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模板15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模板15篇)。

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使整个人变得更加聪颖智慧,在我们阅读作品时,实际上也是我们在与作者进行灵魂的沟通。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

――题记

看完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像纤纤细手拂过平息的琴弦,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此刻,我多想高呼一声:人间真情,莫过于圣洁的母爱!

丰子恺的《我的母亲》,语言清新而朴实,真挚而感人。平常人――千百万母亲中的一员,却被写得伟大和高尚。

细细品味,文章似乎只能读懂两个字――母爱!

至纯至真的感情中,但母爱是最细致的,最无私的,最易体会的。想想我的妈妈,心中竟然荡漾起一丝愧疚。

我的妈妈是一名普通的工厂工人,虽然她只有初中文凭,但她对我要求却十分严格。因此,年少轻狂使我对妈妈的爱不屑一顾,还时常与她顶嘴。每天都抱怨上天的不公:为什么不赐予我一个了解我、爱我的妈妈?

可是,随着时间的飞逝,我渐渐发现我错了。

今天,我奔赴考场考试,外面天阴沉沉的,时不时地飘落一阵急雨。妈妈这些天内为我操劳,原本单薄的身体又虚弱了许多,她撑着一把伞,一声不吭,孤单地站在雨中。我永远也忘不了在我走进考场的那一瞬间,妈妈眼眸中流出的信任和激励,向来严厉的她,竟然嘴角上挂着一丝抹不住的慈爱的微笑……

正如文中所言:“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每次听到妈妈的唠叨,总不高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是“长不大的孩子”。

温馨的母爱将是我勤奋学习的最大鞭策,将是我工作上进的动力和源泉!

母爱是我头顶的一片天,天高云淡该是我们最最幸福的时刻了!在前进的路上,让我们心中永远装着那份温馨的母爱!愿我们永远对得起那份温馨的母爱!

感谢这篇《我的母亲》,让我读懂了:人间真情,莫过于母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2)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个小时,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实践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 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三、谈静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3)

读完整本书,通观全书,发现名家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名作,盖不在于作品的思想,而在于作家对语言的应用和处理,在于文章的布局和观点的阐述方式。

十四封信,每一封都充满了大量的知识点,不得不说古今中外的知识点在这本书都体现了。他的阐述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借力打力,用已经得到认可的知识来进行说明。让人不由觉得,这些琐碎的知识是他信手拈来一样。

虽说阅读一本书,重要的收获应该是先生的写作方法,但观点还是有必要学习一二,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第一封信,先生谈读书。多读书,读课外书,粗读和精度相结合,读经典好书。这些是本封信所想说的,至于先生说的读书的重要性,我想应该不必再提了。

第二封信,先生谈动。动即身体的移动,思想的变动。现代人身上的忧郁和烦躁已经成了病灶,先生提供的良方就是动起来。多去走走,多去看看,不要什么也不做。

第三封信,谈静。静的好处,是一直“动”的人所不了解的。这封信就是在谈静的趣味。静下心来去观察,会发现一花一草都有其精妙之处。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和社会运动。学生和社会运动,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现在的社会,社会运动少了,社会实践倒是不少,二者或许可以相通吧。先生认为,青年人既要读书,也要多去社会上锻炼实践。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含义:一、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人类有了哲学;二、艺术、哲学等高深的知识走向大众化和通俗化。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一般化后,面对市场和风俗等方面的冲击,文学届产生的一系列弊端。总结来说,就是要保持初心。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先生认为不同的领域自成宇宙,宇宙自有自己规则,不应受其他宇宙的准则制约。信中以道德宇宙、科学宇宙、美术宇宙和恋爱宇宙进行说明。

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主要适用于高中生。先生认为选校要以学校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看中的是学校风气)。选课当以个人兴趣为准,不必一味迎合社会需要,个人兴趣搞好了,也能在这个领域成为厉害的(ง•̀_•́)ง的人。另外,他还认为,只有基础知识扎实,才可谈专门。

第八封信,谈作文。写作文,无非就是多写、多改,这是老生常谈,人尽皆知的方法了。名家厉害之处,大概在于他论证观点的方法了。在这里作者举了福楼拜、莫泊桑、托尔斯泰和小泉八云作文章的例子。

第九封信,谈情与理。这是关于理智和情感的第一性的讨论。先生认为依照理智作出的决定,要立足于现实。

第十封信,谈摆脱。摆脱犹豫不定的自己,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避免来自自身的折磨。这是取舍问题的讨论。

