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境界观后感集合13篇

境界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06

境界观后感集合13篇。

境界观后感 篇1

宽容是什么?宽容就是不对别人斤斤计较,宽容就是不抱怨别人的偏心。可这次我读的这篇文章,对宽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触。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宽容的最高境界》。我一看这个题目,我的脑海里便涌出了一个问题:宽容还有境界?我带着问题开始读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战争时期,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交火,激战后,两名战士失去了联系,一名战士为了回家看望病危的老母亲,竟想开枪夺去战友的生命,独吞唯一的食物——鹿肉。过后那名战士向他的战友忏悔,大度的战士原谅了想杀死自己的凶手,并与他一同回家祭奠她的老母亲,两人竟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这是一篇多么震慑人心的文章啊!阅读之后,我的心流泪了,为那名受伤战士的宽容之心而流泪,为心系母亲的战士而流泪。在泪光中,我脑海中朦胧的浮现出我自己“宽容”的表现……

就像文中说的那样:一个人能容忍他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狂妄无知,但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诋毁和致命的伤害,这是人之常情。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归温馨、仁慈、友善和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宽容是什么?宽容就是这些。宽容的至高境界是什么?这有待你的再度更新。

境界观后感 篇2

读《玩是大境界》有感(原创)

每个人都喜欢玩,我想,就是这样。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无论是出于本能还是天性,总喜欢抓起东西在手里玩,拿起东西含嘴里玩,可我们真正听到玩这个字眼时,也许是大人嘴里那一句:“哟,这小孩真好玩!”

不得不说,玩是一种境界。

何为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即望尽天涯路之第一境,为伊人憔悴之第二境,灯火阑珊处之第三境。但玩——何至于此?

一个物体,一段旅程,一场游戏,或玩,或爱玩,或爱玩;

一个座谈,一个活动,一件作品,或研玩,或习玩,或品玩。

世间种种,皆在玩中,皆在玩的境界之中。

毫无疑问,玩是大境界。

随着心性的成熟,环境的影响,人们在玩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走出了两种风格,亦或是两种境界——品玩之境与嗜玩之境。

那何为“品”?何为“嗜”?

三“口”为品,即反复回味,每一口都别有意蕴。玩一场,疯一回,等到尽兴之后,或闭目养神,或执笔挥毫,由表化里,沙中滤金,有感语言,有悟于心,积淀升华,此为品玩。

说文解字中说,嗜欲,喜之也,即一“口”,大“口”,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重量而不求质,尽情而不入心,“腹饱”即可,尽兴就行,此为嗜玩。若是形象地说,品玩和嗜玩就好像美食家和吃货一样,境界高低,可见一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世事繁杂,何必庸人自扰,玩本俗事,又何苦细细计较?尽兴,尽情,尽心,尽趣即可,足矣。但是,马三立大师一句“逗你玩”玩出了境界,玩味了整个人生,陈省身大师一声“好玩”彰显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的玩乃品玩之境,已是蝉蜕龙变,登峰造极。相反,如今科技发达,异彩纷呈,不少人沉迷游戏,陷于网络,更有甚者身兼重职,却尸位素餐,**腐败,这是贪玩,是嗜玩,是玩弄,是玩世不恭,是玩物丧志,是玩忽职守,这样的玩,荒时,荒岁,荒业,荒人,更荒废了国家的期望。

此两者,前者乃大境界,或许有人尽心的玩了半生,也无法达到,但玩到深处,便已然成为一种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这种魅力总会让你玩转氛围,玩得起,玩得开,相视一笑,一句自嘲,心胸开阔,有何解不开?在玩后,要反思总结,但在玩时,终究是玩,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心中积怨,毕竟是玩,别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不管人生如画还是人生如歌,人生总是在玩中度过,精彩或暗淡,平凡或非凡,也许说不清最后是我们玩了命运,还是命运玩了我们,但是,我们所追求的,我想,除了那种大境界外,还有一种无悔的心。最后,我想引用冯景元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玩”是走过一生后,流过血、流过泪、有过名、有过利,经历过沧桑、荣辱、起落、沉浮,尔后进入的一种境界、一种诠释、一种了知,抑或也是一种彻、悟、觉。

