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鲁迅观后感(优选七篇)

鲁迅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7

鲁迅观后感(优选七篇)。

鲁迅观后感(篇1)

读完林贤治厚厚两卷《人间鲁迅》,我深有感触,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林贤治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温情,二是深刻感受到了鲁迅的不合时宜,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像鲁迅这样的思想者,都注定是孤独的。

林贤治在描述鲁迅的生活时,笔尖充满了温情,我想,只有真正理解鲁迅、热爱鲁迅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笔触。童年,江南小城,一个男孩的成长,百草园、三味书屋,一点点细小的欢乐,在林贤治笔下,都极其动人。文如其人这句话或者不完全准确,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就是,写作者的真诚与虚伪、高尚与卑微,在文字间确会不经意的流露。林贤治的描述当中,始终浸染着自己真实的情感。或许,这里也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意。也就是说,林贤治或多或少,在描述当中加入了他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不是说林贤治在自比鲁迅,这一点内行人自然有评价。但是说到继承鲁迅的遗产,我倒觉得林贤治确实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现在所谓的文人学者,有的拜倒于金钱脚下,有的拜倒于权势门下,成为现代的御用文人,有的则挫身于象牙塔之内,逃避现实,不问世事,实在令人无话可说。或许我们一直缺少这样一个独立的、批判的知识分子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是依附权贵。所谓学而优则仕么。不过只要从历史、现实两个角度来看,鲁迅所痛恨的一切,几十年过去了,哪里有什么改变?高尔基说的,评价一个政府反动与否,只要看他是否镇压学生运动。于是鲁迅的痛切、绝望、彷徨,以及更重要的,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在书中一一呈现,击中读者的心灵。

在书中,爱情也是一块重要内容。许广平与鲁迅,师与生,狂热与克制,甜蜜与忧伤,多是种种错综的纠葛,林贤治为我们展示了这场伟大的爱情。初期鲁迅的犹豫、许广平的热烈,两情相悦的美妙,以及海婴出生后,许广平的牺牲。在表达细微的情感时,林贤治恰如其分,包括鲁迅到上海后的些许失望,原因在于许广平后来跟不上鲁迅了,她不再能够理解先生,她被日常琐事包围。鲁迅内心愧疚与失望纠缠的情感,委婉动人。这甚至是像一句谶语,鲁迅自己就写过这样的文章《娜拉走了以后怎么办》,这个现实的问题恰恰应验在他们自己身上。

至情至性的文字只能出于热爱。在面对鲁迅时,我们的障碍很多,无意的误解,有意的曲解,构成还原“人间鲁迅”的巨大障碍。于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喊叫继承鲁迅,可恰恰与鲁迅的所思背道而驰!只能出于深有同感,作者描述鲁迅的痛苦时,才那么投入,那么悲怆!五四时期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到蒋介石时期,就变成了帮忙或者帮闲,仅仅能够以“家事之累”来开脱吗?“两间余一卒,荷蕺独彷徨”,是一个事实,但里面包含了多少难以言述的沉痛呀。然而鲁迅身上可贵的还有坚韧,如怨鬼“女吊”般执着。“一个都不宽恕”的话说的那么毅然决然,似乎有刻骨仇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呀。而这个恨,恰恰植根于对民族,对同胞的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斯捷尔纳克,他宁愿放弃领奖,也不远离开自己的祖国。这可以与鲁迅相比较。鲁迅病重,大家请他出国休养治病,或者去德国,或者去日本,日本方面的友人甚至准备好了一切,但鲁迅最终不愿离开自己的国家,因为他的根在这里,他作为一个思想者,作为一个战士,无法离开他所挂怀的一切。