第十一封信,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感想是除了效率这个评价标准外,还有其他标准,如一个人的努力多少。现实依据是大多数人为了追求效率,敷衍了事。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先生谈自己的人生,主要以冷漠的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人生,抛弃喜怒哀乐贪嗔痴。

附录一,这是我本书最喜欢的一篇,谈的是中国的言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例子是古代诗歌。中国古诗的无言之美实在是让我无法自拔。

附录二,先生主张痛苦而无法摆脱的人,以隔绝痛苦,立志改变让自己痛苦的现实来战胜痛苦,以求新生。(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对内心不强大的人不适用,而内心强大的人往往不会有痛苦到无法解决的时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4)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在四季的变换中悄然逝去。

无知无觉间,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年。这个词汇与我而言似乎陌生却又熟稔,仿佛是本就扎根于内心,时机到了,他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青年或是对无忧童年说的一声再见,亦或是对成长与责任的呼唤。

对此,我有迷茫,有疑惑。我不知成为青年的我将如何自处,更不知道成为青年要面临的是什么。我也未曾细想,直到我看到了这一本令我心中一震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他简约的封面,给人干练安心的感觉。

习惯于先看目录,入眼第一章节就是读书。没错,读书确为重中之重。

翻开书就极为喜欢他的文风,亲切可感,无说教与高高在上之意。

身为一个中学生,我基本不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之上,因为满心觉得如此厚重的教科书与教辅已足以满足我的内心世界。也常以中学课业繁重为理由逃避课外的阅读,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的戳破了我这自欺欺人的想法。的确,时间是挤出来的,有心怎样都能读。各类教科书巩固基础知识,教给我们学识上的知识,而课外书则能教会我们做人。在校园的象牙塔内,我们无法感知社会,学会相处之道,谈论之宜。在课外书的世界里,或许是另一番世界,感受你所从未感受的,以他人之经历充实个人之生活,岂不妙哉!

动与静,情与理,讲求的也不过是中庸之道罢了。

烦恼从何而来,无人能道清,只知静时平添烦恼,许是庸人自扰罢了。闲愁,闲愁,闲而愁,动时愁或消。朱光潜先生的“尽兴”二字也是刻进了心里,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皆在此二字里。静,是一种修养,在浮世中略静,在闹中觅静。不必大动,无需过静,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感知自然,感知身边的人,做一个遭人喜爱的人。论静,论动,不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情与理之间总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也不能苛刻的要求自己过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拥有情感喜怒的生物。过于理性未免太过于不近人情,理性的生活是片面的生活,以理智支配情感,无疑是一种最差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之感性的调剂才是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是印证了孔夫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为最佳!

很庆幸,在茫茫书海中我能选择它,给我的将不只是迷途中有了方向,黑暗中有了闪光,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西天漫漫,人海茫茫,做最好的自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5)

十二月的阳光依旧明媚,很少抽出时间沐浴在其中,我轻轻地摊开一本书,满是书香便入了心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拉我追忆往事流年,又给了踽踽独行的我们以安宁、启迪和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贴近生活,也更加触动人心,使我受益颇深。它不仅适合年轻人阅读,也适合中年人阅读,鼓励和反省自己。你我皆风华正茂,年轻不只是年龄,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愿每个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

结合书中的智慧指南,作者借用了以下职场年轻人的成长准则。

第一、坚持读书,终身学习。《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读书,在人生的**年代,通过阅读学习,充实内在、正德修身,更让生活多一种可能。看国家主席***,他年轻时插队,种地、挑粪、拉煤什么活都干,但是再忙再累,也没有放弃读书,放羊拾粪的同时,看书背字典。

他说,青春是一种奋斗,也用自己的青春岁月证明了这句话,在宝贵的青春中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楷模。因此,我们职场年轻人应该坚持读书,终身学习,学习写作、武术、武术,用力量成就自我、报效国家。

第二、珍惜当下,不留遗憾。《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诉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就是在宝贵的时间做正确、有意义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绝不辜负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只有努力抓住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慢慢追寻想要的结果,愿你我此生不留遗憾。

就像我们的高速公路员工一样,在青银高速公路的优秀组织中,我们要把握好集体创造的良好环境、学习和成长平台,不断提高自己。

第三、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规划就恰似是基本航线,只有具备正确的航线,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离目标,才能更加顺利、高速地驶向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规划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