是老了之后,看世界,看世事,南南北北、东东西西、生生死死、起起落落,什么全明白了之后,悟出的一个字。

姓名:朱帅

手机:187********[笔墨评语网 WWw.bmrBH.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兰亭大厦567号

邮编:450000

境界观后感 篇3

第一境界热爱教育工作,敬业,不能玩忽职守: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教师,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一生就是要桃李满天下。热爱这项事业,献身于这项事业,无论风雨,无论贫富,都始始终如一的,就像魏书生一样。

这是非常让人佩服的。一个教师,倘若能自觉地肩负起教育的历史使命,有一份师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为“敬业”之本义;能爱学生、爱教育,继而爱天下,有一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当为“乐业”之思想基础;能在教海中游刃有余、学识渊博、人格高尚、驰骋教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唤起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良知,开启智慧和美的大门,引领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当为“精业”之最高境界。

第二境界恪尽职守,对学生公平;作为教师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老师最根本的职业道德,在学生眼里,“公平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

第三境界师爱。文章中所说的师爱包括“母爱”,“父爱”,“友爱”这种师爱,特指教育的爱,它是一种兼容并包的爱,一种爱满天下的爱。只有这种博大无私的爱,才能造就一个博大的教师胸怀。

与爱相伴的是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教育承载着社会和每个家庭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其责任也应该孕育。一个不具备“爱教育、爱天下”之情怀的教师,一个不愿担当起“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教师,其师德水平是令人怀疑的。“责任”应该是为人师者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教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在于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渊博的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永不满足的精神。教师的魅力是德才兼备的升华。

境界观后感 篇4

黄莹放假在家,我把万玮所著的《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了几遍。书中的许多故事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虽然万老师是教初中数学的,但是当中一些教数学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这个小学数学老师学习和借鉴。

比如要写数学日记,到小学中高段的学生也可以指导他们写数学日记,比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思维的创新性等等,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培养起来,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

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考是万老师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大脑看着事物,就像照相机一样,在我们聚焦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个取景器。

我们只看到帧中的场景,而忽略外部的对象。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积极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老师,我们遇到不同的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像我们班的严和平一样,他很爱开玩笑,课堂上有很多小动作,干扰学生的学习,喜欢在课堂上捣乱,这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没有在课堂上讲话。 我在桌上睡觉。面对这样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生气的。但学着用破碎的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并不是没有用的。

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课后能认真完成作业,喜欢工作。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知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的教育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但孩子们关注的是如何独立和分离。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例子: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宁愿牺牲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学校布置的任务必身体力行亲自落实,大到孩子国旗下发言的演讲稿,小到班级的每一处布置,总有自己做不完的事;还有就是对自己钦点的班干部不放心,监督工作也丝毫不敢怠慢……说到底,就是放不下心来。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没少吃这样的苦头,却收效甚微。表面上看是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实际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学困生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推力或换了新老师便又回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儿童自理能力差。没有老师的警告,他们会回到原点或做得更糟。班干部自信心不够强大,解决问题依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其他学生也有可能老师在的时候一个样,不在的时候另一个样子。老师认为他们在帮助孩子,但事实上他们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真正需要,剥夺了他们努力成长的机会。

这样的教育必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样的孩子也只会抓着老师这根“拐杖”行走,长此以往,还如何能飞得高远呢?如果教师依靠学生来教他们,那不是成功而是失败。与之相反,培养孩子正确独立的意识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与其抓的太紧,不如让孩子体验一下,努力提高自己!可以看出,老师的爱指向分离。

最后,父母的爱也必须指向分离,不管你多么爱你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最终都会长大,组建起自己的家庭,而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新家庭就会取代原来的家庭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生命生生不息繁衍千万年的规律。

这种与生俱来的以孩子分离为终极目标的爱是世界上最高层次的爱!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应该给他多一点独立和自由。从小养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不代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提供宽松和民主的氛围,多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父母多建议、理解,少决断。