《不合时宜的思想》是高尔基的一本书名。我看,不合时宜仅仅是一种外部表现,根源在于内在的信念。鲁迅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按照西方的说法,知识分子是时代的良心,殷海光则说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鲁迅都是当之无愧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正如对自由的追求,鲁迅从来不停留在口头的言说,而是以整个生命在进行实践,进行斗争。直到他去世,国民党对他的通缉令还没有被解除,他的葬礼上同样布满了便衣。他自觉的站在权势的对面,自认是一个老奴隶,于是他再三呼喊,只是为了后代,能够有更好的生活,“为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不再被奴役的生活。

是的,自由不是统治者的施舍,需要靠自己的争取,裴多菲“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深深的激励过年轻时代的鲁迅。但问题在于,坦坦荡荡的拥有自由,拥有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也需要启蒙,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在专制之下,早已成为奴隶、甚至奴才。这个思想多年以后在王小波那里得到了回响,王小波说“中国是个官本位国家,老百姓见了官,腿肚子就会筛起糠来,底气不足,有民主权利,也不敢享受。对于绝大多数平头百姓来说,情况还是这样”。在“立人”的思想上,深邃的鲁迅走的太远了,以至于饱受专制毒害的人们难以跟上,于是,他只能是一个孤独的“过客”。

跟左联的关系是最错综复杂的了。林贤治的这一章的标题叫做《横站的士兵》。这是鲁迅给友人的一封信里提到的。他既要防备前面敌阵里的刺刀长矛,又要提防自己阵营里的暗箭,所以只好“横站”。这里指两个人,一个是周扬,一个是郭沫若。我想到“不合时宜”这四个字,觉得恰成对比的就是周、郭两人的“合时宜”。作为一个知识者,人品和人格无疑是最重要的。周扬在“左联”时期对鲁迅表里不一阴险的行为,鼓动徐懋庸抨击鲁迅,事后又矢口否认,所以“革命的工头”,鲁迅说的犀利之极。再看建国以后,又俨然以文坛领导者身份出现,他在胡风事件的表现如出一辙,胡风出狱后,他对胡风说“你受苦了,我也受苦了”,轻而易举的推脱了自己的罪责。真可谓是“政坛不倒翁”!

郭沫若也差不多,他把鲁迅大成双重反革命,但是在1961年的《鲁迅诗稿序》里,又对鲁迅高度评价,说他无心做诗人而所作每臻绝唱,无心做书家而自成风格。郭沫若的确文采照人,他也很聪明,他一句也没讲到知识者的人格,最重要的人格。

鲁迅观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药》,它给我的感触很大。

它主要讲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本书揭露了当年社会的黑暗现象。

想当年鲁迅本来是从事医学的。有一天,有一个中国人将要被反动派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了,到了行刑的时间了,刑场周围围了一大群人,他们都是中国人。那些人,眼看着那个人将要被处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阻止。他们全部都在看热闹,这和日本人拿杀人当风景看有什么两样呢?鲁迅看后十分气愤,他想,中国人得的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呀!医学是救不了他们的,只有利用文章才会使他们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于是鲁迅就选择弃医从文,写下了许多的文章。

文章是附有魔力的东西,只有写的.有哲理才是好的文章,如果,写成了流水账,那就是侮辱我们的文化呀!

教师评语:小作者从鲁迅的《药》中,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书中的精华所在,由此可见文笔非同一般。

鲁迅观后感(篇3)

《鲁迅平和读后感:平凡中的伟大》


《鲁迅平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鲁迅的散文,文中寄养了我对鲁迅笔下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们的敬佩之情。这些平凡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默默无闻,却以坚韧、善良和勤奋的品质,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被鲁迅笔下的人物所打动,他们让我重新评价了平凡生活中的伟大。


文章中的主角平和是一个贴着小胡子,有着背篓的老人,他每天早早起床,背着背篓去收废品。正是平和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使他坚持背篓上山下山,艰苦奋斗。这样一个平凡的角色,他的价值观受到了一些人的瞧不起。但是,不论别人如何看待他,平和依然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坚定。