首先,要正确树立和践行人生梦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同时,我们要做各种选择,学会思考,善于分析,理性对待生活。

第四、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现阶段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日复一日的跑步,还要一年一年地做机械工作,包括休闲、充电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开自己的心胸,乐趣自在其中。

职场上的年轻人不总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奋斗。我们应该理解生活的意义,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我想,还有很多青年人,同你我一样,也曾在黑夜里彷徨,但希望现在即便是独行荆棘之路,也能步履坚定而从容。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

与此书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伤,并对我敞开了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或许还可以在他怀里哭一场。

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

因为这十二封信,我被朱光潜所折服。平淡而又凝练的美文就在他不经意的说教中流泄而出,如同慈祥的老爷爷对小辈的呵护。看这本书时,自己正处于情绪低落期,莫名的感伤在读到第二封和第十封信时烟消云散,如同醍醐灌顶的恍悟。

就这样,这两封信成了我最感动的两封。一封为《谈动》,一封为《谈摆脱》。《谈动》中,我懂得了,动的生机所带来的舒畅,排解了莫名的感伤。

第十封信《谈摆脱》则一针见血的点出人生的悲剧在于摆脱不了,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勇气和魄力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两封封信是朱爷爷用来解脱万千青年的伤感和悲剧的。莫名的伤感并非无状,而是生机被抑郁。

生机重在动,多读书,多做运动,在其中体会动的生机和舒畅。抑郁和闲愁最苦都是情绪不泄反堵的表现。舒畅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

又何须遮掩,发泄疏导出来,动起来,自会洒脱舒畅。在情感疏通之后,谈论摆脱它更为合适。《谈摆脱》是朱爷爷读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时所阐发的感想,得出了悲剧都出生于两理想间的冲突的结论。

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却不敢辞职,尽管每天都喊着辞职,所以他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恰如现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爷爷及时提醒我,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全神贯注、大胆追求,放弃细节。

他让我从悲剧与自怨自艾中醒悟。

这两封信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着实不小,但我单单把这两封信拿出来或许不妥当。因为这十二个字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至第四封信是第一层,它紧紧围绕着青年的生活,为青年的自我修养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二个层次是从第六个字母到第八个字母,它开拓了年轻人的思维,使他们能够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第五封、第九封至第十二封为第三层次,进一步升华和抽象了所讨论的话题,提高了青年人判断和理解美的能力,有助于青年人直接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肤浅的认知把这十二个字母分为三个层次,可能不合适,甚至可笑。作为一个读者,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一层如同与老爷爷话家常。他边喝茶边笑。他对我们说,我们应该多读书,学会消除心中的压抑,学会感受内心的空虚,学会读书,学会救国。

读书是要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可以寄托我们的思想和兴趣,不至于被外面的花红酒绿所**。除此之外,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

谈读书,就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提高自己的境界。而处理好读书与救国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于是在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提出了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

第一层面除了学习,还讲了心性的问题,谈动和谈静。谈动重在抒发,故而焕发生机,尽兴而又舒畅。谈静重在感知,保持灵台空明。

一动一静之间的哲学很是深奥,自我修养和陶冶情操,也就变得既简单而也不简单。青年既要有动的生机也要有静的感知。

第二层面略高了一些,首先第六封信是谈多元宇宙,本以为这封信会很深悬,结果朱爷爷开头说和青年谈一谈恋爱观。他没有直接从爱情讲起,而是从人生多面的角度分析了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的标准。人生自然是有多个宇宙的,有道德的宇宙,有科学的宇宙还有美术的宇宙,自然也有恋爱的宇宙。

我们青年固然不能深陷一个宇宙抛弃所有,那样的人生是狭隘的,宇宙也是荒芜的。每个宇宙都有相应的价值标准,如善恶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而恋爱的宇宙中价值标准是是否真诚而并非是否应该。

有时,道德与恋爱可能会有冲突,更偏向哪一个宇宙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青年更应慎思。不可偏废一方,从多元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宇宙。在谈多元宇宙中,他不知不觉中为青年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

一是要思维广阔人生是多面的。二是要认真对待恋爱,真纯是关键。三是不能沉沦抛弃一切。

突然惊觉,朱爷爷潜移默化的谈话功夫,可谓炉火纯青。

除了爱情,青年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是升学和选课。做学问全靠自己,做事业也是全靠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博而后精深。

