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句子 > 作文 > 导航 >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八篇)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06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对于一个十六岁男孩的妈妈来说,这本书是简直一本教科书,它让我看到青春期孩子的心里,教我如何和跟他和平共处。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在孩子眼中的缺点和不足,感谢龙应台、安德烈、菲利普老师。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里,孩子是成人的附属,他们的衣食住行、喜好、未来规划等都要由父母制定安排,所以现在社会上巨婴泛滥,我自己做得也不好。

让孩子独立,除了生活独立外思想独立更重要。一个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孩子,特别有人格魅力,能更早日融入社会,这是每个家长期望的。西方的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感受,而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仁、义、礼哪一个不是枷锁,这和孩子追求自由的思想相左。但是,这不对吗?我们知道这没有错……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离不开的反而是父母,我们害怕被子女抛弃,就像已经断了线的风筝,却还不舍得扔掉手里的线。父母和即将成年子女究竟要以何种角色共处,我想还是以尊重和沟通为主,尝试一点一点放手,能做忘年交是最理想的方式。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在三年时间中书写的36封书信集,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观点和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不论是哪里的文化,都有其优越的地方,也有缺点,因此我们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万物,让自己拥有更多智慧。

当是的龙应台在台湾生活,而她的儿子则在德国,相距万里之遥,彼此之间的亲切度总会少了几分,在此期间,两人通过书信来交流和探讨一些问题,这也是龙应台关心儿子成长的方式。处于青春期的安德烈自然有一些叛逆精神,例如他喜欢上了嬉皮文化,对摇滚乐和电影非常喜爱,虽然龙应台并不赞同,但他依然捍卫自己的观点。

中西方文化本身就有一些差异,而当时的台湾和中国大陆关系并不是很好,两人通过对国族的辩证来探讨到底该为中国、德国还是台湾加油,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两个人同三个两个国家和三个地区都有联系,而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观点。读后感.母子之间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互相影响,例如作为一个母亲会从孩子的角度和国度来换位思考,并对他的言行进行研究和思考,就有了价值观的碰撞和磨合过程。

亲情无价,而对于龙应台和安德烈这对异国生活、价值观有差异的母子,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而她们还需要超越文化的阻隔、时代的鸿沟,两代人的交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我更加珍惜亲情了,遇到思想观念的冲突时也学位了换位思考!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3)

孩子即将满一岁的前几天,无意间在咖啡馆看到这本书。没来得及看完就离开了,心里一直挂念,想找机会读完。在这期间一直在想,这样的母子交流值得学习借鉴,也在每个工作空闲的时间零星记录下想写给刚刚1岁儿子的话。可在此刻,看完全书之后,又完全推翻了之前自己的想法。36篇母子俩的书信往来交流,让我有了更多元的价值观。比如我的梦想是可以潇洒远方,未来我孩子的梦想可能就是想有自己的故乡。一如文中所说,安德烈15岁的年纪足迹已经遍布半个地球,越来越多从小就踏出国门,旅游求学的年轻一代,未来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只会在无数次的转学、交换生甚至多国身份里,发现自己并没有国家的概念,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家乡。而我希望我的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些概念越来越模糊。我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反而越来越清晰。因为终究,我是怎样的妈妈,就会有怎样的儿子!我希望我的儿子有胸怀,有公正的世界观,尊重信仰和文化,相信梦想和追求,我自己,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与其说想写信给儿子,不如写给自己,让自己有宽广的胸怀、给予孩子尊重和自由!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4)

好啦~读完必有反馈才有成长~这是一则满满滋味的书评~嘿嘿

虽说这是安德烈和龙应台女士的36封书信对话,但我更觉得是好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一个是光环拢聚的伟大作家,一个是思想自由的18岁少年,在文化差异、年代不同下,两者之间交流碰出的火花耐人寻味。作家母亲在儿子面前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因为自己年龄所带来的阅历而理所当然的当儿子的人生导师和指挥者。他们之间平等交流、彼此学习、互相尊重。

这让人看到了龙应台女士的睿智和不同与许多中国母亲教养孩子的方式。作为一个难民的女儿,一个灵魂的漂泊者,一个文学美好境界的代表,她的经历她的故事是怎样造就了她美好的今天和她在光环下依然耀耀生辉的思想。她的思想、气质、她的生活态度,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

