活和被害过程也没有谈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些史料对于充分认识蒋司令阴险狡诈和器量狭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这部剧打了五星力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视剧,去了解那段历史。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9

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12月12日,七十五年前的今天,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两位不愿甘做亡国奴的汉子,以自己一生的幸福做 ,一声呐喊——发动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以微薄之力扭转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中国人从内斗的泥潭中挺身而立,开始向着步步紧逼的日本法西斯发出抗争的吼声。七十九年前(1937年12月13日)以及接下来的六个星期中,中国三十万和平居民以及放下武器的士兵在南京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诺大的中华大地已经无法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中国一个曾经雄踞亚洲东方的巨人,自从1840年以来历经蹂躏,在那血与火的过往,无数志士为了民族的复兴,将自己的鲜血抛洒在中华大地。我们今天就站在这被烈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

历经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远离了战火,远离了来自外面的亡国之虑。然而环顾我们的生活,地沟油、皮革奶、为侵略者立碑、缺斤短两、考试作弊……我们的民族正处在自身的挑战之中,

当我们以谎言敷衍着每一天时,当我们每个人都不再以尽上我们的本分为生活的目标时,我们要大声疾呼,中华民族依然处在最危险的时候,不过这次的危险不是来自外在的敌人,而是来自我们内在的疏忽。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由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再发挥正常的功能,我们就成为民族身上坏死的细胞,当这些坏死的细胞连为一体,我们就成为了民族身上坏死的肢体。如果我们期待,虽然我不尽本分,别人总会进他们的本分。当人们都抱着这样的期望时,中华民族将以什么来撑起它巨大的身躯呢?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睁开眼睛,认清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中华民族的兴衰就寄托在你、在你、在你的身上。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部分。当我们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回答好每一个问题,进行每一次认真的思考时,我们就是在为民族复兴的'大厦添砖加瓦。

同学们,利比亚的枪声犹在耳畔,阿富汗的战火正翻滚着浓烟,南海的晴空下乌云正在积聚……面对急速变化的世界,面对高科技的发展,要想让我们的民族在未来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出路只有一个——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热情,发出自己的吼声,以耕耘的汗水浇开民族复兴的鲜花。待到中华民族崛起之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学们,为了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让我们一起用努力的工作、用汗水告慰那些逝去的英灵。让我们一起用自己智慧的血肉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西安事变观后感 篇10

中央8套电视剧《西安事变》晚间刚刚播完,给人以震撼,使人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这几天,中央8套在8-11点白天又在重播,意犹未尽,每一天不睡懒觉了,起来又在看,不觉使人浮想联翩……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连续剧《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可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所以,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景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可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我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必须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之后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经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此刻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相关推荐
西安观后感(范文9篇)

我们的情感和思维通常随着观看的电影而动,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此刻,将观后感写出来就显得十分必要,观后感可以让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更加深刻。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有可供参考的模板吗?经过搜索栏目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西安观后感”,我们会继续分享相关的信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

九一八事变观后感汇集

怎样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有没有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技巧呢,句怡美小编为您推荐的“九一八事变观后感”或许能够帮助您打开新的视野,相信我这些想法可以帮助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