广泛学习,并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是既扩宽自己的视野,也提高自己学***和选择学***的有效途径。谈到做学问就不得不谈一谈作文,朱爷爷十分后悔青年时期没有多多写作。

不能因为做专门学问,而忘记生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6)

在现代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交流,工作,学习越来越快速。虽然说这样的“高效率”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产,使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让中国离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一封信中所说的“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是一样的。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想自己投入与别人相同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成年人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因为“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若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

沉静的苦心和长久的热情,原是艺术创造、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如今却成了极为稀有的品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7)

作为青年,我们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在这个充满机遇和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然而,在我读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后,我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所触动,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希望。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某某写给年轻人的一封信集合,每一封信都包含着作者对年轻人的真挚关怀和深入思考。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他给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一封信,题为《人生的意义》,他告诉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且勇敢地去追逐,不要被现实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这封信让我想起了自己在追求事业成功时所遇到的困惑。通过书中的启发,我明白了成功的真正含义,并且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还有一封信,题为《挫折和成功》,他告诉我们在遭遇挫折时要永不言败,并且要从中汲取教训。这封信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失败。通过书中的启示,我学会了从中积极地反思和发展,使自己更加强大和进步。

此外,还有一封信题为《积极的心态》,他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且要学会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封信使我意识到,一个积极的心态对于我们的成长和成就至关重要。通过遵循书中的建议,我学会了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力量。

这本书中还有其他九封信,每一封信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些信件,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意识和培养领导力等重要的生活技能,还学到了如何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等生活哲学。

总的来说,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作者的智慧和启示,我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同时也获得了如何成功和克服困难的重要指导。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信念,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青年时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智慧,帮助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达到自己的潜力。我强烈推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每一个年轻人,相信它会对你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梦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8)

齐李昊

很早就听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无穷无尽的“百科全书”。今天翻开第一页,竟直戳我的痛处。

第一封信开头便引人深思。《谈读书》,令我不禁心头一震,难道读书真的需要方法吗?是因为没有时间吗?

文中写了读书的重要性。与其精心布置好的“现吃现食”课书相比,我们主要应看的是课外书籍。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更注重是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富有想象力的书。

这便给我一个有效的选书方法。要挑选自己喜欢的,想象力丰富的书。我再也不必在新华书店的文学类、哲学类等之间,愁眉苦脸的挑选一本书。再说,那种挑选书籍的方法,也是死气沉沉的。为何不去挑一本自己所爱的书去读呢?作者也在书中说,如果自己能在课外发现好的书籍,对于自己所讨厌的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此浓厚起来。由此可见,读课外书,会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

文中结尾部分,作者又为我们强调了读书的方法。正所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心去读!用心去读!用心去读!这是读书的最好的方法。

这仅仅是经典中的一粒金沙。这本书中,仍有许多新的知识,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理解,去掌握。它在引导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会读书,读充满正能量的书,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古典文学,读有利于人生成长的书。

我爱读书,更热爱阅读。用心读书,用心理解掌握一切。愿读书伴我终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9)

十二封信,每封信里人生导师朱光潜先生就年轻人所面对的某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就读书,先生认为“读书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有没有决心”,在书的选择和读书的方法上也要有所注意。就恋爱,先生认为“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虽然这些信是将近一百年前所写,但其中的哲理和技巧放在今天来看也毫不过时。“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先生关于百年前的年轻人存在的毛病的概括,放在今天也依旧一针见血。或许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年轻人有的毛病,从古至今都相差无几。

读完这十二封信后收获和感触颇多,虽然这些道理并不新奇,甚至有些像心灵鸡汤,但由先生之口说出来却极具信服力和感染力。有句话叫“懂所有的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相信这些道理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自己,鞭策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也遗憾没有在更年轻的时候读到这些信。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为朱光潜先生的豁达洒脱人生态度所感服。

也为自己在某些生活态度上与先生达成一致的看法而感到喜悦。如我也认可在人生中生活始终排在第一位,而生活又在于体验和感受。如先生所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当然,对于生活中美的感受、乐趣的发现我远不及先生。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读这十二封信,常有先生所说的这种感觉。为弥补这种惭怍,就要向先生学习,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0)