同时也让人看到了18岁的安德烈,他在思考什么、他在讨论什么、他在学习什么?18岁的安德烈,他在讨论价值观、文化品味、政治时事、城市文化、民主制度、他在讨论国家、童年、时代、新闻、音乐、梦想、美学、隐私、经济等等。再回过头看,18岁的我每天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说什么,梦什么。不言而喻,我们在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视野上让我陷入了沉思。

当我们18岁还在喜欢黏着父母的时候,在欧洲环境,自由民主国家成长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对他们的父母起草独立宣言。当我们18岁还自称宝宝的时候,德国的成年年龄已经逐渐下调至14岁。当我们对未来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自己的民主权利,关心政治制度、关心国家安危、关心公民平等。

当然,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扮演的,还是指挥者和人生导师,他们会用他们的人生阅历,来告知一个成年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在他们眼中,也许100岁大的我们还是他们眼中的小孩子。而在欧洲环境中,在父母看来:成年人的决定,后果自己承担。你是独立的、你是思想自由的,你是一个人格完整的成年人。

还好我妈没这样,还好我是思想独立的、还好我是自由的!还好我的所有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

收尾送上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5)

重读《亲爱的安德烈》

最近,六年级的学生总是遇到麻烦,这使我们班的几位老师精疲力尽。每天,除了上课,我们还与学生/家长有着无尽的纠葛。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感到教育无力。白天,我们互相提醒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为班上其他同学打鼓,确保证常秩序。

晚上躺在床上,放松身心,我想: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这么离经叛道?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是否我们做的不够好?思来想去,总不得疏解,干脆就又开始重读《亲爱的安德烈》。

这本书我读了两三遍了,但每次再读一次,它仍然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龙应台作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受过中西教育,也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当她辞去台湾文化总监的职务,再次当上母亲时,她发现自己的孩子——曾经可爱而安全的孩子已经不见了!她走近时,孩子退后了,她想和他谈谈,他说:

谈什么?她不愿意问,孩子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我是我。她想和他说话,但当她张开嘴时,发现即使孩子想说,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个他不认识的人。因此她萌生了以通信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孩子,来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试想,有多少家长能意识到与孩子的差距并主动消除?我们的家长永远都在忙,忙到孩子出了问题了,才想起: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谈过话了。

就连围坐在餐桌旁的一家人也被手机绑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美丽的用餐时刻已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反观青春期的孩子,又有几个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吐露给家长的?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走过沟了,他们知道自己爱父母,但爱也成了不喜欢/不知道/不交流的借口。

她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认识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想要构建属于自己的团体,却没有人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给他们的青春期来个缓释,就那样,懵懂中,他们跌倒/犯错/冲撞眼前这个世界,以此宣告自己的存在,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我曾不止一次意识到,当前学校是多么有必要开设相关的青春期课程,以帮助这些孩子们正确应对青春期的诸多问题,可是,我们的家长为着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即使有时间,他们宁愿坐下打打牌消遣消遣,也不愿在这“莫须有”的事情上流连驻足,停下半步;我们的老师,精力都被各种各样的杂务所占据,尽管看出了苗头,觉察了动向,怎奈个人力量之渺小,也仅限于零敲碎打式的班级说教,**真正把它当作一门课程,开诚布公地坐在一起谈谈话,为孩子们[读后感送上最最亟需的青春期礼物呢?

安德烈说:“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二十一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么?

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呵,多么铿锵有力的独立宣言!是的,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一面给予一面觉得自己是孩子的拯救者,没有我,那里有你?离了我,看你怎么活!

可是根本没意识到,子女不仅仅是我们的子女,他首要的身份却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确实有孩子,但这决不是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成长的原因!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好兴趣/好品格,他们可能是优秀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给他们生存的环境,只是提醒,而不是强加于人,不是施压。

生活是他们的,你必须允许他们走出分歧,即使这是众所周知的错误。

就像龙应台再次认识自己的孩子一样,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再次认识青春期的孩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6)

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中,這段龍應臺給兒子安徳烈的信息,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她說: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7)

与孩子共成长

放寒假了,终于可以每天陪在小路身边,本以为一学期的住校生活可以让我们“母慈子孝”一段时间,可惜相安无事的日子只持续了一周......

