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论语孝道读后感锦集

论语孝道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21

论语孝道读后感锦集。

论语孝道读后感 篇1

论语中有一章是关于孝道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论语孝道,我们可以了解到孝道是怎样被中国人看待和实践的。通过这一章的内容,人们可以明白不仅尊重父母和长辈,更重要的是通过持之以恒练就一种美德。

论语中,孟子说:“吾爱子孝。”这表明孝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孝道的内容很广泛,它不仅仅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相反,孝道还包括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以及对社会的尊重和回报。孝道可以看作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众多美德之一。

在论语孝道中,孔子告诫人们要“敬事而后食”,这表明只有做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这也说明了孝道的实践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不能只是口头上的尊重和关心。孝道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时间和耐心。

孝道同样也需要强调父母的教育作用。这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优秀,也是想告诉孩子要学会尊敬长辈,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孝道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和子女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关心。

阅读论语孝道,我们还可以学到一些关于面对家庭问题的技巧。比如,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说明在不同的阶段,人们需要注意不同的事项,以免出现家庭矛盾或争端。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这是一种互相尊重、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道德准则。在阅读论语孝道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怎样尊重长辈,学会与人相处,以及怎样解决家庭问题。这些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孝道,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论语孝道读后感 篇2

一本《论语》放在书架已有好几年了,来到新的工作单位,也把它顺手带了过来置于床头,虽然偶尔翻阅几页,却也没有读完。今年寒假总算是完整的读完了一遍,但总感觉只是一知半解,略知皮毛而已,其中的好些道理还是参悟不透。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辽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现仅将本书中的孝道就与治学的部分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有些人们在这一方面却在褪色,学习孝道并对学生对后人讲述孝道是非常必要的,使自己也让他人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父母唯其疾之忧。”一个人如果能够使他的父母只担心他的疾病,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我个人的理解为,能够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的事情,尽最大努力的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除非是像生病这样自己没法控制的事情。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书中注释为“侍奉父母,难在时常保持和颜悦色!人子中年纪少的做事,年纪长的具备饮食,难道这就可以算得孝么!”我对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些欠缺,单就“色难”一句,我认为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虽是有些讥讽的意味,但也不得不让人深思。这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父母年事还不是很高,还没有到子女经常服侍的地步,但老人爱唠叨,唠叨多了就有些不耐烦了,其实想来老人的唠叨就是一种爱的体现,我也应该尊重老人的唠叨,和颜悦色地倾听她的唠叨。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的孝,只是能养父母。但人们亦养犬马。如果只养而不敬,则养父母跟养犬马还有什么不同!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倡不仅能养更注重敬的思想。当然针对于我们来说,相信在这一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会时常见到或听到对老人养而不敬的事例,更有甚者既不养也不敬者。因此不仅我们自己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对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学生传输对父母对祖父母等不仅要养更要敬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到远处去游;如出游,必有一定得地方。社会发展到现在“父母在不远游”是不大可能了,但 “游必有方”还是很值得提倡的,必须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并且时常告知父母自己的情况,

免得让父母牵挂。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有时忙隔三五天忽视了没有打电话回去,妈妈准会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放假回到家中,晚上有时出去玩耍,无论回家多晚,远远就能望见家中的灯光,父亲总是坐在桌前喝着茶水等我们回来才睡,多次说他却总是这样。有一次,晚上我们开车出门正值天气不好,老公忘了带手机,我的手机又没电了,也就没有跟家中联系,家中又给我们联系不上,害得父母担心,听母亲说父亲还发了火,我们也非常愧疚。今年正月十五下了一场大雪,在老家过完了元宵佳节,正月十六,老公单位要上班了,因天气原因,我们早上6 点起床出发赶8点的班,大冷的天婆婆早早起了床,不顾我们的.反对又是扫雪,又是递热毛巾擦车窗玻璃,站在村口,望着车子远远离去。路上经车压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非常滑,车开得很慢,不到50里地足足走了1个小时零40分钟,中途公公打来两次电话询问路面怎样,是否到了。这都是一份份浓浓的牵挂埃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注意生活的点滴,多为父母想想,尽可能的让父母少一份牵挂,这也是一种孝的做法吧。

治学方面,有好些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是我们非常值得学习的。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我们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需要自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有句话我已记不清具体怎么说,只记得大概意思是说,若要给人一杯水自己至少自己要有一桶水,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诲人不倦”,谈起来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在许多时候我们却没有做到真正的耐心。

有时忍耐不住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朝孩子们发火。过后想来,这样做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自己生气以外,别无他用。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无非就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使他能够认真听讲;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与耐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虚心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许多的亮点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