作为青年,我们总会关心一些事情,如:读书、运动、社会、情理、艺术、人生等等。有一本书,就是作者把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们前进。这本书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写的书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观点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实的例子佐证,令人信服。信中语言和蔼可亲,令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阵阵挥之不散的暖流。

朱光潜先生对于“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赞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纳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说的那种“义务”。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孝”也是一种爱,一种源自于知恩图报的理所当然的爱,而不是你给我多少,我还你多少的酬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所以当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的时候,请把孝敬当做义务而非报酬,尽心尽力地感恩,就像小时候他们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的样子。

这本书中令我最受益匪浅的是第十封信——“谈摆脱”。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那就摆脱它;如果“摆脱不开”,生命就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循环往复地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应该立刻果断放弃。因为做一件明知无聊的事情久了,心会累,热情会丧失,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摆脱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终结,而是从毫无意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是美好生活的重新开始,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也让我感触颇深。朱光潜先生曾写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句话其实不是不通顺,而是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们的审美、生活都将单调无比;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会有成功和失败;有富裕和贫穷,才会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生命的顽强和心灵的脆弱,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们……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义的。我从来不赞同种族歧视、战争等令人发指的事情,谁都不想这些坏事发生。但在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总避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尽管如此,还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断为消除世间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吗?这个有喜有悲、充满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们去奋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们给世界带来了精彩,我们也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凉风、三九天的阳光、新一年的春雨,抚平着、温暖着、滋润着读者的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人生,让我更加信心满满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1)

与此书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伤,并对我敞开了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或许还可以在他怀里哭一场。

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

因为这十二封信,我被朱光潜所折服。平淡而又凝练的美文就在他不经意的说教中流泄而出,如同慈祥的老爷爷对小辈的呵护。看这本书时,自己正处于情绪低落期,莫名的感伤在读到第二封和第十封信时烟消云散,如同醍醐灌顶的恍悟。

就这样,这两封信成了我最感动的两封。一封为《谈动》,一封为《谈摆脱》。《谈动》中,我懂得了,动的生机所带来的舒畅,排解了莫名的感伤。

第十封信《谈摆脱》则一针见血的点出人生的悲剧在于摆脱不了,没有勇气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勇气和魄力拒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两封封信是朱爷爷用来解脱万千青年的伤感和悲剧的。莫名的伤感并非无状,而是生机被抑郁。

生机重在动,多读书,多做运动,在其中体会动的生机和舒畅。抑郁和闲愁最苦都是情绪不泄反堵的表现。舒畅自然是好,抑郁了又何妨?

又何须遮掩,发泄疏导出来,动起来,自会洒脱舒畅。在情感疏通之后,谈论摆脱它更为合适。《谈摆脱》是朱爷爷读黑格尔讨论悲剧的文章时所阐发的感想,得出了悲剧都出生于两理想间的冲突的结论。

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却不敢辞职,尽管每天都喊着辞职,所以他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恰如现在的我,畏首畏尾,徘徊岐路。朱爷爷及时提醒我,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全神贯注、大胆追求,放弃细节。

他让我从悲剧与自怨自艾中醒悟。

这两封信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着实不小,但我单单把这两封信拿出来或许不妥当。因为这十二个字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至第四封信是第一层,它紧紧围绕着青年的生活,为青年的自我修养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二个层次是从第六个字母到第八个字母,它开拓了年轻人的思维,使他们能够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第五封、第九封至第十二封为第三层次,进一步升华和抽象了所讨论的话题,提高了青年人判断和理解美的能力,有助于青年人直接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肤浅的认知把这十二个字母分为三个层次,可能不合适,甚至可笑。作为一个读者,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一层如同与老爷爷话家常。他边喝茶边笑。他对我们说,我们应该多读书,学会消除心中的压抑,学会感受内心的空虚,学会读书,学会救国。

读书是要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可以靠我们的思想和兴趣,不能被外面的花红酒绿**。除此之外,读书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从书海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必须经过万千跋涉所得到的,其中滋味更与何人说。

谈读书,就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提高自己的境界。处理好读书与救国的关系也很重要。于是在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提出了读书救国都不可偏废。

在第一个层次上,除了学习,我们还讨论了心灵的本质,动态和静态。谈动重在抒发,故而焕发生机,尽兴而又舒畅。谈静重在感知,保持灵台空明。

动静之间的哲理是非常深刻的,修身养性和情操修养变得既简单又不简单。青年既要有动的生机也要有静的感知。

第二层稍微高一点。首先,第六个字母是关于多宇宙的。我以为这封信会很深。于是,朱爷爷开始和年轻人谈恋爱的概念。他并没有直接谈论爱情,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了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的标准。人性中有许多宇宙,如道德宇宙、科学宇宙、艺术宇宙和爱情宇宙。