现在正值青春期的小路同学,总是让我感到教育的迷茫和无奈,每次想要好好交交心,可惜谈话总是在平心静气中开始狂风暴雨下结束。小男孩曾经让妈妈牵着手,听话懂事,让妈妈为他骄傲的他消失了。现在我面对的,好像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都变得无法理解。

现在我们之间,犹如一道鸿沟,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困惑,选择了读这本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读来耐人寻味。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与安德烈换文。在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坚持了三年。

在35封来来往往的信中,母亲慢慢地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回的辩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上有很多不同。例如,母亲拒绝奢侈,提倡简单的生活。她从不浪费,也没有奢侈的生活。儿子怎么看这么简单的生活?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上覆盖着一袋土豆或地毯”。儿子很困惑:

“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些又贵又好的衣服穿呢?您为什么不去从未去过的酒吧听从未听说过的* *?“比如,在写作方面,龙应台总是在很多天前准备稿件,安德烈要等到提交稿件的那一天;龙应台的作品是“挑剔,注重细节”。安德烈的写作时一边听**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给母亲写信;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是母亲,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如果家长想培养一个有思想的孩子,首先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说“不”。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两个人来说,两人的对话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台惊讶于欧洲青年队没有任何恐惧。 他们不敢背着背包漫游数千英里。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学习,脱颖而出;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待,期待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

也就是说,在西方意识中,一个人可以背着背包走遍世界;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该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寻找安全和快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则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就为了聊天而聊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通过龙应台的话,我再次审视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计划孩子的生活吗?

在抚养儿子的过程中,我可以要求孩子按照我的要求走每一步。但,看看龙应台的文字,让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后的守望者。

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

父母有多大的权利参与孩子的生活或帮助他们做决定?

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上,龙应台的话也给了人们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母亲说自己可能平庸时,龙应台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幸福。

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誉,*是你幸福的核心要素吗?

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感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幸福。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友谊的思考也很精彩。她又打了一个比方:“生活,其实就像一条从广阔平原通往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成群结队地走,快乐地向前推和向后推,互相帮助;他们一进入森林,草和荆棘就挡住了路,情况就变了。他们每各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道路,寻求自己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个清纯明亮的舞台,这条路其实可以走得越来越孤独。

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叹友谊的珍贵,但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培养友谊。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8)

C你还记得岳麓山上乞讨的老人厦门轮渡码头卖香包的老婆婆吗我们给钱了吗我们买香包了吗C我想你的心肠这么柔软但是还是被我拦下了吧

你知道中国贫富差距有多大的你知道盖高楼大厦的农民工连工钱都拿不回来的你知道造汽车的工人也不一定开的上车的去任何一条步行街都有那么多乞讨要饭的是我们两粒尘埃捐献一点零钱面包能够解决的吗龙应台说这是社会政府体制的问题何尝不是?

大问题我们解决不了那我们到底是要做怎样的人如何活着?

刚去烧水发现水壶里有水不知是自来水还是烧过冷却的犹豫一会儿还是想将水换掉再烧一壶对我有愧疚感或许倒掉的水可以救一个非洲难民小孩儿但我能怎么办我把倒掉的水顺手浇了飘窗上的几盆绿植如果盆栽因着这水能够焕发生机可能还能得到一点慰藉真的我们太渺小了

节约了一杯水细细推导正面的结果将是不朽的随地吐一口痰细细推导负面结果也将不朽那么同样美言不朽恶语不朽任何一个微笑不朽任何一次伤害不朽它们全都轻轻地传递着曲折地积累着迟早会分成两个世界一个让人喜乐的世界一个让人厌弃的世界

C你知道吗现在我想同你一样了多数时候选择宁信其有施人一点点帮助不多想真的内心会充盈愉快我这样讲安德烈大概是要觉得Kitsch了

P.S.又是一篇与文章主旨关联不大的自说自话只是看安德烈说自己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时想起C嗯掐指一算545d?13080h?或者更久?C你震耳欲聋了吗?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八篇)】相关推荐
2024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汇总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收集的最新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资料,感谢浏览。本内容的目的是为您提供实用信息。和书的缘分就像谈恋爱一样,越是受到砍伐和质疑,它就越会以疯狂、热烈的方式生长。当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时,就会对书产生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要想写出生动的读后感,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对书...

龙应台如果读后感(通用五篇)

在浩瀚无垠的天穹下,一片金黄油菜花,一片神秘的蓝色大海,一朵温柔的云;一只鸟,一个人,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故事讲了一只画眉鸟久沐在被好朋友背叛后,遇到了一位名叫海铭的老画家。久沐海铭一起聊天,一起作画,每天都过得十分惬意。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噩运降临在了海铭身上,海铭因为脑出...