蛹在成为飞蛾的过程中,总是经历痛苦的纠结。如果她真的爱他,就让她咬茧;不要让他咬,也不要帮他刺,蚕蛹即使有翅膀也不能飞。因为很多事情在孩子长大后都是不可替代和不可替代的,所以作为父母只能做到耐心。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包办的过多,使孩子无法独立,不能分离,成年之后,事事依赖父母,赶都赶不走,窝在家里啃老,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就像漫画中描述的那样:切下孩子的翅膀,问他为什么不能飞?后悔晚矣!只希望老师和家长记住并谨慎。

境界观后感 篇5

钉铃铃,下课了。我拿着刚买的智慧背囊,看起了一篇叫境界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青少年教师把手中的一大截粉笔扔出,潇洒大方。粉笔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十分钟过去,又上课了。迈着稳健的步子,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走入教室。忽然,他的目光顶住了那两截粉笔头。他把书本放在讲桌上,一只手按着膝盖,另一只手向那两截粉笔伸去。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苍老的皮肤布满了艰苦岁月留下的褶皱。它摸过千千万万作业,打过千千万万个单调的对错号。现在又伸向了别人瞧不上眼的粉笔,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令他的学生永远地忘不了。

他拾起两截粉笔头,一截被放在粉笔盒中,另一截,老教师就用着它写下了要讲的课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美德的传承在这个时代受到空前的质疑,颠覆美德者以潇洒自居,用叛逆标榜,而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的焚烧中散发出最诱人的芳香,恶劣的品质在貌似潇洒中露出可疑的尾巴。

境界观后感 篇6

米龙的理想教室是什么?我想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会在心里问这样的问题。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真正领悟了理想课堂的含义:最大可能的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

每个角师都应该从这个角度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一个理想的课堂。

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

一、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

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3、 知识,生命,生命的共鸣。我认为第一重境界是基础,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上好每节课都要实施的步骤,唯有真正深入浅出的解读教材,解读课堂,解读学生的学习,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能力提高的舞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真正理解教学大纲,敢于对教材中不合理的编排给以调整,同时能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适合学生智力的发展水平。

并且我们必须在科学上有深厚的基础,使我们的教学在我们对学生的深刻理解中可以容易掌握。同时,做好反思,只有更多的反思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二是探索知识的内在魅力。

这个过程的主题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知识,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中,教师不应该将知识和学生割裂开来,而应该和学生、知识融为一体,我们共同来体会发掘知识的美好,而不是学习知识的美好。我们要教会学生用发掘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学的知识,会变通,能领悟,同时会纠正和辨析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才是灵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而不是老师强加灌输的知识。

我们从干老师的每节课中都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对每节课深刻的感悟和细腻的体会,他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析,对学生的深入浅出的引导,都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理想课堂的魅力,真正达到了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这应该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有了对知识的无限的热忱和不懈的探索,我们会发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即使是一篇普通的短文,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定义也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探索。或思考,或陶醉,或顿悟,或狂喜。总之,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奇迹诞生的地方,我们的老师应该是与学生一起创造奇迹的天使。

让知识在课堂上绽放,让思维在课堂上升华。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课堂,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在坚持中体验,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境界观后感 篇7

佛经上说:“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万物往返,万物变幻,人生跌宕起伏,都在牺牲中达到和谐统一。

舍得,有舍才有得。在得失之间,大胆放弃,是我们五千年智慧的精髓。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哲学书,名字叫。这本书涵盖了人生哲理、职场、官场、理财、处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以独特的视角阐明“舍得”是一种大境界;是人生各个阶段必须面对的挑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掌握的生存艺术;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课。

着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入江海。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得与失当中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所以,需要我们有“看开、放下、平和、淡然”的良好心态来面对。

一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因此我们应从不同角度、方向诠释舍得的真谛。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因此我们做人不要太过抱怨,太过悲观,做事不要斤斤计较,只谋私利。要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体现出胸怀宽广的做人高度;明朗大气的做事风格;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