我们青年固然不能深陷一个宇宙抛弃所有,那样的人生是狭隘的,宇宙也是荒芜的。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例如,善与恶是道德宇宙的价值标准。爱的宇宙的价值标准是它是否真诚,而不是它是否应该真诚。

有时,道德与恋爱可能会有冲突,更偏向哪一个宇宙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青年更应慎思。不可偏废一方,从多元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审视宇宙。在谈到多元宇宙时,他不自觉地树立了正确的青年爱情观。

一是要思维广阔人生是多面的。二是要认真对待恋爱,真纯是关键。三是不能沉沦抛弃一切。

突然惊觉,朱爷爷潜移默化的谈话功夫,可谓炉火纯青。

除了爱情,年轻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问题是入学和选课。做学问全靠自己,做事业也是全靠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博而后精深。

广泛学习,并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而是既扩宽自己的视野,也提高自己学***和选择学***的有效途径。谈到做学问就不得不谈一谈作文,朱爷爷十分后悔青年时期没有多多写作。

他希望青年能够多写作,领略文章的艺术。此外,朱爷爷提醒我们,学习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生活。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不能因为做专门学问,而忘记生活。

第三个层次,最深刻、最抽象的层次,是朱爷爷对人性、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火花。人性偏爱守旧,需要打破传统的英雄;人性常常陷于理智和情感纠葛的漩涡,需要在坚守规则的同时,对世界保持爱意;人性偏爱效率和浅尝辄止,需要慢下来,用心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我们处在的社会高度发展,但文明的细腻程度与中世纪有很大的落后。

在社会的舞台上,人们都在演戏。一种在前台,同世人嬉笑怒骂,一种在后台,冷眼旁观,无悲无喜。

这三个层次,如同思维绽放的烟花,步步升高,一朝绽放,惊艳四座。朱爷爷的语言不需要华丽,它可以雕刻出一个巨大的世界。我折服于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的灵魂。愿常和他饮茶谈笑,隔书相望。

这十二封信虽短,却意味无穷。我一读再读,看不透纸上浅薄的文字中所描绘的巨大的人生和世界。我一读再读,不断的去追寻字里行间另一个世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2)

你是否曾期待拥有这样一盏明灯:它在你失去方向时为你大开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懒时提醒你青春以奋斗为歌……这是一盏温柔的明灯,语气亲切随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阳般的气息。

如果你曾期待过,品味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真挚又极具智慧的导师,这位质朴无华的朋友,和蔼可亲地和我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书开篇写《谈读书》中,以劝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们从当下做起,培养阅读兴趣,时不我待,他说:“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忙里偷闲,这不难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谈及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我想,当代青年应全面发展,而不该随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为我印证了这个观点,“时间是最好的导师”,这位导师为我们筛选出的书籍,是上等的优品,这是最扎实的阅读书籍。我们有部分父母,认为这些旧书、名著是唯一适合青年阅读的,我觉得不然,不应沉浸在这老套、陈旧的书籍中,这样无法跟进社会进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青年应放眼长远,选择性阅读部分当代火热的文学书籍,古今结合,才能深入心灵,找到这世界最好的解药。

现实世界中,作文可谓青年人最头疼的事,对于我来说也是。读了《谈读书》,不妨读《谈作文》,相信你头顶的明灯必更添一丝光明。由于内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人生即随这时光流逝到处奔波,有迷惘的时刻,也有清醒的时刻。何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验,经得住风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还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说:“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没理由做不到。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愿你能在这样一盏明灯中寻找正确的心灵,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3)

易天雅 1550615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为自己的内心招兵买马”。一个人要活着,就像是个队伍,就意味着自己身上,要传承些什么,又要开阔些什么。此书序中提到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志不强者智不达”,我们往往游心太久,做什么都如作客,或者太自在的在做熟客,或者不太自在的做生客。总之,是找不到“份内的自己”了。朱先生特别强调,走到十字路口时,要多回首,不要忘记初衷,不要被世俗蒙蔽。

无论在哪封信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真诚的建议。作者对当时的青年下了一个定义“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时下的青年们能摆脱的了朱先生的定义吗?