虽书读完之后仍就是知之甚少,但已感到受益匪浅,今后将更加深入地学习以求更深刻地了解孔子,了解孔子的思想的博大精深。

论语孝道读后感 篇3

儒教的真正精神是一种包容性的人文主义,它通过美德贯穿天国,人文,社区和自然。这种包容性人文主义精神比较集中地表现于《中庸》一篇,由之展示了儒家形上形下一体打通的道德本体论、道德主体论、德性伦理政治论和德性宇宙论。与《中庸》同载于《礼记》、且在宋代同被列入作为儒家基本经典的"四书"的《大学》一篇,则在德性之天的思想背景下,专门阐论了形下层面的个我成就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由本末内外观、身心工夫论和道德社会说所构成的大学之道,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参与型塑了民族性格,而且对于当今人们的立身行己和为人处世,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论语》,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越真实地展示出来。对于《论语》这本书,正如编者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这些是我对《论语》经典语录的看法。 它们可能不是很独特,但它们也是我的真实感受。《论语》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简单而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论语》让我感触良多,其中的许多原则和精神值得我学习。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

《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对于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谢谢大家给我带来的所有论语。

论语孝道读后感 篇4

一本《论语》放在书架已有好几年了,来到新的工作单位,也把它顺手带了过来置于床头,虽然偶尔翻阅几页,却也没有读完。

今年寒假总算是完整的读完了一遍,但总感觉只是一知半解,略知皮毛而已,其中的好些道理还是参悟不透。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辽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现仅将本书中的孝道就与治学的部分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有些人们在这一方面却在褪色,学习孝道并对学生对后人讲述孝道是非常必要的,使自己也让他人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父母唯其疾之忧。”一个人如果能够使他的父母只担心他的疾病,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我个人的理解为,能够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的事情,尽最大努力的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除非是像生病这样自己没法控制的x事情,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书中注释为“侍奉父母,难在时常保持和颜悦色!人子中年纪少的做事,年纪长的具备饮食,难道这就可以算得孝么!”我对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些欠缺,单就“色难”一句,我认为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虽是有些讥讽的意味,但也不得不让人深思。这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父母年事还不是很高,还没有到子女经常服侍的地步,但老人爱唠叨,唠叨多了就有些不耐烦了,其实想来老人的唠叨就是一种爱的体现,我也应该尊重老人的唠叨,和颜悦色地倾听她的唠叨。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的孝,只是能养父母。但人们亦养犬马。如果只养而不敬,则养父母跟养犬马还有什么不同!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倡不仅能养更注重敬的思想。当然针对于我们来说,相信在这一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会时常见到或听到对老人养而不敬的事例,更有甚者既不养也不敬者。因此不仅我们自己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对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学生传输对父母对祖父母等不仅要养更要敬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到远处去游;如出游,必有一定得地方。社会发展到现在“父母在不远游”是不大可能了,但“游必有方”还是很值得提倡的,必须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并且时常告知父母自己的情况。

论语孝道读后感 篇5

(一)天地人之道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生活这样艰苦,为什么能自得其乐呢?其实,主要是在于你的人生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二)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可。

(三)君子之道

这里的君子一般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在《论语》中,随意就可发现这二字,可见君子的重要性。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连孔子都愧称君子,不难发现君子的标准之高。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四)人生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很多人都感叹光阴流逝之快,但孔子在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大家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孔子提出的这六个人生轨迹,对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启迪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领悟这其中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窗外落花纷纷,合上书,闭上眼,闻着淡淡花香,细细咀嚼论语之道,我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份从容和坦然…

论语孝道读后感 篇6

李家枝“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所提倡的行为,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而我们的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的,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对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社会的进程有着极深的影响,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

《论语》 孔子孝文化正文内容: “孝”,从字义上解释是指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是指子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的、家里长辈的意愿,这是一种稳定的伦常关系。而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则是以“敬”为前提的,作为子女、晚辈,对“敬”的最好表达就是所谓的“顺”,即“孝顺”、“孝敬”,故孝的本质是也就是“顺从”。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那时的华夏先祖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一位全面系统地论述孝道的思想家。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对其**子游发问的回答,夫子在这里突出的一个”敬”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要对父母尽孝,不能只是赡养父母,不仅要物质上赡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是应该让父母过的舒适开心,故夫子的孝论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夫子认为孝是一种内在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这是夫子对孝行的那种较高层次要求的体现。无外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孟子·万章上》)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内容。老师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必须有仁心。夫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指“亲其亲” ,而且还指”泛爱众”,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也可以是碌碌无闻的平民;既可是品行优秀的人之骄子,也可是恶贯满盈的坏人。

老师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仁爱之心,才能真诚地尊敬他的父母。夫子的**有若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夫子及其门生把行孝作为为仁的前提条件。坚持孝道的人,不可能故意得罪长辈和上级;一个人不喜欢得罪长辈和上级,但他喜欢制造麻烦,这从来没有发生过。

故夫子认为,“仁”是从孝悌开始的。在儒家的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可见,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具有极强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学会爱父母、尊敬父母,然后才可能会爱朋友和同学、尊重朋友和同学,之后才能进而学会去爱党、爱国家、爱所有人。 在这十次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误会了夫子的“孝”思想。