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付出是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无私的状态,让我学会付出

境界观后感 篇8

作者:毛志刚杨宏涛

**:《河南教育·职成教》2017年第12期河南省工业学校每年都会为教师选购教育方面的图书,促使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今年,学校为我们挑选和购买的书中有班主任专家万玮的最新教育随笔集《教师的五重境界》。

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即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地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笔者对此书认真地读了几遍,对其中一篇《“负数”教育》感触颇深。

在文中,作者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学入学一年的军训对自己的影响谈起,说明“好的教育就应当是这样的,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接着引出了“负数课堂”的概念,即“有些课能带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有效的东西,效果是正数;有的学生等于不上,很多年后都忘光了,效果是零;有些課还不如不上,因为最终负面效果占上风”。这段话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学会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性格、最终受益终生,这就是“正数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不佳,甚至什么都没学到、或者前学后忘,这就是“无效课堂”或“零分课堂”;有些学生在课上睡觉、玩手机、说话打闹,不仅什么都没学到,反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性格,这就是“负数教育”了。

近年来,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为了改善中职课堂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习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我校教务处会同各系部相关人员通过学习考察、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活力课堂的实施方案即“541”课堂教学模式:“5”指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一节课时长的50%即25分钟,该时间教师可以一次性使用,也可以分阶段使用,主要完成复习、新课讲授、布置任务等;“4” 指学生主导课堂的时间不低于一节课时长的40%,即20分钟,该时间段主要以学生为主,建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1”指教师课堂小结、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布置作业的时间不超过一节课时长的10%,即5分钟。

境界观后感 篇9

银河园中一班范婷婷

利用暑期,我阅读了《教师的五重境界》这本书。觉得这本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该书从五个不同的介段详细介绍了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第二个阶段:

教方法。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第五个阶段:

教自己。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很好的方法和案例分享,让我看了以后受益不浅!

比较受益的内容:

p10: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树摇一棵树,云推另一朵云,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老师说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他是怎样想的、他是怎样做的,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露出的内心情感,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并决定了他的教育到底是正数,还是零和负数。

p15:教师是教师,为学生展示正确的价值观。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一开始听起来很极端,但它显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影响和教化,不是命令或指示。我们要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自己必须先具备坚毅的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首先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

p52:无论孩子做什么,无论与我们的价值观有多么严重的冲突,我们都应该首先学会接受。孩子们是无辜的。任何对孩子的看法都是他们生活经验的产物,根源往往在于我们的教育者自己。

即使孩子的情况很糟糕,一旦我们发自内心接受,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顺利沟通的条件已经具备。

p92;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

p105:理性、理念、理想是人生的三个关键词:青春充满激情,最需要理性;中年不缺乏经验,最需要经验;老年过于保守,可重温理想。人生一世,总是要大步向前,勇攀高峰,而不是自怨自艾,或者满腹牢骚。

p186: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受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和表扬相比,惩罚更加困难,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它“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读第二个阶段:教方法——“如何做一个不累的班主任”,我得出的感悟是:放下“架子”。

书的开篇写到:“当班主任累不累?”这个问题几乎不用回答。一旦老师被任命为班主任,他就不会放松,除非他根本不想干得好。

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除了教学活动外,还包含着很多教学内容。老师与幼儿的关系、班主任与配班老师的关系、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孩子的关系都需要用心建立,悉心维护。

因此,对于工作中的“累”,身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不防学习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因为班主任过于能干,抑制了其他老师的能干。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的几点心得:

一、放下“架子”,做有亲和力的班级管理者

人们之所以“摆架子”就是要让自己显得威风、了不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处处一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样子。在我们身边,很多班主任喜欢“摆架子”,甚至把这种“架子”当作管理班级的重要手段,认为孩子们只有“怕”你,才会听你的话,于是他们在孩子面前颇有威风,让孩子天天“提心吊胆”。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班主任不摆架子,不友好,就更容易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和支持。