想到自己也是如此,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大潮下,被大数据的信息扑面而来的猝不及防的自己,甚至连一本书都不能完整的看完。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抬头看星星了,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所以在我重新翻开纸质书的封面时,内心居然涌上一股激动欣喜的快感,这是小时候急切渴望知识时才会有的感觉。

这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便是《谈读书》,朱先生劝导青年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因为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初中的学***是在拓宽你的基础知识,这并不算是在读书,真正的读书是要带出兴趣来的,而兴趣是要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地发展的,所以什么书都可以去读,不要局限了自己。《追忆逝水年华》就是我的经历中最直观的例子,我曾觉得中译的枯燥,觉得篇幅的过长,对其望尘莫及。

当我真正开始读了以后,才发现我真的爱上了它,我将其勾勾点点,满书疮痍,感伤于没有人能分享哪怕了解我这一刻的愉悦与感悟,叹此书的好,叹此书的厚,但却又害怕读完,其中精妙的描写能震撼于我。这样的书,真庆幸自己在不晚的年纪能轻而易举的喜欢上,却也庆幸多数人想喜欢而不得。但是读书更要挑着读,时下青年总喜欢图新鲜,不读经典的书,实则经典的可能更有价值,能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

信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如果连读书,都要赶着畅销书籍,流行书去读,世界还成什么样?但这并不是说流行的书就一无是处,而是不能顺了这种社会风气,读书还是要安安静静沉下心读才对。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哲学上的动静的含义要广得多。朱先生谈到“动”“静”两篇时,就讲到年轻人就该去泄。有烦恼时就得使你的自然冲动得到排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而不是一有烦恼就郁郁寡欢,年轻人就该跑跑跳跳,愁来愁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然而,当它静止时,它必须安定下来。它是心灵的灵魂,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沉默。如果我们用唯物辩证法去看朱镕基先生关于动与静的观点,那就很简单了,我们就会学会对立统一。

我们要明白“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

在最后一封信上,朱先生遇到了来看《蒙娜丽莎》的美国旅行者。没有深刻的思想,只求表面功夫。现在**还找得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

浮躁是一个结果,不是一种原因,社会高速发展,大量的人迅速的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条件,大家不再扎扎实实的做好分内的事了,忙着去好高骛远,不再实事求是。万事不再各得其所,不再专心,不再专一。现代社会越来越物质化。社会上的信息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欲望。然而,这些愿望不需要得到满足。关键是要清楚地思考在欲望的时代如何做自己。

他人有广厦千万间,不如自有藏书万卷。

十二封信细细读完后,回想自己一路上的成长,没有哪本读过的书能让我像在深林小径中行走一般,时而信步向前,时而抬眼望林隙的阳光。看完朱先生的书,我与其说是在看路,不如说是在想路。朱先生的信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路,那条路充满了阳光和阴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4)

本章也很精彩。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发展到极点,都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去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

我们常见的宇宙有很多,这里想说道德的宇宙。善恶正是这个宇宙的价值衡量标准,但道德的宇宙不是人生里唯一的宇宙,故而善恶也不能算作一切价值的标准。比如在科学的宇宙中。

科学宇宙里,你决不能问物体向地心下坠是否符合道德,也不能说勾三股四弦五有些不仁不义。科学和道德有时候会相互抵触,但须知科学家往往只顾着真理而不考虑社会信条。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在教会看来就是不道德,因为他们动摇了《圣经》和宗教。可我们都明白,这两个人是科学宇宙中的巨人,对于道德宇宙中的谴责,他们无法左右。

恋爱也自成一个宇宙。在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你爱我是否真纯,不能问你爱我是否应该。而在科学的宇宙里,生物学认为生殖对种族繁衍无比重要。在道德的宇宙里,恋爱中存在个体的牺牲,牺牲巨大则伴随着引诱的巨大,于是性欲本能在诸多本能中脱颖而出。人应该生存,故应该繁殖,所以应该恋爱。

但我们都知道,在恋爱的宇宙中道理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恋爱,是因为两个人相互吸引,这种情感的神圣不容亵渎。此时,若是身家、道德、财产等观念掺杂一分,则恋爱的真纯就降低一分。

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了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复另有宇宙。