文章中的平和立志要将自己的背篓背上终生,以此来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鲁迅通过平和的事迹告诉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为社会做贡献,无论你的工作地位如何,只要你用心去做,用心去付出,你就会成为伟大的人物。平和辛勤工作的事迹告诉人们,平凡人的力量同样激励着这个社会的正能量。


平和还有一个令人佩服的地方是他对待儿子的慈爱和教育。平和没有读过几天书,他的知识水平很有限,他的言辞也比较粗俗。他非常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出路,所以他舍得省吃俭用来供儿子上学。儿子不顾同学们的嘲笑,坚持在学校里读书,最终成为了一名医生。平和用自己有限的力量,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改变了儿子的人生轨迹。这些细节使我深受触动,呼吁人们应该珍惜教育,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文章还通过平和的感情生活和对待朋友的态度,抒发了对待亲情和友情的看法。虽然平和经济上并不宽裕,也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但他总是想方设法让家里的生活更好。他对待朋友也是真诚友善,他和朋友之间不分贫富贵贱,只有真心和真情。他的品质使他赢得了真正的友情和家庭的温暖。我从中学到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美好的品质,同时也深感为人要有真诚待人的态度。


通过读《鲁迅平和》这篇散文,我不禁想起了身边的平凡人们。他们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不起眼的工作和贡献,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他们或许没有赫赫有名的身份,没有金钱权利的滋润,但他们用自己的平凡工作和善良品质点亮了这个世界。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够活在一个充满温馨与希望的社会。


读完《鲁迅平和》,我深深地被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动。平凡的人生中,有伟大的力量。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只要真心去做,认真去贡献,重视教育,真诚待人,都可以实现平凡中的伟大。这篇文章不仅让我看到了鲁迅对社会普通人的尊重和肯定,也增强了我对平凡生活的价值认同。让在日常生活中,向平和一样,坚守自己的岗位,用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去追求,为社会作出贡献。毕竟,伟大的事业不仅仅是留给英雄和名人的,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鲁迅观后感(篇4)

《雪》写于1925年1月,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地上;三是孤独,旋风忽来,反动势力猖獗。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在凛冽的天宇下:

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如沙,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

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斗争极其激烈、快速融化的“雪罗汉”。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旋转而且升腾,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是死掉的雨,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弥漫太空,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他们决不粘连,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蝴蝶确乎没有,“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枯草上,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

“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对了他拍手。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在晴天之下,却永远如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

但是,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可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江南的雪,是雨的精魂,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因为不成功,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

鲁迅观后感(篇5)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豪车车主、权贵渣滓把别人的生活当成可以用臭铜钱交换的商品。他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机也不是坚定的拨打120,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奥迪、三菱和保时捷这些人们喜欢谈论的名车,似乎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狂热分子。

它们优异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鲁迅先生如是说。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

不可否认,社会有阴暗面,但也有光明面。这些黑暗面只是多彩社会的一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样的好人,他们有高尚的品质和宽容的态度。

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后,总是有热心的人赶来抢救伤员,叫救护车,报警,拍现场照片,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总会有一张脸不打动你,对你微笑,拉着你走过陌生的城市,让你安顿下来,然后像风一样消失。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并不多。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鲁迅观后感(篇6)

《鲁迅小传》是一部介绍中国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短篇传记文学作品。这本书由魏巍先生所编纂,让我对鲁迅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阅读完《鲁迅小传》,我不仅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也感受到了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的巨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以丰富多变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权贵和封建道德的批判,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现代文学的道路。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和教育家,他致力于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解放而奋斗。

读完《鲁迅小传》,我对鲁迅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仅有着高度的文学才华,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之心。他不顾自己的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对封建社会和压迫统治的道路。他的作品流淌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他的思想振聋发聩,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鲁迅小传》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鲁迅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贡献。他批判了封建主义和文人的傲慢自大,揭示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压迫。他的作品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唤起了人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读者,推动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现代化进程。

在阅读《鲁迅小传》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坚持不懈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他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从未放弃过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他无畏地面对压力和打击,以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图景。他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人随时可以直面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社会的现实。