二、放下“架子”,展示新教师的能力,建立其任职自信

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最怕的是出错,如果班主任总是对她说“这样做不对”“你不应该……”就会使得新教师没有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长期接触孩子,班主任熟悉班上每个孩子的特点和爱好,知道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孩子。因此,新教师到岗第一天,首先指导她们从熟悉和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角度进入幼儿的学习生活,进而通过班主任的带班示范使其明白每一个常规培养的目的、方法,每一个环节设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方面,边示范边讲解并按照“多说不如多看,多看不如多做”的原则对其进行培训。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发现新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结和具体案例加以指导。例如,我常常将孩子分成两半,通过上相同课的对称性教学方式,让新教师在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快速提高。

此外,班主任还应帮助新教师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比如,在孩子们面前大声称赞新老师唱得很好,画得真的很好,新老师是个故事王!让孩子们尽快喜欢上新老师,新老师也会乐于面对孩子,从而形成新老师和孩子们的良性互动

同时,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新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新教师发现自己的长处,放大自己的长处,不断增强自己的长处。例如,我们可以抓住家长开放日和所有老师的观察机会,让新老师展示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放手让新教师顺利开展;在晚会上,我将给新老师机会,让她们在同事面前展示自己的长处和能力,让大家看到她的长处。此外,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我们更应该肯定和表扬,而缺点和问题则应该通过私下面对面的交流来解决。

这样,新教师才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减轻压力,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其实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潜意识当中都在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班主任在与其他老师相处过程中过分表现的高他们一等,就是在无形中对其他老师的自尊和自信带来伤害,其他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是敌意。

所以说,班主任如果想真正管理好班级,必须放下“架子”,培养自己的亲和力。

三、放下“架子”,将命令口吻变成商量语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班级管理

让家长配合工作,千万不要表现出“命令”的姿态,更不要以为只要下达命令就没问题了。作指示、下命令是必要地,但要注意用商量的语气去下达命令。比如,班主任可以这样说:

“你看,如果这次事件我们采用这个方案,大家觉得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同时要告诉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用商量的语气和家长对话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并虚心改正自己教育方面的误区,同时也维护了家长的自尊心,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会乐意听从班主任的意见,乐意为班级服务,而不是用抵触的情绪敷衍老师的命令,应付老师交给他们的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知道:很多家长认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和教师的事;另外,现在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被宠坏了,所以有些工作做的不好。为了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每学期初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得更好。

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和家庭友好小组活动等。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家园双方要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到共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班主任对班级很多的事情都拥有决定权,但如果总是独断专行,难免显得太过主观,不容易得到老师、孩子和家长的拥护与支持。如果班主任善于征求别人的意见,就会给别人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增强班主人的影响力。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忙碌是班主任生活的主旋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如何与孩子们交谈做朋友上;与家长沟通、理解上。让我们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做好儿童工作;在轻松的环境中做父母的工作。

亲爱的班主任:忙碌的身影是我们工作的写照;心情愉悦才是我们工作的境界。班主任加油!

境界观后感 篇10

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题记

暑假有幸拜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从标题中感悟:教师的“五重”境界指什么?也尝试回看自己做教师的10个春秋岁月,是否也践行过几种境界?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既充实又开朗。许多积压已久的困惑、忧愁、思虑顷刻如烟散去,荡漾在心是一种久未体会的或淡亦浓的幸福之感。

读《教师的五重境界》我感悟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万玮老师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教学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状态、教学生活和自学。当我读完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回想恩师的教诲,不仅要感谢老师,他让我在教师这一个行当里,开阔了教育视野,建立了良好的开端。绕开了不必要的误区。

回顾过去,做为一名新老师,我试图专注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喜欢学校、班级、老师。。。慢慢地爱上与学习有关的一切。

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逐渐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我相信一个好的态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应该重新考虑只为成就而学习的想法。我不断的去读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渐渐地,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他们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宽广了。今天,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万玮老师在书中说:“学习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它们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每一个阶段衔接在一起的,每一个阶段相互促进联系,前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服务的,而不是初中学习就是为了考高中,高中就是为了争取高分考大学”。这与我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