事实是怎样的呢?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并非不相容,但现实中却往往有着大大的.冲突。既然不能两全,应该牺牲恋爱,还是牺牲道德?用道德宇宙的标准来看,选择恋爱者是自私,应当受到攻击,因为在道德宇宙里,道德是最高标准。而用恋爱宇宙的标准来看,除了恋爱别无他求,不顾一切地私奔也是正常的事。逃不开道德压顶还不敢私奔,则恋爱不真纯。

但你要知道,恋爱宇宙中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才更加难遭遇。

道德宇宙里真正的圣贤难遇难求,科学宇宙里绝对的真理不易得,美术宇宙里的完美作家屈指可数,恋爱宇宙里真正恋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恋爱是人格的共鸣,自然应当以人格高下来断定真纯程度。被一般人误会的恋爱,人们出于一时飘忽的性冲动而步入婚姻,时过境迁,色衰爱弛,这是冒着恋爱名分的纵欲。我为真正的恋爱辩护,不愿意为亵渎恋爱之名的纵欲辩护。

祝你懂得恋爱的神圣,别在血气未定的青年时盲目地以恋爱之名放纵欲望。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篇15)

值得思考的一章。

叶楚伧先生曾说,如今中国在学者只言学,在工者只言工,结果弄得没有一个在国言国的人。

恽代英先生又说,中国从孔孟后,学生看过两千年的书,讲过两千年道德,却仍然无补国事。所以读书讲道德都没用,一切青年都该加入战线去革命。

凡有学潮发生时,你去一个店铺或一场会议,大家窃窃私语的不外乎“学生不读书,而好闹事”这种话。教育部也三令五申“整顿学风”,管理严查。

这三派主张,你怎么看?

如今中国的弊端就在于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之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无所成,国也没救好。

从历史来说读书无用,难道法国革命只是罗伯斯庇尔的功劳而卢梭没有影响吗?俄国革命单是列宁的功劳而写《资本论》的马克思没有影响吗?辛亥革命未成功,不是制度革命未成功,正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应该承认的。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煽动人“类我类我”。比如我爱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喜欢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我对于让青年抛开书本去革命不敢苟同,将参与爱国运动为大禁的学校也未免太矫枉过正。

让教育与生活绝缘,从学理上就说不通。因此,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

但救国并非空谈革命,喊口号喊到声嘶力竭,帝国主义仍然在扩张。想起有北方人讥笑两个南方人站在门口吵架,互骂一气却一拳不挥,最后各自散去。如今微博里这样的正义之士少么?热点事件讨论两三天后就没了热度,每次出事都会有人感叹:真不知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

孙中山谈自己如何想起革命时说,他少年时在香港学医期间喜欢散步。香港街道真干净,那么我香山县的`街道就不该那么脏。他回到香山县就亲自去做清道夫,居然把门前的街道打扫干净了。因而他想到,一切社会的污浊都应该,都可以如此情理。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别人不管的,我可以做些小事。别人普及教育,我只从勤勤恳恳当老师做起;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去乡下办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仅仅能劝自己的兄弟别参军;别人登报谴责贿选也没用,我只能集合同志,出力与乡绅死斗,不让贿赂的勾当发生在我们村县……大事小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事。

丢掉学生架子,到民间去。学生自成一种特殊的阶级,社会待你我改造,而社会早已把你我当成眼中钉。一般学生有几个配谈革命?吞剥捐款的学生是否充当过大会代表?勾结乡绅政客为乱学校的学生是否没宣扬国教育尊严?向日本庚子赔款感恩戴德的学生是否没有喊过打倒帝国主义?其实社会还算是客气的,他们要写学生的罪状,还怕没有材料吗?

希望你在谈爱国、谈革命前,默念几声“君子求诸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模板15篇)】相关推荐
外婆的道歉信读后感模板十四篇

“每个七岁的小孩都应该拥有一位超级英雄。这是母庸质疑的事实。所有不同意的人都需要去检查一下脑袋有没有毛病。”这个七岁的小孩就是爱莎,本书的主人公。爱莎聪慧、早熟,拥有超出同龄人的情商和智商,显得非常特别,爱莎的特别是由于她有一位特别的外婆,外婆七十七岁,是最爱她的人,也是爱莎最爱的人,爱莎的超级英雄...

《神曲》读后感十二篇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叮”《神曲》是但丁最伟大的作品,但丁一生的经验包括爱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其中。《神曲》的外壳虽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论的是国家的兴衰,听他们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