以前一直都认为夫子所说的那种“孝”是有一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的孝顺,后来认真学习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孔子家语·六本》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事例,大致是说:有一天曾子和其父曾皙去地里种瓜除草,曾子在除草的过程中不小心斩断了他父亲曾皙种好的瓜秧,曾皙大怒,要打曾子,曾子为表孝心马上撅着屁股让父亲打自己,曾皙大怒之下居然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过去。

曾子待苏醒后不久就回家了。当他正在床上歇着的时候听见父亲回来了,然后他立马起床放声唱歌,好让父亲听见,以示他在挨打后没有不适身体好得很。夫子知道后却批评说:

“曾子不该撅着屁股等待着父亲杖罚,如果被盛怒之下的父亲打死,死的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以自己的愚孝使父亲陷于不义,是大大的不孝!”夫子还补充说,“曾子应该在父亲盛怒要打自己的时候跑掉的,然后等父亲息怒后给父亲跪下认错,这样父亲也不会因为错手将儿子打死而背上不义的骂名,曾子作为儿子也不会被人说是不孝,这才是最应该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孝顺并不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凡事都要百依百顺的,夫子说过,“父母如果有敢于跟自己争论的子女,他们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当父母有不对的言行,就应该与之争论。

盲目服从父母的指示,怎么能算是孝顺呢?” 但夫子也说,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是要讲究方法方式,而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

论语孝道读后感 篇7

读论语有感

读完《论语》,我觉得最深刻的是孝道二字。孝道是人类的根。我父母生我养我。如果我长大后不知道如何报答我的好意,我就没有尽到做人的义务。况且中国有一句话,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要跪下,乌鸦长大的时候,小乌鸦就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养到老乌鸦又恢复了飞的能力,这才算终了。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不是连乌鸦和羊羔子都不如了么?

古时候,有仲由百里米,闵损坏了吕衣顺的母亲,吕绩怀留下的橘子。今天,陈毅去探望母亲,张九精带着父亲去学习。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永恒的主题。尽孝也是要讲求方法的。

我记得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引起我很大的反思。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生活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多想,而父母那么尽心尽力的照顾我们,培育我们为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本能。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代价,但从不要求任何回报。亲情,它无需用任何语言表达。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孝道当作我们的本能呢?孝道应该发自内心。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这真的很重要。也许不是因为我买了一些高档的营养品,而是因为我对父母的身体没什么好关心的,和他们多聊聊天。就像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居高临下,全心全意为母亲服务。每天晚上,他自己

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那我们是不是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呢?

孝敬父母,哪怕是小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就足够了。我记得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费力地端着一盆水,天真地对妈妈说:

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

孔子还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父母唯独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说是,对父母最主要的关心就是关心他们是否生病了,这样就是做到尽孝了,这话说的没错,但多少有些片面了,或许这仅仅是对孟武伯而言吧。

我认为这句话是指父母无法控制身体的疾病。这种担心已经足够了。我们不应该做其他让父母担心的事。这也是一种孝道。我们应该注意它。

孔子的孝道自始至终都是好的,始终如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提到孝道问题。比如说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告诉我们父母在时,不能到游玩,即使不得已也要说明去向,尽量少让父母担心。

每个人都反抗,希望摆脱父母的限制,但现在他们不能每天回家。他们会想念家里的父母吗?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帮父母捶捶背,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打个**,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哪怕是相视无语,只静静的守在他们身边,这些更能慰藉父母那时刻关切着儿女的心,这些微不足道的回报相比双亲的抚养之情、养育之恩真的是轻如鸿毛,但孝心无价,我们要做的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关心体贴父母。

再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教导我们侍

奉父母时,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不能怨恨。

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忠告。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和老师顶嘴,也不能和朋友吵架。为什么我们要对父母怀恨在心?难道是因为父母从小到大给了我们无限的包容吗?说出这话,难道真的不觉得愧疚吗?

前些日子看海洋天堂这部电影,看大福的爸爸一点一滴教患有自闭症的大福成长,开门,锁门,穿衣服,下公交车.....我心中的感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试问,天下哪位父母不是这样耐心的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又几时对父母那么耐心过,我们为父母做的却太少太少,所以从今天开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想吧,用心关爱父母,体贴父母,报答父母。

毕淑敏在散文《孝心无价》中写道:“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可以弥补的东西,也有永远无法弥补的东西。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最后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只因为这句话与孔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出了我的心声,人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遗憾就只能是遗憾了,不会有机会让你去弥补。只有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对自己身边的父母,不要到失去的时候再去懊悔,不要让自己空对着过往去流泪。

【论语孝道读后感锦集】相关推荐
论语读后感模板

句怡美的编辑已经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挑选了以下相关资料:“论语读后感”,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难免会有新的想法。 阅读后写读后感是为了加深自己对所读书籍的理解和认识,你会不会寻找一些作品模板来参考写作呢?要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请您继续阅读下文!...

论语读后感必备15篇

一本新书象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同一个人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中不同情节都会有不同看法。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想要更好地掌握“论语读后感”的相关知识赶紧来看看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