多年后,我带过的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非常的欣慰。感谢恩师的教诲,也感谢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更有信心。

二是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

当老师教学生时,他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和质量。在这点上,万老师在他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中也提到了,那就是第五重境界:教自己。

尤其是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上,我逐渐意识到教师没有学生的优势。甚至,学生的心灵更为单纯,品格更为高尚,在学生面前教师有时甚至会自惭形秽。与其教学生,还不如教自己。

所有这些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对他们自己的要求。只有自己做时,您才可以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感染和教化。教师的职业不是教书,而是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做为一个教育家,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应该是生活和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感谢博爱、睿智的万玮老师,感谢《教师的五重境界》一书,及时给我的教学及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帮我梳理了教师工作的思路。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读书多实践多反思,用爱去滋润我教育的世界,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努力做到“为人师者,示以美好,授以希望。

”机电系王燕飞

境界观后感 篇11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写道:“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时的为止”。我觉得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史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不要老拿“有明显的不足”挂在嘴上,哪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没有“明显的的不足”呢?

本书是张岱年先生的文章选编。虽然书中的一些文章曾在张岱年先生的其他作品中读过,但再次阅读这些文章,加深了对张岱年先生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读这书,隐约地感到“好书不厌百回读”这句话是出自写出作者在读书时的亲身感受和肺腑之言。

张岱年先生是已故的国学大师,《心灵与境界》是他的一本论文集。所收文章没有标明发表日期,从内容来看,应该跨越很长时期,故观点时有不一致处。书中所谈,涉及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虽属泛泛而谈,但也不乏真知灼见,给我很多启发。

一、关于中西文化,他说:“过去论中西文化的异同,多偏重中西之异;事实上,也应重视中西之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惟有兼重同异,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思想源流》一文中写到:

“中国思想之结胎时代实在西周。中国思想之最初的表现在《诗》及《书》。《诗》《书》大概都是周之中叶的作品,其中思想是主实、重人的,表现一种安毅、刚健、朴实的精神。

…周代为吾国文化初成熟之时,所以思想极表现一种沉深、雄厚、伟大、闳肆、创造、前进气息,勤奋、勇猛而又稳重、宏阔。中国文化之根本性征,中国哲学思想之根本倾向,实在《诗》、《书》中已大致决定。…把古代思想总结起来而成一个一贯系统的第一个哲人是孔子。

孔子是开创新时代的人,却也是集大成的人。他结束了以前的时代,开始了新的时代。孔子哲学不是以前思想之反,而乃以前的思想之结晶与更进的发展。

”寥寥数语就把中国思想的源交代清楚了,精准简括,不愧为大家。在述及中国思想的流以后,张岱年先生简要地总括道:

“中国思想之发展,简括论之,也可说只三大段,原始是宏毅、刚动的思想,其次是柔静的思想,最后否定之否定,又必是宏毅、刚动的思想。”

二、关于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他说:“有许多文章对于儒家‘重义轻利’、‘存天理,去人欲’进行谴责、批判,认为是对于‘现代化’的严重障碍。事实上,在今日的时代,是否还有多少人赞同‘重义轻利’、‘存理去欲’呢?

中国近代社会迟滞不进,是否儒家的‘义利’、‘理欲’学说的影响所致呢?”。他明确告诉我们,“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明清时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及其对于文化学术的高压政策”。

张岱年先生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欲望而进行斗争的结果。...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与不同的文化接触,就很容易衰落。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灭亡。

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更高文化的接触,当然会因为受到刺激而有很大的进步,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也有被征服和消灭的危险。”

这篇文章虽然写于30年代,今天读来仍然有警示作用。

三、作者认为:“人类有个特点,即需要有个精神寄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追求一个最高理想,按照最高理想做事,便心安理得。

一般人也讲‘天理良心’,总有一个精神寄托。现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让每个人都有精神寄托。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就是没有一个精神寄托”。