总之,《鲁迅小传》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也深刻认识到了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激发了我们的勇气和希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社会现实。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进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鲁迅观后感(篇7)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很短的小说,主要情节是:在一个刮着西北风的冬天,“我”坐着人力车出门去。当人力车夫正在大道上奔跑时,车把带倒了一个从道旁横截过来的衣着破烂的老妇人。当时“我”看到老妇人并没有碰伤,而且也没有别人看见,就想叫车夫快些走开。可是车夫却立即放下车子,搀起老妇人,并到巡警分驻所去承担责任。这时,“我”突然觉得车夫那“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这一篇小说,使我产生了许多联想。我首先想到,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经过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像《一件小事》中所描写的在北风呼啸中还得顶风冒寒拉人的车夫和头发花白、衣服破烂的老妇人那样的劳动人民,也早翻身过上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仍应该像鲁迅那样,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和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着想,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那实在是有愧于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和流血牺牲。

从《一件小事》中我还想到自我批评的重要。我们要虚心听取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一个人只满足于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也不愿意进行自我批评,固步自封,骄傲自大,那是很危险的。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圣者,只有那些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批评的`人,才能够进步。先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己,检查自己,我们就更应该这样做了。我们要学习鲁迅严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像《小学生守则》所要求的那样,“诚实勇敢,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从小做一个勇于自我批评的人。

鲁迅的名字早就印在我的心中了,但我认真地独立地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虽然读的是一篇很短很短的《一件小事》,但鲁迅那种热爱人民、严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并将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鼓舞我前进的动力。

鲁迅一件小事读后感500字4

鲁迅的《一件小事》简述了一个人力车夫拉着“我“前行遭遇了碰瓷的故事。

其实碰瓷这种事情哪怕就是现在也很平常,也很频繁。如果说发生在现在,大部分被碰瓷的人都会很愤怒,鄙视他们。有的人会像“我”那样调脸走人,更有甚者会上去给他们两个耳光,但无论给什么都不会像文中车夫一样给与关怀。毋庸置疑,车夫是伟大的。那个女人或许是可鄙的。但是在车夫眼中,即使在看不起,她还是个人,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所办不到的。这也体现了他——一个车夫,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却懂得很多上层人士所不懂得的最起码的尊重底层人士。

现实中像小说中车夫一样的人也还有很多,如网上最近炒得很火的犀利哥事件中的一个网友“老馋猫”,在网上大多数人都以PS犀利哥图片为豪的时候,在网上就是这个网友第一个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认为犀利哥作为一个乞丐已经很可怜了,他最需要的是温暖,是关心,而不是恶搞。虽然他的这些行为不一定都能被人所认可,至少我是认可的,他尊重别的人,一点不自私,这种人值得我尊重与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行尸走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做人。在鲁迅那个年代,正如屈原说的一句话可以形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鲁迅笔下车夫为代表的不少人都是清醒的,至少有良心和尊严。但现在很多人良心已泯,为了利益,敢于放弃良心和尊严。

当然,这类人虽然不值得同情,但还毕竟是人,给予最起码的尊重就行了。关键是我们应该学习车夫那种人格,至少要学习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鲁迅观后感(优选七篇)】相关推荐
烟花观后感七篇

《烟花》讲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虽然有瑕疵,但总体感觉还不错。读完整本书,我可能会感叹,这是一个中学生的经典方式,一个关于心的梦想。和我们一样,他胆小懦弱,但他会因为喜欢的人而改变。许多电影都在呈现这种少年时期的状态,比如《怦然心动》、《两小无猜》、《侧耳倾听》等等,或许我们的青春期都有这种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七篇

您在寻找好文章吗一定要看看“抗战电影观后感”,是否考虑过自己写的作品名观后感能不能进一步完善呢?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都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感悟。观后感需要说明评价标准避免评价混乱,写观后感既不能脱离原作,也不能单纯的讲述作品故事,希望这篇文章的内容可以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