四、关于辩证法,他说:“真正遵循辩证法又很困难。有许多号称辩证法大师的,事实上又违背了辩证法。

讲辩证法和用辩证法是两回事。讲辩证法就是要克服一点论,讲两点论,这是对的,但我总觉得也应该承认‘三分法’”。

五、关于中国哲学的未来,他说:“我们需要学术的独立,不作西洋的附庸。在哲学,须根据本国先哲思想之精粹,及现代世界思潮之大道,从新建立起一个伟大的系统,作知识及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六、关于直觉思维,他说:“所谓‘玄览’,所谓‘见天道’,都是指对于天道的直觉。这直觉是超乎一般感觉经验”;“事实上,直觉即是灵感。

直觉是超越思维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惯常思维的局限,启发崭新的理解”。

七、关于形而上学,他说:“所谓静止的孤立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乃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不一定切当。我认为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分析性思维方法,对科学研究是绝对必要的。

我认为,分析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本书中,类似这样的有独立见解的能够给人以深刻启发的地方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也应该指出,作者的观点是存在矛盾的。例如,他说未来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和科学的结合。哲学的作用是指导科学工作,指导生活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哲学会是一种力量,他说哲学会跳出神秘和迷茫。

这样的理解无疑过于狭隘了。同时,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解也过于拘束,他不认为佛教也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而对心理学持否定态度,这似乎不如罗素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恐怕这也是一种历史局限性,是不能过于苛责的。

境界观后感 篇12

(二)多一层了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必须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他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

”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未来的教育看作是对每个孩子更深层次的理解!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

单凭某些专门的手段是学不到这种本领的。只有依靠教育者的高度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新**级时,我们应该像作者那样抓住一切机会,尽快记住班级学生的名字!

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把他所有的荣誉、成绩都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象现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电子信箱都告诉学生,以期通过各种途径与个别学生交流,从而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点尊重

爱学生,就要学会尊重学生。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个社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人而变得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需要掌声和鲜花。可以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他们的自尊。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思想权、行动权。

(四)多一丝宽容

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它认为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以宽容的态度面对错误。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鼓励自己努力看到未来,更早更快地看到未来。

境界观后感 篇13

万玮老师从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作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变化。从王玮老师的书中,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实际上也存在三三原则。

一、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万玮老师认为积累的内容:第一个就是积累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第二个是积累一些可以用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和观点。积累故事的几个步骤:

1、将故事保存好。

2、判断这个故事可以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些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

3、将故事分门别类的存放。

4、经常温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德育的工作当中,平时的积累都是工作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上次参加班主任核心素养大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现自己在平时看了一些故事当中,在比赛当中就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在教学当中,比如说,最近在学校的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哲理来进行,说明学生在故事当中,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

二、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敲门砖

万玮老师的书中用于思考有很多好处是,它是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的应对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治愈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等等。这种思考有包括教师自己的这种方式,也包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人说,改变你人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这种思考的学习习惯。笔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的一种思考,就是课堂结束要有所反思,课堂上为什么有的课堂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有的课堂就无法让学生动情。实际上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入这种思考,怎么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识,可能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经思考,而靠填鸭式的灌输的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考完试就忘得这样子的过程。

三、格局才能让教师成长获得幸福感

格局决定高度。万玮老师认为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格局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格局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他认为要胸怀大志,弃小不争。要放弃威权,树立威信。要眼光高远,兼顾细节,要主动进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师,应该来说,在生活当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较强的,不会与纠结于一些名利当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站在大格局的角度进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境界观后感集合13篇】相关推荐
战争观后感13篇

写作品名观后感时如何抓住原作的精髓呢?观影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优秀的作品可以带动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深受启发。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书写自己的人生展现自己的价值,写作技巧的进步通常可以在写剧本时得到体现,如果你正在学习“战争观后感”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我相信这些想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发掘人...

博物观后感13篇

感慨之余,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到那个狂热的、缺乏理性的“红色年代”呢?也许我们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正在盲目地追随并迷失在狂热之中。可是又怎样做到坚守自我而不盲从呢?恐怕也很难回答。“红色年代”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它会重演吗?它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值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